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语出《齐世家》,齐桓公三十五年在葵丘举行诸侯会盟,周襄王派太宰姬孔行赏恩赐,并声称齐桓公无需跪拜行礼。
“文武胙”是指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彤弓矢”象征着授权可征伐。“大路(通辂)”是指天子之车。这赏赐套餐是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最高奖赏。
赏赐按最高标准,又无需跪拜行礼,对于一个诸侯来讲这份荣耀空前绝后了,但对于天子周襄王来说却是卑微屈辱。那么,周襄王为何面对一众诸侯如此高规格奖赏齐桓公呢?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
周襄王在位三十二年,难言之隐太多了,需要从《史记》中抽丝剥茧一点点去觅寻。
01继位向齐桓公示好周襄王姬郑,为周平王东迁后的第六代,其父为周惠王姬阆。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郑立”——周惠王在位二十五年便一命呜呼了,周襄王姬郑接班继位。
司马迁记录周襄王继位承续关系后,又插入了一句话:“襄王母早死,后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
周襄王生母早早过世,说明姬郑自小失去了母亲的庇佑。周惠王再婚,给姬郑找了一个后妈,而后妈又给姬郑添了一个弟弟叔带。
自古以来后妈被冠以“恶毒”的帽子。可想而知,姬郑的境遇更差了,不仅缺少母爱,还得提防后妈的“恶毒”。更悲催的是周惠王偏心,宠爱惠后以及叔带,如此姬郑则更不受待见了。
那么,“襄王畏之”,周襄王是畏惧父亲的偏心吗?
从《周本纪》中寻找原因,在襄王十六年与十七年之间,司马迁又讲述了一个故事:“初,惠后欲立王子带”。也就是说后妈惠后觊觎太子之位,曾怂恿周惠王改立叔带为太子。由此推断,这才是姬郑所畏惧的,毕竟以惠后及叔带之宠,说服周惠王改立太子并非难事。
周惠王未能改立太子,估计与齐桓公有关系。
司马迁概述齐桓公称霸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按照《史记正义》对“一匡天下”的注解:即周襄王太子之位没有被废,齐桓公起了关键作用。
再从《十二诸侯年表》比对,周襄王元年即齐桓公三十五年。所以,周襄王继位当年,趁葵丘会盟高规格赏赐齐桓公,除了主动向齐桓公示好之外,也是向参加盟会的诸侯示威,更是向弟弟叔带示警。
02叔带勾结戎翟叛乱然而,叔带并未因此打消篡权夺位的念头。
“三年,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两年后,叔带勾结戎狄攻击周襄王。周襄王无力招架叛兵入侵,只能向齐桓公请求援助。“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齐桓公派管仲带兵平定叛乱。那么,“平”是武力镇压,还是武力威胁和解呢?
