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总理遗体告别会,张春桥一举动令人不解,邓颖超:我毫无准备

静心的历史 2023-06-13 18:37:01
前言

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广播电视台里传出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一时之间,中华大地陷入悲痛之中,数以万计的人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976年1月10号,周总理的遗体被安放在鲜花之中,各个代表人来到北京向周总理进行遗体告别,这天晚上,电视新闻节目播放了周恩来遗体告别会的现场画面。

百姓们在电视上看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张春桥来到了遗体告别会的现场,并跟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女士进行了一番交谈。

张春桥一举动令人不解,同时,这一幕也引起大家的讨论,而这一幕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周恩来嘱咐张春桥要帮助王洪文

1976年周总理的病情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

12月27日深夜,周总理所在的305医院恢复了平静。深夜,医院的值班护士来病房检查周恩来总理的身体状况,结果却发现异样,周总理不是在睡觉,他好像晕了过去。

值班护士没有犹豫,立刻跑到隔壁房间呼叫医生,瞬时,各个科室的专家全部涌入周总理所在的病房里,经过专家的检查,他们发现周恩来总理确实是昏睡了过去,他的气管里以及喉咙里都被痰液给堵住了,这就造成了缺氧现象。

周恩来总理

医生们找来一根橡皮管子,将管子和吸引器连接到一起,然后插到周总理的喉咙里,痰被吸出来了,周恩来总理也清醒过来,见周总理恢复了意识,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1975年12月开始,周总理就进入到半迷糊半清醒的状态,不管是医生还是同事还是家人,也都做好了迎接最坏打算的心理建设,但是大家发现,如今真的遇上了这一刻,还是承受不住,谁也舍不得周总理离开。

周恩来总理晕厥的时候,值班的同事在第一时间给中央打了电话,在京的领导们也都赶到了周总理的病房,所以周总理一睁眼便看到大家聚集在他的床前。

周恩来总理缓慢睁开眼睛,看了看周围的领导人们,总理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他用尽全力颤抖着举起一只手,领导们赶紧上前回握着。

周总理

最后跟周总理握手的人是张春桥,双方握完手后,张春桥便打算换个位置站,他刚转身,周恩来总理就叫着张春桥的名字,周总理刚清醒,说话也什么力气,声音小到张春桥完全没有听见。

周恩来总理见张春桥没有搭理自己,很是着急,他又急迫地喊了两声,靠近周总理床边的工作人员听见周总理在叫张春桥,连忙跟张春桥说:

“总理叫你!”

张春桥来到周恩来总理身边,他弯下腰,把耳朵贴近周恩来总理的嘴巴,周总理说:

“你和文元同志要好好帮助王洪文同志,他还很年轻。”

张春桥一边听周恩来总理说话,一边重复着周总理的话,一边向周总理承诺:“总理,您放心!”

张春桥

周恩来总理之所以向张春桥交代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当时毛主席将王洪文看做是接班人,但那时的王洪文缺少经验,也缺乏锻炼,所以周总理不放心王洪文。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些疑问,周恩来总理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一直兢兢业业,那毛主席为什么不把周总理选拔为接班人呢?

其实毛主席不是没有考虑过周恩来总理,而是毛主席有自己的顾虑。

那天,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张玉凤就跟主席聊起了这话题。

张玉凤问:“周总理那么好,您为什么不选择周总理当接班人呢?

“周总理虽然好,但是缺少这个。”毛主席一边回答张玉凤的问题,一边挥动着手掌。

后来人们才知道,毛主席的挥手动作指的是周总理的年纪。

毛泽东

事实也是如此,周恩来总理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毛主席也没有办法把周总理列入接班人人选里面。

刚刚清醒过来的周总理,还惦记着别人,还不忘嘱托张春桥帮助王洪文,可见周总理即便是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依旧惦记着国家和人民。

秘书们第一次听周总理说“累”

1975年12月31日中午,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纪东、钱嘉栋以及赵茂峰来到305医院看望周总理。

这三个人都是周总理很信任的人,但他们得知周总理真实病情的时间却是在1975年的10月。

那天下午,是邓颖超大姐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大姐向他们坦然了总理得癌症一事。

周总理病重期间,纪东、赵茂峰、钱嘉栋三人轮流来看望周总理,他们甚至还干了一次“欺骗”周总理的事情。

病重的周总理一直在关心着国家大事,但邓颖超夫人不想让周总理有太多负担,所以邓颖超让大家不要给周总理读最近的报纸,就读以前的新闻好了。

纪东

当时负责改报纸的三个人就是纪东、赵茂峰和钱嘉栋。

他们三人跟周恩来总理的感情很深,见熟悉的同事来看自己,周恩来总理很开心。

周总理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还是努力睁开眼睛,举起手朝着他们三人挥了挥。

“你们来了,我累了,问家里同志好。”

