明知有坑也要跳!长平之战,赵国有可能赢吗?

凝荷看国际 2023-01-04 11:30:04

开头,先给大家抛出一个选择题。背景是样的:在群雄环伺的战略博弈棋盘下,一超多强。A国凭借无可匹敌的军事、经济实力,多年东征西讨攻城略地,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B国是新兴崛起的地区强国,老一辈领导人锐意革新,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为第二军事强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综合国力和A国还有差距。此前,A国通过外交、军事手段软硬兼施,成功肢解老牌强国C国,外交孤立D国,剩下的E国和F国已成为A国仆从,G国则是传统弱国。现在:B国成为A国要对付的下一个目标,手段非常毒辣:攻敌所必救。直接进攻第三方F国手上一个涉及B国核心利益战略要地S。只要拿到S地,A国就能对B国形成军事高压,进可攻退可守,随时威胁B国心脏地带。

那现在如果你是B国决策层,面对A国进攻S地,你有两个选择:救或不救。如果救,则一定会和A国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被迫在实力处于下风时与一个更强的对手正面对抗。你有一定机会战胜A国,掌控S地。但一旦战败,不仅丢失S地,而且A国将一战重创你的军事实力,几十年内都无法恢复,隔岸观火的对手也极有可能落井下石,崛起的国运就此被打断。但如果坐视不管保存实力,让A国拿到S地,那么你的心脏地带将时刻处在A国军事高压下,接下来的对抗将非常被动。进退两难的形势,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那说到这,想必你一定猜出了。没错!上面说的这七个国家就是战国七雄:A当然是秦国、B是赵国,CDEFG分别是齐楚魏韩燕。而秦国和赵国围绕上党的争夺就是战国后期最大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一场左右历史走向的军事博弈,自此:秦国一统天下再无对手。

现在我们说起长平之战,都知道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廉颇,贸然出击战败导致40万赵军被坑杀。或许很多男生小时候读到这里都想过:如果我是赵王,熟读兵书战策,雕虫小技竟敢班门弄斧。

但这本身也是上帝视角的纸上谈兵。作为充分了解博弈双方战略意图,没有情报迷雾的第三方,我们当然知道每个决策之后的事态走向。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外交、政治的多重博弈,身处黑暗森林中双方,都因各自的立场和视角而存在信息迷雾。比如如果我是赵国的决策层:我就会想,如果我做出决策,秦国会怎么预判,秦国又会预判我会怎么预判,我又要预判秦国怎样预判我的预判。

如此一来:博弈的过程就变成了谁犯的错更少。所以我们读历史不应该是设定结果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偶尔转动一些观察视角,或许就能发现更精彩的一面。所以本期:我们就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围绕战略要地的争夺,如何演变为双方赌上国运的决战?更重要的是看看当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时,弱势一方如何最大可能战胜优势对手。

秦国,崛起于西北边陲的养马奴。战国初期一直被三晋之一的魏国按在地上摩擦,一度是在存亡线边缘挣扎的弱国。但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商鞅变法给了秦国咸鱼翻身的机会:通过严密繁细的法家条令,把整个国家武装成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

每一个秦国人非耕即战,成为支撑这台机器运行的零件。实行强制兵役法:凡年满17岁的男子必须傅籍登记以随时接受国家征招上战场。这样国家就能集中一切资源支持对外战争,这就是最早的总体战。

公元前306年,战国大魔王、在位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即位,我们初中课本上出现“大反派秦王”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但在秦昭襄王刚即位时,秦国虽然打垮了老对手魏国,蚕食韩国,但此时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依然具备与秦国争雄的实力。

▲秦昭襄王是战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公元前286年,齐国独吞膏腴之地的宋国引发众怒。在秦国的幕后操盘下,秦、韩、赵、魏、燕五国为主持国际正义联合伐齐,逼迫齐国吐出宋国,再由四国公平瓜分。虽然秦国并没有直接获得土地(秦相魏冉获得定陶)。但齐国就此衰落,与周边所有国家结仇,从此采取孤立主义坐视邻国灭亡。

▲白起水灌鄢城,打的楚国只剩半壁江山

齐国对外消极,楚国则秦军的攻势下不断东迁。公元前279年,秦军水灌鄢城,攻破郢都,楚国丢失一半国土祖坟被烧,迁都陈丘,逼得屈原投江自尽。两大劲敌都失去了威胁,秦国终于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三晋。

