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顶级的军事家,但却不是一代英主

正史漫谈君 2021-07-06 00:01:58

刘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出身寒门,却能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占据半壁江山,确实厉害;

第二,南朝的皇帝们整体糟糕,凸显了他的卓越。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在那个时代,刘裕确实优秀;但作为帝王,他的短板也比较明显,跟其他时期的顶级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的成功,本质上只是军人集团在特定时代的必然崛起。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著名的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阶级大碰撞的特殊时代,就南方而言,自从中原沉沦后,“衣冠南渡”的北方汉族、南方汉族、越蛮“土著”杂糅在一起,在共同对抗北方政权的同时进行着全方位的融合;

另一方面,社会阶级结构也进行着剧烈的演变:在初期,依靠手中垄断性的资源,注重出身、阶层的门阀士族成了南朝的绝对统治者;然而,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士族逐渐衰落、军功集团强势崛起,代表了社会大多数的寒门精英依靠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并且稳步渗透进决策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刘裕就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

自公元317年东晋建立后,面对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不得不重用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极为明显的副作用:处于上游、担负重任的荆州地区逐渐形成了军事集团,前有王敦叛乱、后有桓温逼宫,对处于下游的统治中心产生了较大威胁。内耗,是东晋长期无法在北向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

直到公元373年桓温死后,东晋上下游貌合神离的状况才有所缓解。随着前秦的强势崛起、北方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多民族政权后,东晋各阶层在巨大压力下被迫抱团,反而形成了团结一致的局面。

同时,鉴于下游军事力量向来孱弱,为了应对前秦日益迫近的军事威胁,东晋统治者着手打造一股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公元377年,士族才俊谢玄受命镇守广陵,全权负责在东线抵御北方。那时,广陵、京口一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他们饱经战乱、意志顽强,同时对北方军队自带敌视,于是谢玄从中选拔特别骁勇的成员组建成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刘牢之。两年后,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所以他麾下的流民军队得名“北府兵”。

北府兵的建立,改变了东晋下游缺乏强悍军队的历史。公元383年,面对前秦大帝苻坚带领的数十万大军,数万北府兵不知畏惧、强悍出击,创造了淝水之战这一军事奇迹,由此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然而随着危机的消散,东晋朝廷再度陷入了内斗的泥潭,北府兵也成了各方博弈的棋子。经过多轮残酷的政治斗争,到了公元398年,刘牢之成了北府军的领袖。下一年,孙恩、卢循发动起义,刘牢之奉命前去镇压,出身贫寒、以卖鞋为生的刘裕应募参军,加入了这支当时江东最强的军队,从此开始了自己逆天的军功之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这句诗之所以众所周知,是因为它贴切地描绘出刘裕的崛起秘诀:没有运气、也没有贵人,靠的是一次次的浴血奋战、铁血战功。

在与孙恩的战斗中,刘裕在战友死伤殆尽的情况下,独自挥舞长刀、酣战不止,甚至创造了一人追杀上千人的战场奇观,这让赶来支援的刘牢之之子刘敬宣感叹不已,由此一战打出了自己的名头。

接下来的三年中,刘裕成了北府兵的前锋将领,在镇压孙恩起义的战争中逐渐体现出自己既强悍、又智慧的军事风格:

每逢恶战,他总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屡破强敌;

他极富谋略,善于判断形势、把握战机、以巧取胜;

此外,当时的朝廷诸军大多趁乱劫掠,只有刘裕所部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全面的军事才华初现端倪。

而刘裕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其实“得益于”东晋军事集团的内耗。

在朝廷镇压孙恩之乱前后,桓温之子桓玄已经掌握了上游荆州军的指挥权,并且开始复制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

公元402年,趁着荆州出现饥荒的机会,掌握了东晋朝廷军权的宗室司马元显派兵征讨桓玄,而他所倚仗的,自然是北府兵。然而刘牢之却错判形势、临阵投敌(刘裕反对但无效),桓玄毫无阻碍地入主建康。

不过,出于对北府兵实力的忌惮,桓玄掌权后开始对其进行肢解。没多久,刘牢之被夺去兵权、随后自杀,北府兵多名重要将领也陆续被杀害,部分投奔东晋其他将领、乃至南燕慕容氏,其他部将则被分割划归桓氏指挥。

刘裕则与众不同,他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果断审时度势、投靠桓玄。由于他战功显赫、声望颇高,桓玄出于拉拢北府兵将士的考虑,接纳了他的投靠。

刘裕的蛰伏终于等来了机会。

公元403年底,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虽然东晋朝皇帝的存在感一直比较低,但是权臣公然改朝换代,在那时仍旧无异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加上桓玄本人并无大才,只会骄奢淫逸,朝野疲惫困苦、民心思变,于是刘裕果断联合何无忌、刘毅等北府兵旧部,在京口举兵起义、讨伐桓玄。