在《齐世家》中记录类似,“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谋伐周,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同样用了“平”字,颇值得思考。
周襄王出于感激,“以上卿礼(款待)管仲”。管仲则表示自己是诸侯之臣,也就是“臣之臣”,最终“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其中“礼”字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古代国君之下为诸侯,诸侯以下是卿、大夫、士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级,成为三等九级。无疑以上卿之礼最尊贵,但管仲谦虚地以下卿之礼觐见。
“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周襄王打算诛杀叔带了事,叔带却逃往到了齐国。在《齐世家》叔带逃到齐国则是次年,“三十九年,周襄王弟带奔齐。”
“齐使仲孙请王,为带谢。襄王怒,弗听。”——齐桓公派仲孙替叔带讲情,并向周襄王道歉。周襄王为此大发雷霆,不肯原谅叔带。
综上判断,周襄王性格上喜怒无常,阴晴不定。以喜怒无常、阴晴不定来驾驭群臣,权术应用可建权威。然而,周襄王却不具备这个实力,“是时周室微(衰落),唯齐、楚、秦、晋为强(强大)。”此时,晋还不如楚、秦强大,重耳仍在流亡之中。
03重建权威借兵伐郑“十三年,郑伐滑”——周襄王十三年,郑国攻打滑国。在《郑世家》解释了原因:“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郑国攻进滑国,滑国本已服从郑国,不久滑国又反叛与卫国结盟。
“王使游孙、伯服请滑”——周襄王派游孙、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但不听,反而将说客囚禁了。
这是公然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郑文公怨惠王之入不与厉公爵,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囚伯服”,司马迁解释了囚禁伯服的原因,郑文公对周王室心存怨恨。
其原因有二:其一,郑厉公曾护送周惠王重返王位,但并未受到相应地赏赐;其二,周襄王替卫国、滑国说情,与血缘上更亲近的郑国不同立场。
“王怒,将以翟伐郑”——周襄王因此大发雷霆,将借用戎翟兵力攻打郑国。
人轻则言微。
周王室处于衰落期,话语权缺少实力支撑,周襄王竟替人说情,而面对强硬的郑国,周襄王又不知容忍,还撂下了狠话。周襄王此举到底有什么依靠?或许姐夫宋襄公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降”意思是派遣,“师”是指军队。战斗结果在《郑世家》仅两字——“弗克”。
出战之前,大夫富辰曾劝告周襄王“以小怨弃之”不妥,“凡我周之东徙,晋、郑焉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周王室东迁依靠晋国、郑国,而且周惠王重返王位还是郑厉公的鼎力支持。
可惜,周襄王一意孤行,并未听从富辰劝告。
04引狼驱虎反遭狼咬周襄王凭啥指挥调动戎翟军队呢?
“王德翟人,将以其女为后”——周襄王感谢戎翟,将以立翟女为王后。也就是说周襄王与翟人达成了协议。
“十六年,王绌翟后”——周襄王因为翟军攻打郑国失败,废除了翟王后。岂料,“翟人来诛,杀谭伯”——翟兵调头攻打周襄王,并杀了谭伯。
其实,周平王为“避戎寇”东迁,然而周王室未能逃过戎翟侵扰命运。司马迁顾及周襄王脸面,将翟人进入洛邑归罪于叔带,“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党”是党徒、亲信,“开”是开路、带领。
叔带造反失败后逃亡齐国,“九年,齐桓公卒。十二年,叔带复归于周。”关于叔带返周按《史记集解》的注释:“王召之”。周襄王在齐桓公死后不仅原谅了叔带,且又让他重返洛邑。这其中有隐藏着什么历史呢?
“襄王出奔郑”——周襄王难敌翟兵攻打,无奈逃离出逃,投奔了郑国。“郑居王于氾”——郑文公让周襄王居住在氾。
“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叔带在惠后以及翟人的支持下即位为王,并与周襄王废后翟女同居。这说明“温”邑已不属于周襄王控制。
大夫富辰曾劝阻周襄王不要攻打郑国,面对翟兵进攻,“乃以其属死之”——率领随从部属勇敢赴难。这或许是叔带不敢留在洛邑而居住温邑的原因。
“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周襄王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护送周襄王返回重返,并诛杀了叔带。
05讨好晋国再遭嘲弄周襄王十七年,即晋文公二年,由晋军护送周襄王重返王位。
“三月甲辰,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晋国派兵到阳樊,包围“温”——叔带与翟后居住地。“四月,杀王弟带”。
“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周襄王将阳樊、温等割让给晋国。“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在《周本纪》中,周襄王除了割地,还有瑞玉、美酒、弓箭,以及封晋文公为霸主。