三晋之中的韩魏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早已无还手之力。而此时:赵国却在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迅速崛起,成为唯一可以独挡秦国的第二强国。甚至赵武灵王在位时,他曾经亲自假扮使者深入秦国考察,构想过一个从云中、九原南下攻灭秦国的计划。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秦赵两强不必可避免的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战争是围绕一个名叫上党的战略要地引起的。公元前263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次年攻取野王,将上党从韩国本土割裂出来,目的就是想让上党不战而降。弱小的韩国无力抵挡,只能下令已成飞地的上党向秦军投降。但上党太守冯亭却拒绝执行,而是派出使者入赵,表示愿意要把上党17座城池献给赵国。冯亭的意图很明显:反正守不住,不如以此为筹码拉赵国下水,秦赵两强相争,拼个两败俱伤,韩国说不定能坐收渔利保住上党。

冯亭祸水东引的意图,赵国决策层也并非意识不到,但上党17座城池凭空送上门也绝对是个很难拒绝的诱惑,这的确是陷阱,但也是机会。因为赵国有一个能拒绝的理由——上党的位置。

关中盆地和华北平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区域,山西插在两者之间。秦国所在的关中被崇山峻岭包围,东出进攻华北平原必须通过山西。山西的边缘是太行山,连同北边的燕山,共同形成华北平原天然的军事防线。

山西本来是韩赵魏三晋的地盘,但秦国的持续打击下,到长平之战爆发前,山西大半已落入秦国手中。三晋的西线逐渐退缩到太行山一线。但只要太行山控制在三晋手中,华北平原还能守住。而上党,就是太行山防线的重中之重。

上党分南北:韩国的南上党在长平,就是现在高平附近;赵国的北上党位于现在屯留、长治附近。长平一带有山,屯留是平地。如果长平被攻占,北上党也守不住。若秦国拿下上党,东出太行八陉中的釜口陉,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秦军兵锋将居高临下威胁赵国首都邯郸。

而且可以猜想:秦攻上党本身就是阳谋,若赵国不救,则秦取得要地,获得下一步战略主动权;若赵国救,则可逼着对方在实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与自己决战。所以赵国接收上党并是之前很多人站在上帝视角,想当然的认为是贪图眼前小利而去招惹一个强敌。古人并不比你笨,简单的利害分析后,谁都能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决策。

▲投票结果,90%以上的观众选择接管上党

所以正如开头,我们绝大数人做出的选择一样:赵国明知与秦开战要面临的风险,也非得接管上党不可。公元前262年,赵国正式接收南上党。由商鞅变法打造的虎狼秦军,与胡服骑射的赵军,这两支战国最强军队将在此迎头相撞。

不过,虽然明知接收上党就意味着与强大的秦国正面对抗,但赵国自我感觉也不是毫无胜算。因为按照先前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的预判:当赵军接收上党后,秦国大概率会打出一张王牌——武安君白起。这是一个令同时代任何将领都闻之色变的恐怖对手,行走的死神、战国人形核武。白起身上有两个恐怖记录:每战必胜,每胜必屠,杀人百万绰号人屠。

面对这样一件大规模杀伤武器,赵国的计划是:用与之同列战国四名将之一的廉颇,打团不行,守塔还是可以的。因为长平前线与关中咸阳距离超过500公里,而与邯郸只有咫尺之遥。赵军将在廉颇的率领下,避免与擅长打歼灭战的白起野战,面对劳师远征的秦军凭险据守与之拼消耗。

公元前260年,几十万秦军跨过上党以西的少水河,向河东的赵军发起攻势,长平之战正式打响。而此时廉颇惊喜的发现:和自己对阵的是不到30岁、相当于自己孙子辈的秦国左庶长王龁,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只要秦国承诺不首先使用白起,一切还是可以应对的,说不定还能复制阏与之战的胜利。

当年4月,秦赵两军在空仓岭以西爆发了第一场遭遇战。《史记》的记载: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斥兵就是侦察部队,赵军主动进攻秦军的侦察部队,兵力肯定占优,竟然连副将也被对方斩杀了。

▲赵军骑兵

那这里你肯定会想:那支以胡服骑射闻名的赵国军队就这?而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合理推测:那支破匈奴十万的赵国骑兵军团可能压根就不在长平前线。上党是一个包含空仓岭、丹珠岭、大粮山在内的崎岖山地战场,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

