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小故事|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

唐夜梦 2024-04-30 06:38:49

周培源,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192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培源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有志者事竟成

周培源少年时代学习十分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早在1923年,他在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时,就撰写了一篇关于等分角的数学论文,由此开始了7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

青年时代,适逢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他目睹当时社会贫穷、落后、动荡、饱遭列强凌辱的悲凉境况,心中树立了发奋读书、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1919年,周培源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尚未毕业就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学籍,随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毕业于该高等科后赴美国留学,先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获理科硕士学位。1927—1928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因其学业与科研成果特别优异而获该学院最高荣誉奖。

国难当头,毅然回国

1936年,周培源利用休假时间,赴美参与爱因斯坦亲授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先后收到美国国防委员会、海军总部的留用邀请,就连移民局也大开绿灯,要为其全家办理在美永久居留权。

周培源一笑置之,于1937年,回国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辗转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周培源举家随校南迁,为躲避日机频繁轰炸,许多老师被迫安家于离校颇远的城外。

周培源一家就赶往昆明,住在山村里,刚诞下第三个女儿的王蒂瀓身体虚弱不堪,周培源又接过了家里的重任。晚上婴儿哭啼不停,他就抱着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哄睡了女儿,再赶紧开始备课。妻子半夜醒来,见他还在埋头研究,望着周培源消瘦的侧颜,她只能起身倒一杯热水递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杯水也是妻子对丈夫疼惜的爱。

他们本可以在美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至少不用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做了后一种选择。

在他们身上,有种“士”的精神。

“学生应当超过老师”

在教学期间,周培源始终倡导“学生应当超过老师”。他说:“学生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往前走,应该超过他们的老师,这样人类才会进步。”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科研报国被他看作是一生的事业。在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为我国培养了王竹溪、张宗缝、彭桓武、钱三强、何泽慧、何柞麻、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亚等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

周培源的国际声誉,更多地源于他的科学研究。从1926年起,直至1993年去世,他从事了近70年的相对论研究以及长达50多年的湍流理论研究,先后在这两个物理学基础理论中重大而困难的领域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奠定了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基础。

来源:科协频道

0 阅读:4

唐夜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