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
我找了一下武汉居然名列“极端通勤”的队伍!
《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同比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40分钟、特大城市36分钟、Ⅰ型大城市34分钟、Ⅱ型大城市32分钟。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大城市花费在通勤上的时间越来越长,通常来说45分钟的通勤时间,是全球公认的一条理想分界线,若通勤时长超过60分钟则被定义为“极端通勤”。在这次的报告中,北京单程平均时耗47分钟,仍是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单程通勤时耗超过40分钟。北京仍是通勤距离最长的城市,达到11.7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
通勤时长反映的是居民工作地点和生活区域的分离情况,目前全球主要大城市圈都是采用功能区划分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客观上造成了工作和生活区域的分离。三产比重越高的城市,通常经济的集聚程度越高,对劳动力的吸引范围较大,相应的通勤距离也会更长。同时,通勤状况也是对个体经济状况的一个写照,例如在今年的报告里,特别加强了职场新人通勤状况的调查。在大学毕业生增量最多的16个城市中,25岁以下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普遍更长,高于城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在上海、重庆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北京最长达到12.1公里。10%职场新人通勤距离超过25公里,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北京职场新人超长通勤问题突出,25公里以上通勤比重14%。
从河北到京城上班
职场新人往往是租房居住,对于房租比较敏感,如果房租压力比较大的话就不得不妥协选择忍受较长的通勤时间。比如我所在的武汉,在公共交通方面应该说发展还是挺快的,但是反映在通勤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因为目前武汉的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的覆盖对远城区还是有欠缺,而且由于武汉受河流分割,跨江通勤者不在少数。在北京上海这样大都市,甚至还有跨省上班的存在,以前我在上海工作时就发现很多人住江苏,每天乘坐高铁动车到上海市区上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极端通勤了!“职住平衡”的规划理念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学者霍华德1902年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即在一定区域内让劳动者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大致相等,使大部分劳动者可以就近工作以减少交通流量和交通拥堵。但从国内外城市的实践效果来看,通过主观“设计”居住与产业用地的空间配比来追求理想中的“职住平衡”规划往往收效甚微。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孙伟增和何磊磊在一项研究中指出:通勤时间增加1分钟将导致企业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0.47%~0.59%。另有国外学者指出,长时间的通勤会直接影响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英国学者Clark基于2009~2014年针对英国上班族的调查数据发现,上下班通勤时间增加20分钟带给员工的痛苦程度等同于降薪19%。英国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相比非通勤人员,通勤人员通常生活满意度较低、更不容易感觉到日常活动的意义、幸福指数更低,而焦虑感更高”。
极端通勤反映出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在打工人面对“996”“007”的锤炼下,极端通勤状况就显得极不人道了,同时也说明了经济资源的高度集中趋势。根据国外相关研究统计,通勤时长也和收入差异密切相关,这也好理解,没有足够的收益回报是不会有人愿意把人生消耗在马路上的!例如,一些制造业单位通常远离市区,在厂区有职工宿舍,这一部分人的通勤时间直接就被pass了,部分低收入群体受制于个人状况往往倾向于在居住地附近从事收入有限的工作,而真正忍受通勤距离煎熬的恰恰是需要在收入和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的群体。比如某公司的小职员,公司上班地点在市中心,但是每个月的工资只能满足在城郊租房子,这样的情况下遥远的距离就是他和梦想之间的高山!而高收入群体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根据《市场周刊》的论文《收入对雇员通勤时间的影响——基于CLDS2016数据的实证分析》这类人的通勤时长往往是由于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出现工作与居住地的分离,而中等收入群体往往对通勤时长较为敏感,同时经济上承受能力较强,所以他们的通勤时间反而更为合理!
《数据》统计的通勤成本
在“戴口罩”期间兴起的居家办公貌似可以缓解通勤矛盾,其实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居家办公的工作通常是对工作场所要求不高,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严格要求才行,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并不现实,类似自媒体,IT这类有根网线就可以的工作,居家办公还是不错的选择。在经过简化的城市经济学模型中,人们的通勤距离由工资水平、房价、企业和家庭的选址共同决定。德国的一个实证研究发现,通勤时间越长的人,主观幸福感越低,并将这种通勤时间延长,却未换来相应补偿的效用失衡现象称为“通勤悖论”。
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情况下,员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是不计入公司成本的,国内一些福利较好的单位才会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至于是否能够覆盖打工者的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就是个玄学了!而且在注重效率的大城市里,一帮子专家还在琢磨如何让打工人将通勤时间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我只想说:给打工人留点空间吧!
俄罗斯《消息报》网站8月9日报道,俄罗斯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所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安东·科佳科夫提出一项建议,即将通勤时间列入工作时间,以此减少员工在岗时长。
纽约帝国大厦的解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万家灯火的背后,是某个人的家或办公室,在这里你看不到中央车站通勤的上班族的疲惫,也看不到公共图书馆挑灯夜读的学生,但正是这些普通的纽约客,造就了这座城市的伟大。”如同工蚁一样的上班族造就了大都市的繁华景象,而快速发展的城市也需要给打工人留下生存的空间,奔波于路上的平凡人,才是都市的活力源泉!既然通勤上班不可避免,那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尽量让上班之路畅通平坦吧。
打工人有句话:上班如上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吐槽一下自己上班路上遇到的糟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