而实际上,晋文公称霸于城濮之战,晋国向周襄王进献战利品——“献楚俘于周,驷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瓒,虎贲三百人”——周襄王派王子姬虎颁布任命,还有诸多赏赐。
城濮之战发生于晋文公五年,即周襄王二十年。
“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城濮之战后五个月,晋文公准备率诸侯朝拜周襄王。“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晋文公担心号召力不够,又害怕诸侯叛乱,所以派人通知周襄王到河阳打猎。
对此,《周本纪》中,“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臣子召见天子,违反礼制。所以,史书记录为“天王狩于河阳”。与“召”字相仿,《晋世家》替晋文公不礼行为遮丑,用了“言”字,而“力未能”则完全是辩解。
“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虽然臣子召唤,周襄王也得乖乖前往河阳,还好接受了众诸侯的朝拜,总算是赢回了一点点面子。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周襄王二十四年,晋文公去世。同年为秦穆公三十二年。
06赐金鼓安抚秦穆公《秦本纪》,“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穆公二十五年(即周襄王十七年),周襄王同时向晋国、秦国告急求援。
收到周天子告急信,秦穆公意识到这是尊王称霸的好机会。《晋世家》如此记录,“二年春,秦军河上,将入王”——晋文公二年,秦军准备护送周襄王回国。
“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赵衰劝说晋文公尊奉天子是称霸的资本,不能让秦国抢了先。所以,周襄王重返王位,秦穆公从属于晋“将兵助晋文公”,并未因此获封。
此后,秦穆公曾多次染指中原。
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晋之强,秦之忧也”,郑文公派人劝说秦穆公,打败郑国只有利于晋,于是“穆公乃罢兵归”。
两年后,晋文公归西。秦穆公再次出兵,“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即将开战,却得知郑国已警觉,担心此战不利,秦军再次撤退。
在撤军途中将晋国的“边邑”——“滑”给灭了。“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秦军遭遇晋军伏击全军覆没,“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秦穆公三十四年,再次攻打晋国,“秦不利,引兵归”。两年后,秦国终于大败晋国得以复仇。
秦穆公连续东伐失败,于是调整战略方向。“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采用了由余的计划,对西南用兵,增加了附属国,拓展了疆土,称霸西南。
“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此时为周襄王二十九年,赏赐秦穆公金鼓为贺礼。“金鼓”是进军撤兵号令。
周襄王太难了,齐、晋、秦诸侯轮流称霸,准备贺礼都成了难题。
07姐夫宋襄公不给力两年后(秦穆公三十九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死去。又过了一年,周襄王也跟着去了。
春秋五霸中,还有宋襄公、楚庄王,楚庄王属于小辈后来者,那么,周襄王为何未对于宋襄公有所表示呢?
根据《十二诸侯年表》,宋襄公十四年死去,同年为周襄王十五年。即周襄王比宋襄公早一年继位。
按《周本纪》中,“十三年,郑伐滑”,周襄王派人替滑国讲情,但是郑文公不予理会,反将周朝说客拘禁。周襄王对此大发雷霆,但并未出兵。
再看《宋世家》,“十三年夏,宋伐郑”,宋国攻打郑国。宋襄公十三年,即周襄王十四年。周襄王十三年发火,十四年也未出兵郑国,直到“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
那么,宋襄公攻打郑国是为周襄王撑腰雪耻?
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在《楚世家》中,楚成王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这是宋国出兵伐郑的原因所在。但在《宋世家》“襄公夫人”、“夫人王姬”,根据服虔注解宋襄公夫人王姬为周襄王之姊。也就是说宋襄公是周襄王的姐夫,姐夫帮助小舅子教训郑国似乎合情合理。
可惜,宋襄公遭遇楚成王。
“秋,楚伐宋以救郑”——宋襄公十三年秋天,楚国攻打宋国,以解救郑国。最终,宋军撤退中在泓水遭遇楚军,双方对战宋军兵败而归,宋襄公大腿中了一箭。
姐夫出兵失败,小舅子只能亲自出马了。周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宋襄公十四年,小舅子向翟人借兵攻打郑国,条件就是翟女为王后。
可惜,周襄王无功而返,宋襄公箭伤复发也一命呜呼了。所以,周襄王没来得及给宋襄公送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