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做好这10件小事,娃不优秀都难

明珠看健康 2024-03-31 02:43:51

谁都想要优秀的孩子,可优秀的孩子不是自己长成的,而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

下面10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01. 不要批评,要示范

俗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背后暗含的便是身教的重要性。

当孩子做出不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批评和斥责会让孩子处于防御甚至对抗中,父母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慢慢改变。

就像教育学家卢梭说的:“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

02. 少说不要怎样,多说要怎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越会告诉你“要做”。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禁止孩子的某种行为,远不如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效果更好。

比如,与其警告孩子“不要在沙发上乱跳”,不如直接说“请在地板上玩耍,这样更安全”。

03. 和孩子说话多用积极词汇,少用负面词汇

心理学有一个“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赋予某种评价,往往会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相一致。

很多父母喜欢抱怨孩子胆小,懒惰、太笨、注意力不集中……

殊不知,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父母又是其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常用负面词汇,孩子极有可能会认为“我就是这么糟糕”。

04.多给孩子希望

两对父子路过乞丐。一个父亲说:“你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也会如此落魄。”另一个父亲则说:“你一定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才能帮助像他一样的人。”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的确有太多父母为了加强教育效果,不惜夸大可怕的结果,甚至出口诅咒。如:“你若再这样,一辈子都要毁了。”

然而,这样往往会将孩子推入绝望的深渊,彻底丧失勇气和信心。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05.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常有类似的情景:孩子打针说好疼,家长则劝说一点都不疼。

当孩子表达出不好的或者和我们预期不一致的感受时,父母往往习惯性加以否定,并试图用说教让孩子改变。

而这样做却会让孩子学会掩饰、刻意压抑甚至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

相反,若父母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06. 要鼓励孩子勇敢,也要让孩子接受失败

勇敢和坚韧是硬币的两面。

父母需要培养能同时手握矛和盾的孩子,既敢于面对各种挑战,又能抵御失败的重击。

正如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所言:“教育应该既鼓励孩子勇敢走向成功,又学会接受失败。”

07. 允许孩子犯错

教育家丽塔在演讲中问观众:“如果20道题你的孩子错了18道,你会如何反应?”观众大多表示会失望甚至愤怒。丽塔则笑着说:“我会在他的试卷上画个笑脸,然后告诉他:‘你对了两道题,说明渐入佳境。’”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纠错的过程。

智慧的父母不是不让孩子犯错,而是能将错误转变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08. 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父母往往过分在乎成绩,孩子考高分会给奖励,而分数不理想则会加以惩罚。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讲座中提醒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分数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为了想要达到的结果付出了努力。”

父母关注努力过程而非结果,孩子会更愿意付诸努力,遇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

09. 不要常常给孩子脸色看

胡适曾将生气的脸比作世间最可恶的事情,认为“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比打骂更难受”。

父母的脸色,决定了孩子未来世界的颜色。

父母在教育中可以对孩子严厉,但是这种严厉一定要伴着爱和温度,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否则孩子会活得小心翼翼、自卑怯懦。

10. 记得多抱抱孩子,说我爱你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中,新生的婴猴同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关在一起。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什么都没有。而婴猴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实验证实: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因此,父母平日要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多说“我爱你”。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能大大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优秀的孩子不会凭空出现,而是慢慢培养而成的。

作为父母,要多做上面的10件小事,用充满爱与关怀的双手,耐心地引导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就像牵着一只小小的毛毛虫,温柔地陪伴它前行,直到它最终蜕变成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

来源:儿科鲍奶奶

0 阅读:13

明珠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