而且并不是赵军太弱,而是秦军太强。根据兵马桶考古证据表明:秦军是一支由步、骑、弩、车混编的多兵种合成兵团。

军团最前方是3排不穿铠甲的弩兵部队:第一排射击,后两排拉弦搭箭,3排弩兵轮番射击周而复始。秦军重弩射程超过130米,青铜弩机按照完全相同的标准铸造,损坏可随时通用互换。箭头统一采用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三棱造型,每个棱边的误差不超过0.02mm,以便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最大可能穿透皮肤造成切割伤。

▲秦军重步兵方阵

而当赵军付出极大代价冲过秦军密集的箭阵后,接下来迎面撞上的,是身披重甲、手持7米青铜长矛的秦军重步兵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阵型,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重装步兵都要挺矛向前,前排倒下不会有人救,只会被后排补上的队友踩死以保持方阵不变。

近6000名士兵组成数十列纵队,结矛如林,方阵如山,以排山倒海的阵型向前推进,摧毁一切敢于阻挡的对手。方阵两侧有骑兵和车兵组成的机动部队护卫,在方阵主力接敌时,随时出动攻击敌军侧翼。

这就是古代战场真实的作战状态,没有什么九宫八卦、一字长蛇。冷兵器对抗就是残酷的贴身肉搏,青铜和血肉的绞杀。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士兵战斗意志,商鞅变法打造秦国大军采取严格的军功授爵制,设立十八等级的军功爵位,只要砍下足够数量的敌军人头就能获得相应的土地田宅。

对于那些贫穷,渴望财富地位的普通秦人来说,这几乎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上升途径,敌人脑袋在他们眼里就是土地和爵位。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每一个秦军士兵都是抱着发财的梦想到东方打仗,杀人头割左耳换土地,逐渐成为史书中那支红眼赤膊,拎着脑袋追杀敌军的虎狼之师。

这,就是廉颇在长平战场要面对的那支可怕的军队,在秦军不断攻击下: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驻垒璧而守之,秦军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连续损兵折将后:廉颇终于在丹水东岸的丹珠岭上修建了一道坚固的百里石长城。秦军的攻势被阻挡,再也没有东进一步。至此长平之战进行第二阶段的对峙。

在双方谁都无法取得军事突破的情况下,接下来就是比拼国力的消耗战。可能之前很多人觉得虽然秦国国力较强,但本土离长平前线更远,因此消耗战对赵国更有利。但从实际情况看:秦军的粮食并不需要从更远的关中运来,大部分来自河东。

这里原是魏国旧都经济发达,此时已被秦国攻占经营30余年,足可支撑长平前线。而赵国邯郸虽然离长平更近,但太行山既是防御的天险,同时也是阻挡后勤的地理障碍。

赵国当时的总人口大约在300万上下,男女对半计算后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人数大约在70万左右。此时在长平作战的赵军足有25万,这意味着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主要劳动力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如果用这个比例换算今天中国人口数据,相当于全国2.7亿青壮年劳动力中有超过9000万人在国外打仗。

此时,面对久拖不利的军事态势,赵国决策层讨论出两个方案:一是大夫虞卿主张的,一定要对外显示出和秦国死磕的决心,然后割地向齐、楚求援。但万一两国要求先割地再出兵,甚至割地也不出兵,坐视赵国孤军奋战怎么办。第二种方案是直接谴使去秦国谈判,成了最好。即使不成,再向齐、楚求援全力与之决战,也算先礼后兵了。那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呢?

▲两个方案,你会怎么选

历史告诉我们,赵国选择了后者。面对上门谈判的赵国使者,秦国进行了礼数周到的隆重招待,要支持几十万大军长期在国外作战,对秦国也是极大的消耗。因此需要尽可能的释放自己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和平谈判的诚意。但是此时赵国君臣不知道的是:关中刚刚发生饥荒。可以说此时秦赵双方都快到崩溃的边缘,只不过赵国派人谈判等于明确告诉对手自己快顶不住了。

面对这样一个送上门的好机会,秦国当然不会放过,对赵使的隆重接待,只是为了向齐、楚这些可能救赵的国家摆出秦赵友好的姿态。你看人家都上门找我和平谈判了,你们就不要再多管闲事了,彻底断绝了赵国获得外援的可能。因为对秦国来说:长平之战投入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上党本身的价值。秦昭襄王要的不光上党,更要一战击溃赵军,彻底扫平自己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不要想着人家会放过你,放弃幻想 准备斗争。