周总理用尽全力,对纪东、赵茂峰、钱嘉栋说出这句话。

刚说完,周总理又陷入了昏睡。

见周总理睡着了,他们三个也不好继续打搅,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周总理的病房。

事后纪东回忆起这次见面,他说:

“这是周总理生前我们最后一次见他,这几句话,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最后的一句话,这位陪伴月亮和太阳最多的人,第一次向我们真正说出了“累”这个字。”

周总理巨星陨落,伟人长辞

1976年1月,距离周总理在305住院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时间,屋外寒冷的气候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永久离别。

“抢救工作可以停止了,把那些东西(周总理身上的氧气管、输液管、心电图监护仪的电板等仪器)撤掉吧,去找新的床单来,将周总理全身覆盖起来。”

负责给周总理治疗的吴阶平院长下达最后指令。

吴阶平院长

1976年1月8日早晨9点57分,周恩来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离开了。

整个病房顿时响起了嘹亮的哭声,人们的眼泪无一不在诉说着凄惨、痛苦、挽留……

就在这时,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大姐来了,大家用关心的目光注视着邓颖超,他们很怕邓颖超接受不了眼前的现实,毕竟他们是恩爱了51年的夫妻啊!

邓颖超一进病房,就扑倒在了周总理身上,她哭着喊着,伸出手抚摸着,用嘴轻吻着:

“恩来!恩来!”

邓颖超的激动情绪只持续了一会儿,她在努力克制自己悲伤的情绪,邓颖超知道前方还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做,比如周总理的后事安排、周总理的骨灰安排、周总理的遗愿安排等……

周恩来和邓颖超

没过了过久,中央的几位领导抵达了305医院,他们要跟周总理的遗体进行告别。

最先来医院的是邓小平同志,周总理病重的这几天,邓小平同志一直都在守着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也始终记挂着邓小平同志 ,病重期间的周总理不忘跟张春桥、王洪文等人交代:

“你们要帮助邓小平同志做好工作”

邓小平同志来了后,李先念,江青等人也来了,等领导们都到齐,邓颖超大姐向在场的所有人转述了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个人遗愿及3点请求:

第一点是:不保留骨灰,并将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上。

第二点是:身后事处理不搞特殊。

第三点是:丧事一切从简,不办追悼会。

周总理追悼会现场

邓颖超交代完周总理遗愿后,领导人们暂时离开了,周总理的遗体也被转送到北京医院太平间。

1月9日,北京医院的治丧团队给周总理准备了丧服,他们挑选了一件周总理生前非常喜欢穿的灰色法兰绒中山装,还有鞋子和袜子。

与此同时,朱殿华(北京饭店高级理发师)也带着工具箱来到北京医院,他要整理周恩来总理的遗容。

1月10日,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要向周总理的遗体进行最后的告别,在秘书赵炜的陪伴下,邓颖超大姐来到告别厅。

此时的周恩来总理安宁的躺在鲜花之中,周总理的遗体前还摆放着邓颖超大姐送上的花圈。

(自从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每天都会给周总理的遗体献上一个鲜花的花圈,那时候的北京正是寒冬,这些鲜花是专门从广州空运来的,邓颖超想给周总理送上最美丽的东西。)

周恩来和邓颖超

10日的告别仪式有电视台录制,电视台播放了党和领导们参加仪式的情景。这天,老百姓们也在电视前看到颇有争议的一幕。

他们看到:张春桥走向正在守灵的邓颖超大姐,张春桥伸手抱了抱邓颖超,而邓颖超也拉着张春桥的手说了几句话,由于两人的谈话内容没有被播出,所以这一幕也变得更加神秘。

其实老百姓对于张春桥跟邓颖超的会面没有太多看法,看法较多的是熟悉他们两人的同事们。

这些人抱着疑问找到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张佐良,他们向张佐良说明了自己心里的疑问,也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

张佐良本人其实也对张春桥在周总理告别会上做出异常举动一事抱有看法,他也不理解他这一举动的意义是什么,但是考虑到现在正是周总理的丧事期,他不能再给邓颖超大姐添麻烦,所以当时张佐良就没有跟邓颖超提起这件事。

张佐良

张佐良将自己心里的疑惑藏到了5月,也就是周恩来总理去世的四个月后,这天,张佐良正在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生前办公的地方)工作,邓颖超也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邓颖超觉得自己情绪已经恢复到了平静阶段,所以她想请当初照顾周总理的医生护士,以及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个饭,她要表达一下对大家的感谢之情。

这天,张佐良见邓颖超的情绪比较稳定,便在闲聊中提起了4个月前发生的那件事儿(张春桥和邓颖超在告别会上拥抱,交谈一事)。

邓颖超听完张佐良的疑惑时,思考了一下,她在回想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

“那天,我毫无准备,张春桥走到我面前,伸出胳膊跟我拥抱,这可能是一种姿态吧?当时,我很难拒绝他这样做。”

“大姐,你跟张春桥说了些什么话呢?这个镜头还是蛮长的。”

张佐良还是问出了憋了4个月的疑惑。

“还不是去年12月,总理在医院跟他说,要让他和王洪文多帮助邓小平同志工作嘛!”

