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感怀

振链老妈 2024-07-31 09:38:54

“八一”节,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总是将退役军人的思绪引向一个特殊的场景,这是一个让从军者重新感受军人身份的机会。

虽然军装已脱下多年,但在心中却始终秉持着从军烙印,军装是装在心里的,灵魂随军魂而去,在“八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仿佛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

“八一”将至,又让我想起26军的前辈,想起26军的后代。于是,我在青岛先去探望了当年为新中国浴血奋战、叱咤风云的前辈。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来到解放军971医院,在颐和楼的一间病房里,见到了年届100周岁的门英贤叔叔。老人安详地躺在床上,我悄悄地进屋后,门晓东(门英贤的大儿子)向他爸爸轻声介绍,刘乃晏的大儿子刘卫平来了,我俯下身体,向躺在床上的门叔叔轻声说:您是26军为数不多健在的老前辈之一,您即将100周岁,您是最棒的。门叔叔用慈祥可爱的目光注视着我,轻声地回应我说:谢谢。老人的目光中透射出父爱的温暖,一股暖流顿时涌上我的心头。我父亲刘乃晏和门英贤都是临沂人,都是鲁中军区老八路,40年代初刘乃晏在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门英贤在八路军115师警卫营,后来他们在八纵和26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南征北战,浴血奋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曾先后在26军工区和77师共事过,父辈的战友情是永恒的。

门英贤

门英贤,原青岛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莒县招贤镇门家官庄人。1942年入伍,26军历任:排长、指导员、股长、科长、处长、团政治处主任、师副政委、政委等职。参加过郯城、莒县、临沂、济南、开封、洛阳、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

张明荣阿姨和大儿子在九兵团曲阜留守处

张明荣阿姨和我父亲同是26军230团的,又是临沂同乡,他们一直怀念共同战斗的岁月,父亲刘乃晏生前经常和她通电话,聊战争年代的事,聊当今的生活。

张阿姨的小女儿李春雷,在《九兵团曲阜留守处的故事》中这样描述了她妈妈:“张明荣,山东沂水人,1944年1月17岁入伍在山东鲁中军区部队。1950年经组织介绍与父亲李中元结婚。1950年11月,随志愿军九兵团第26军77师赴朝,父亲母亲他们随各自的单位隐秘进入朝鲜。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母亲不知道父亲在前方哪个地方打仗,但她知道自己怀孕了,当时母亲已经怀孕6个月,领导决定让她跟前方下来的伤员,一起转移到中国后方曲阜留守处。

他们乘坐几辆由马拉的爬犁车回国,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都是夜间赶路,白天就在山根处隐蔽起来,怀孕的母亲跟病重的伤员包括医生护士,没有在车上说过一句话,在漫长的长夜中,只听见马蹄哒哒哒的声音…。在母亲的心里,曲阜留守处就是她的家,她期望快点到家,她的腿肿得很厉害,脚肿的鞋子都已经穿不上了,只能像拖鞋一样拖拉着穿,她觉得十分的疲劳,毕竟她是六个多月的孕妇,她希望哪怕能有一张门板,让她美美地睡上一觉…”

看到这一段故事,心中不由得肃然起敬,张阿姨为了祖国的和平,带着身孕义无反顾奔赴朝鲜保家卫国,又带着身孕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 一路艰辛回到 志愿军九兵团曲阜留守处 ,唯一的奢求,就是睡上一个安稳觉。共和国的前辈,就是这样为我们打天下的。她作为一名抗战女兵,战争年代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

我一直想去看看张阿姨,一定要去看看张阿姨,她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和张阿姨

7月19日上午,我赶到龙口路干休所,张阿姨的小儿子李凌带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雄女兵,让我敬佩不已的是,已98岁的张阿姨,精神矍铄,头脑灵敏,语言流畅,只是耳朵有些背,毕竟这把年纪了。

阿姨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用她那地道的沂水口音和我说话,这个语言今天听来是那么的亲切,我父亲是沂南人,他们都是那一方水土的人呀。阿姨和我说:你爸爸是我的主任呀,我去过你们在济南的家,在六里山上。你爸爸和李中元一个团的(志愿军26军77师230团),你爸爸经常和我通电话呀…

