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79岁老人独居窑洞,与流浪狗“同吃”一种烩饭,看他活成啥样

恨荷评历史 2023-03-03 14:25:01

山西省中条山区,一个黄土高坡下的窑洞里住着79岁的王大爷,他是典型的空巢老人,没有自己的孩子,更没有老伴,一个人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但是他每天都十分的快乐,到了饭点,屋顶的烟囱会飘出袅袅炊烟。

而这样的日子,王大爷已经过了十几年。那这位山西79岁的老人为什么终身不娶妻子了?独居在窑洞中的他,难道不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吗?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老人的独居生活,探寻他的一生。

一、逃难来的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王友德(化名),他并不是山西人,而是河南巩县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来到山西呢?据说他是逃难来到这里的。这位独居老人出生于1943年,当时中国的局势还处于战争阶段,他出生在这个年代是幸运的,也是不幸运的。

幸运的是,这一年离战争结束不远了;不幸的是,在这几年死亡的人数不断飙升,逃亡是大部分人的日常。王友德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在他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父母说战争的事情,而且全家人时时刻刻都在为逃难做着准备。

好在一家人很快就挺过了战争的关键时期,但是后期要遇到的困难是更严峻的。大家都知道河南曾经发生过饥荒,而王友德并没有逃过这一劫,他也是受害者之一。在王友德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家乡发生饥荒,很多人都吃不上饭。

王友德的父母只好带着一大家子人继续东奔西窜,因为只有沿路乞讨才能勉强不被饿死。所以一家人就沿路乞讨,从河南一直来到了山西中条山这个地方。来到中条山以后,当地的农民百姓还是非常友善的,哪怕是外来的村民,他们也会接纳彼此。

当地的居民都是以住窑洞为主,所以王友德的父亲也在这个地方修建了属于一家人的窑洞。王友德并不要嫌弃这个窑洞很破烂,因为这是一家人共同修建的,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虽然不比高楼大厦住的舒服,但是劳动是最光荣的,能够和家人待在一起住在哪里都是最幸福的。他的父亲一共打了四个窑洞,其中一个可以当厨房,剩下的三个就是住的地方。

二、对知识的渴望

王友德还有弟弟和妹妹,在当时,生活稳定下来以后,王友德的父亲认为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们去上学。但是王友德的年纪已经大了,让他继续上学,恐怕没有学校能要这么大的孩子。

于是王友德的父亲就将最小的两个孩子送往了学堂,这样的决定无疑是不公平的。因为王友德也有读书的权利,但当时的饥荒将他的人生耽误了。他也提出自己想要去上学的想法,可是一家人都需要他照顾,他只能默默放弃。

每天看着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够开开心心的去上学,他时常会在干农活的时候非常的失落。弟弟妹妹回家以后,他最喜欢听的就是对方朗读的声音。洪亮的读书声,能一次又一次的安抚王友德内心的遗憾。

他很想向命运妥协,可是有太多的不甘心积压在心中。他想要读书,可是一大家子人又需要他照顾,所以他就利用闲暇时间翻看弟弟妹妹的书,从学字开始。弟弟妹妹虽然比他小,但是当他的老师完全没有问题。

两个孩子很耐心的教着自己的哥哥,而王友德学习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很快就对弟弟妹妹课本里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掌握。或许天生就适合读书,王友德学完弟弟妹妹的书本以后,还是求贤若渴。

他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不安于现状,想要继续努力。那既然自身条件不允许,就要创造出更多的条件。他会帮助父母干农活,也会把上山采的一些野菜拿去卖,换来的钱就可以购买自己想要学习的书籍。

在当时,他买了很多的书,对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等书籍了解的非常透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等书籍早就让他翻了一遍又一遍。

很多人说王友德看完这些书以后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神棍,毕竟他看的这些书籍都和算命、阴阳八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书籍。可是大家一定要了解的是,王友德所学习的书籍含金量非常高,这并不是培养神棍的书籍,而是打开王友德人生的钥匙。

学习透彻以后,网友的也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在了实际中。他在闲暇时间也会帮助村民看一看面相,或者是帮助年轻人算一算八字。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过的非常的快乐。

每当他把自己的知识用在了合适的地方时,他就会十分欣慰,也非常感谢自己坚持认字。如果自己是一个文盲,就不能感受读书对他人生的帮助,就不能感受到读书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三、不愿结婚