邓颖超

张佐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天是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又有记者在录制,邓颖超大姐在那种情况下,只能顾全大局,毕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展现在全国民众之下啊!

张佐良跟一些熟人们之所以会对这一幕议论纷纷,也是因为那时“四人帮”和周总理之间依旧存在着抵牾,而张春桥又是“四人帮”之一,他这突如其来的“友好”举动,显然会令人感到不解。

说回周恩来总理的丧事,1月11日,是周恩来总理的出殡日,总理的遗体要进行火化了,那天,北京城的十里长街上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有年轻人,有中年人,也抱着孩子的老人家,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整条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下午四点半左右,承载着周恩来总理遗体的灵车缓缓从北京医院开出,原先拥挤在一起的人们自觉给灵车让出一条道。

叶剑英安慰邓颖超

周恩来总理的家人们,同事们跟在灵车的后面,一路上人们哭喊着,抽泣着,寒冷的北京城被蒙上了一层极度悲伤的幕布。

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的路程只不过需要38分钟,但是这天,却足足走了125分钟,6点左右,灵车抵达八宝山。

周恩来总理的遗体被安放在八宝山的灵堂内,大家要在这里进行最后的告别。

人们恸哭着,呼喊着……

“恩来呀!我们永别了!”

一声极其凄凉的哭喊声传入大家耳朵里,这是邓颖超大姐的声音,在给周总理办丧事的这几天,大姐一直顾全大局,她收起了自己悲伤的情绪,这一刻,邓颖超大姐终于忍不住了,她不想周总理走,她舍不得周总理。

周总理遗体告别现场

“同志们请节哀!请你们支持我的工作!”

国务院管理局副局长的声音响起,周总理的遗体要被送入火化炉了。

随着一缕青烟的升起,周总理驾鹤西去了。

解剖遗体,不留骨灰

人民之所以这么热爱周恩来总理,那是因为周总理身上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这里有两件震撼人心的事。

第一件事情是周总理生前曾经提出等他死后让医疗组解剖他遗体的事情。

那时周恩来总理已经知道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所以他曾向自己的医疗组提出解刨遗体一事,而且周总理还多次交代他们:

“癌症问题是当今世界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死后,你们要彻底进行解刨检查,如果可以研究出治疗的办法,或者能为医学发展做贡献,我很高兴。”

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古旧,人去世后,是要讲究死后留全尸的风俗,而伟大的周总理却为了提高医疗发展,彻底摒弃了这一点。

第二件事情是周总理要求不留骨灰,且要求把自己骨灰撒到江河大地一事。

当时老百姓得知周总理这一请求后都表示不理解,他们都希望可以把周总理的骨灰留下,这样将来大家也有个可以纪念的地方。

但邓颖超大姐是理解周总理的,她知道周总理是怎么想的,对于周总理来说,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革命,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次革命,撒掉骨灰是周总理最后要完成的革命。

所以待骨灰火化后,邓颖超大姐开始着手处理周总理的骨灰问题。

邓颖超捧着周总理的骨灰盒

邓颖超很想亲自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考虑到如果自己出去办,那目标太大了,肯定会引起民众的注意,对于周总理撒骨灰一事,她是不想让群众知道的,所以这件事只能找自己信任的人来办。

那天,邓颖超把张树迎,高振普叫到房间里,她向他们交代了重要任务即寻找撒骨灰的地点。

邓颖超起先选择的撒骨灰地点主要是北京城有水的地方,但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现在的北京正是冬季,有水的地方不是被冻住了就是位置不对,最后只能把这件事上报给中央去做。

1976年1月15日,张树迎从邓大姐这里接过骨灰,他要完成撒骨灰工作去了,一行人来到北京通县机场,张树迎带着周恩来总理的骨灰踏上一架编号为7225的飞机。

1月16日晚,等飞机平稳飞在祖国上空后,张树迎便开展撒骨灰工作。

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分别撒在了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山东滨州以及天津海河这四个地方,周总理毕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从人民之中走来,又回归到人民当中去。

结语

“周”治万物

“恩”泽中华

“来”于自然

周恩来总理把一生的爱留在人间,回馈给了百姓与国家。他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热爱。

0 阅读:0

静心的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静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