要不是李凌叫我去吃饭,阿姨还和我拉个没完,有说不完的话题,她的精神头十足,脑子蛮灵光,让人佩服啊。

过去每逢过节都是要和父母在一起。今天,在两位前辈面前,像是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心里不由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冲动,真想冲过去抱住他们,大喊一声“爸爸”,“妈妈〞。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冲动,源于父母和26军前辈战火淬炼几十年的战友情。

“八一”节,我作为一名新兵,向两位老兵致以崇高的军礼,祝老兵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韩友庆伯伯

还有,我向远在北京的韩玲发了微信,祝福26军老前辈一一103岁的韩友庆伯伯“八一”节快乐长寿。

1965年至1968年,韩伯伯和我父亲同在26军77师一个班子,那时我常去77师师部,见到韩伯伯。

韩伯伯

韩友庆, 山东省寿光县上口镇西景明二村人,1938年7月参军,曾任山东纵队八支队战士、班长,山东1旅1团3连副指导员,山东 抗大一分校政治队学员,山东鲁中4团指导员,华野八纵队64团组织股长、教导员,26军师组织科长,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参加豫东、开封、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负伤数次三等伤残。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曾任师干部部长,234团政治委员,毕业于军委总高级学校政治系,任77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还有几位26军健在的前辈,我通过李辉、赵利群、康卫赤和孟建伟,分别向26军军长陈福胜夫人李少英阿姨,烟威警备区副政委赵裕佐夫人金友佩阿姨,26军副政委康凯夫人毕道荣阿姨问好,内长山要塞区政委孟兆瑞夫人储淑华阿姨,祝福八一快乐,健康长寿。

这些前辈是我们国家的先锋,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们用热血铸就了一道道巍峨的丰碑,用英雄的事迹书写了一篇幅壮美的华章。像韩玲所言:“八一军旗是父辈们用鲜血铸就,不能忘怀,也应永远由后人缅怀和敬仰,父辈的友情用鲜血铸成,永远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砥砺前行,勇往直前。〞

我之体会,和26军前辈见面,并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礼节性探望活动,而是对前辈革命历史的重温,是对革命前辈的敬仰敬重,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传递和使命传承。

有人说最亲是战友。探望了老兵,还有一个心愿,和26军后代,也是当过兵的战友一起聚一聚,共庆“八一〞节,共叙军人情。

7月19日中午,李凌小哥吹响了八一集结号,把我们几个召集到一家海鲜酒店,之中有候东平、门晓东还有我,20世纪70年代,东平和晓东在东海舰队技术勤务第3团,李凌在内长山要塞区后勤部,我在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我们凑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是父辈战争年代的故事,还有叙述我们当兵的青春故事。

7月21日,张贝力再次吹响了八一集结号,我耳边仿佛不断地响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军歌,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院里汤包〞,当我见到了大家,眼前一亮,一场标配的陆海空军战友聚会,齐建华是空军,张贝力是海军,李凌、马跃和我是陆军,还有78师后代邱军,“八一〞节前“三军聚会尽开颜〞。

我们的父辈齐安聚、张正德、李中元、马岱山、邱忠源和刘乃晏,都是鲁中、八纵、26军的老前辈,父辈跟随这支沂蒙雄师,先后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结下了出生入死的战友情谊。

和平时期,我们继承父辈的光荣传统,传承父辈的红色基因,接过父辈的钢枪,踏上漫漫从军路。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军种不同的部队,但青春的岁月,都是在部队度过的。部队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是从这里“毕业〞的。虽然我们已经离开部队多年,韶华荏苒,但从军的岁月刻骨铭心。

“八一〞,我们延续父辈生死之交的战友情,叙说我们风雨兼程的军人情。

我是一个兵,都有一个秉性 ,

我是一个兵,都有一个姓名,

我是一个兵,曾经坚守“阵地〞,

我是一个兵,曾经负重前行!

刘卫平

2024.7.29

0 阅读:0

振链老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