王友德自学了汉字,还读懂了很多的书籍,他在知识方面的储备还是非常充裕的。有很多农户家的女儿都看上了王友德,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能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儿子该到结婚论嫁的时候了。夫妻二人在私下为王友德谋了一个媳妇,可是这件事情很快就传进了儿子的耳朵里。得知消息以后,王友德非常的愤怒,他对自己的父母说,他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也不愿意结婚。

这句话说出来以后,王友德的父母差一点被气死。明明自己的儿子要样貌有样貌,要知识有知识,为何不愿意结婚呢?这件事情传出去,让其他人还以为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毛病呢。

越是父母的劝阻,王友德不结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没办法,他的父母只好去找王友德的好朋友,希望他们能够劝劝自己的儿子。但无论怎么劝都没有任何的作用。

并不是王友德自己有什么问题,而是他读了太多的书,他认为自己这一生就应该修行。就应该学习知识,感悟人生的道理,而不是被那些儿女情长的事情羁绊一生。

王友德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看出他的理想非常远大,而在当时,不结婚就如同杀了人一样,是要“被定罪”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友德勇敢的和世俗说再见。他有自己追求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坚韧内心的人。

既然儿子不娶媳妇,那么老两口也不可能逼着自己的孩子必须结婚生子。他们只能在能劝说的情况下多劝说一点,劝说不了的时候也做不了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友德的弟弟和妹妹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弟弟妹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要外出上班,也要结婚生子,要从原来的家庭中走出去。所以此时此刻,那个窑洞里就只剩下王友德和自己的父母了。弟弟妹妹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他们想到家中还有哥哥和年迈的父母,于是二人决定要将哥哥和父母都接出窑洞。

父母是同意了,王友德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心爱的中条山。王友德并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他似乎很享受一个人生活的日子,不愿意干涉其他人的生活,也希望他人不要干涉自己。

王友德的弟弟妹妹还是很怀念自己的哥哥,只要有时间都会去看望在窑洞里独自生活的哥哥。但是他们过于频繁的探望让王友德非常的不自在,他并不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他也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探望过程中对弟弟妹妹发起了火,他希望对方不要再来打搅他的生活,一个人生活真的很快乐,并不是被逼迫的。从此以后,王友德便开启了一个人居住的日子,没有人来烦扰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规划每一件事情。

王友德在吃饭方面也没有很多的讲究,他会做一锅烩饭,这一锅饭能吃两天左右。有一次,他遇见了一只流浪狗,他把这只小狗接回了家中,一人一狗相互做伴。王永德在吃着自己做的饭时,也会给心爱的流浪狗也分一杯羹。

就这样,一人一狗过着十分自在的生活,王永德非常的满意,他的弟弟妹妹看着自己的哥哥竟然如此享受生活,那么不去打扰或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在王友德50多岁的时候,他接到了自己弟弟妹妹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哭泣的声音,因为他们的父亲去世了。去参加父亲的葬礼或许就是王友德第一次走出中条山。来到弟弟家中,他看到了许久未见的母亲,而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还留守在窑洞中,非常的伤心难过。

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拥有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无论母亲怎么求他,王永德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不会轻易动摇,因为那样的生活就是他最向往的。

或许有人说王友德太固执,太执着。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一个人一只狗住在窑洞中,这究竟能体会到什么幸福呢?可是对于王友德而言,当他接触到知识的那一刻,他就认为自己的人生或许可以换一种活法。不结婚,不生子,也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总结

如今的王友德已经79岁了,无论他变成什么模样,脸上的笑容都没有消失过。他很享受一个人一条狗的日子,而村里的好多人也非常佩服王友德有勇气能够改变一成不变的人生。看完王友德人生以后,或许不同的人会发表不同的意见,但唯一要明白的一点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不是只有一条。

哪怕是放在现如今这个年代,不结婚不生子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都认为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有老婆,有孩子。结婚生子并不适合于任何一个人,就比如王友德,他或许认为独生一人能够让他清晰的考虑到更多的问题,能够让他感知到书本中的力量。

而结婚生子或许会扰乱他的思绪,他的人生也会因为不正确的选择而变得痛苦。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每个人也有权利定义自己的人生。今天我们有关于独居老人网友的一生就讲解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4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