面对军事才华一骑绝尘的刘裕,桓氏节节败退;加上朝廷军队大多是北府军出身,面对刘裕大多“放水”,义军仅用一个多月就杀入京城、除掉了桓玄。

因为迎回晋安帝、匡扶晋朝之功,刘裕由此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而他重建的北府军,则成为手里的王牌。

到了这一步,刘裕的眼前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成为下一个桓玄。于是,他也必可避免地重演了权臣的俗套情节。

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进一步巩固权力,刘裕在他最擅长的领域下手:打仗。这一打不要紧,他一不小心就开创了西晋灭亡以来南边的最显赫战功。

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形势来看,北方的地理条件、军事实力整体上强于南方;特别是当时正是五胡十六国阶段,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屡有更迭,但他们本就精于骑射,还融合了中原的先进技术,而且先后处于事业上升期,战斗力尤为强悍。因此,在之前的数十年中,东晋政权虽然组织过多次北伐,却都无功而返。

而刘裕却打破了惯例。他首先于公元409年灭掉慕容氏南燕,夺回了青州、齐州(今山东地区);公元417年,又灭掉了羌族政权后秦,收复了洛阳、长安。

两次北伐、连续打败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刘裕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出色军事才能;即使放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江南政权的最显赫军事成就。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以下两点:

其一,刘裕北伐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当时的北方群雄并立,而且各方经过长期战争后正处于疲惫期,纷纷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南燕慕容超即位、连续内讧;后秦饱受赫连勃勃的袭扰,加上宫廷内斗,实力大损;当刘裕攻打后秦时,北魏也正处于道武帝拓跋珪的衰落期,没有全力夹击晋军的气魄......

其二,刘裕北伐,主要目的是为了立威,由此导致虎头蛇尾。

在攻下洛阳、长安后,中原大大小小的政权为之震动,气势、信心遭受重挫,凉州的各国甚至做好了向正统朝廷投诚的心理准备;此时正是南朝经营中原、统一天下的最佳机会。然而,由于留在南方稳定政局的重臣刘穆之病死,刘裕担心政权不稳,竟然留下十二岁的儿子镇守关中,自己甩手赶回南方、抓紧篡权。

结果,留在中原的晋军将领自相残杀,赫连勃勃政权趁机进陷关中,曾经威风八面的晋军不堪一击,好不容易恢复的中原地区再度失陷。然而,之前的战绩建立起的威望,已经足以让刘裕取代晋室、建立刘宋。

由于私心,刘裕错过了创造伟业、留名青史的最佳契机,这注定了他难以成为封建时代的顶流帝王。同时,他的一系列政治表现,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局限性。

返回南方后,刘裕将主要精力用于巩固政权,甚至还除掉了曾经的战友刘毅、诸葛长明;对于北伐,则没有体现出丝毫兴趣,胡夏、北魏先后崛起,南朝失去了再度北上的时机;

虽然军事才能杰出,但刘裕教育接班人的水平却极度糟糕。刘义真惨败南逃后,护犊子的刘裕没有丝毫处罚;他留下的继承人刘义符沉迷享乐、毫无人君的素养,竟然被自己委托的辅政大臣联手废除、杀害。到了后来,连刘义真也被这些人杀掉,充分体现出刘裕所托非人。

不善于培养接班人这一短板,直接导致了刘宋的灭亡。后来,宋文帝刘义隆被自己的儿子刘劭弑杀;孝武帝刘骏则留下了刘子业这种在历史上顶尖荒唐的接班人;宋明帝刘彧在位时,则肆意屠杀宗室、功臣,自废武功、导致了寒门武将萧道成的崛起、重演了政权被取代的戏码。

总而言之,刘裕出身低微,但却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远超同时期其他政治家的伟业,其才能毋庸置疑。然而,他却缺乏大格局、大视野,由于私心错失了改变历史的良机;不懂教育子弟、所托非人,间接引起刘宋内讧不止、难以长久。

因此,刘裕无愧南朝最杰出的开国君主,但却远远称不上一代英主。他的最大“贡献”,也许是开创了寒门将领以武力夺权的先河。

4 阅读:2103
评论列表
  • 2021-07-06 10:26

    毕竟是寒门出来滴,算帝王中比较厉害滴了。

    开元 回复:
    刘义符就干了一年就被废了,给杀了
    开元 回复:
    河南之地没收回,三战三败反而让北魏太武帝一路杀到长江边上,将刘裕打下的江北大部分给丢了,又将他文治化为泡影,刘宋由盛而衰
  • 2021-07-08 20:18

    可惜刘穆之过世太早

    有鱼有肉 回复:
    刘道规病死太早了 个人觉得比刘穆之还重要的人物
    开元 回复:
    不死做完了,到他儿子给败光?
  • 2021-07-12 15:59

    可惜了,打下了关中,刘穆之却去世了

  • 2021-07-06 03:17

    刘裕应该是南朝第一人

  • 2021-07-06 02:27

    他的私心正是历史走向

  • 2021-08-05 10:36

    不会培养儿子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