但对手犯错只能在外交上孤立赵国,要想打破长平前线的胶着,秦国也必须做点什么,比如替自己选一个猪对手。那这就有了后世流传甚广的秦国施展反间计,让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

但站在赵国的视角:与秦谈判久拖不决,获得外援也无可能,继续对耗又顶不住。没办法,只能赌一把,在战场击败秦军,或许就能为谈判增加筹码。于是用赵王用赵括换廉颇,同时给前线增兵20万。准备用45万大军、此时赵国能拿出的全部家底一举梭哈击败秦国。

▲《史记》寥寥几笔的背后,要加上独立的思考

而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的“赵王昏庸误中对手反间计”,更多只是利于大众传播。因为如果你是赵王,会仅仅因为几句无法证实的民间谣言,就贸然撤换前线大将吗?古人并不蠢,他所做的决定只是存在决策迷雾的情况下,站在自己立场的合理选择。

反间计我相信是有的,但只是外因。不过这也能看出:秦国完善的情报工作最大程度使得战场情况对自己单向透明。秦国事先肯定知道赵括的真实情况,否则也不会选中他。甚至我认为秦国历次反间计的背后,极有可能存在一个遍布六国的庞大情报组织。

在赵国换将的同时,秦昭襄王也终于拿出了那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安君白起。而且为了防止赵括因畏惧白起威名不敢出战,秦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到此为止,决定战争胜负的所有先决条件都已经被秦国安排的明明白白。具体的战役过程完全就是62岁的老同志不讲武德偷袭年轻人:用一次诈败诱使缺乏经验的赵括全线出击,赵军一头撞到了秦军精心构筑的长壁防线面前。

▲长平之战是古代中国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白起出动战车和骑兵组成的5000机动部队突入赵军中间,切断其主力与后勤部队的联系。同时用2.5万人反抄对手防线,这时被切断后路赵军绝望的发现:自己当初把阵地修的有多坚固,现在突围的希望就越渺茫。

但此时,面对45万全力突围求生的赵军,区区3万的断后部队恐怕也很难抵挡。白起包围了对手,但也吃不下,可以说百万人屠也打光了自己最后一张牌,这时候就要自己身后那位君王了。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也是国运之战

而对于秦国来说,长平前线的60万秦军已经抽干了国内几乎所有部队。如果不能一战全歼赵军,再陷入消耗战,已蠢蠢欲动的楚、魏等国极有可能有所动作,这绝对是赌上国运生死之战。此时,这位在位时间长达52年的战国大魔王显示出极高的决策水平,为配合白起围歼战略,秦昭襄王亲自到离前线最近的河内,赐民爵一级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上前线,对赵军形成二次包围,彻底断绝了突围的可能。

长平的最后绝对是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几十万赵军断粮整整46天,四次突围均告失败,伤兵的惨叫和哭喊弥漫四周,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和不安,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但即使如此:赵括依然能组织4次有力的突围。

一方面是赵军本身强烈的求生意志,另一方面秦军此前人头换爵位的大规模杀俘恶行,也是赵军死战的原因,这给秦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后一次突围中,统帅赵括被秦军弩箭射杀,耗尽最后一丝体力和意志的赵军向秦军投降。可能结果他们早就料到:白起放走了240名未成年赵军向邯郸散布恐慌,将其余几十万俘虏被全部坑杀。2000多年后,当看到这些尸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战争的血腥与惨烈。

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并不只是统帅在战场做出的决策,背后的内政、外交、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纵观整个长平之战,秦国更全面的掌握了战场态势,并且最大可能隐瞒己方情报,走对了每一步至关重要的决策。

内政上:以耕战政策为核心的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举国之战的基础,严格的军功授爵制更是将士兵的战斗欲望激发到极致。

▲军功授爵制最大程度激发士兵战斗力

外交上:洞悉对手意图,利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最大限度孤立赵国;地利上:选择长平开战,最大限度发挥秦军方阵优势,削弱赵军骑兵;白起因地制宜,利用地形成功包围赵军。人和上:秦王对前线统帅的能力和战略意图理解充分,在白起包围赵军兵力不足时,主动率军支援,堵死对方突围的可能。秦国的胜利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秦军更能打、指挥官的水平更高;外交、情报、经济方面更是全面碾压对手,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确保胜利。所以战争是一种复杂、不确定性极高的博弈,处于信息迷雾中的双方,谁能获取更多信息,在更多方面占到优势,谁就更有希望赢得胜利。

0 阅读:5

凝荷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