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为何难以封侯?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4
序言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在历史上被称为飞将军。

李广戎马倥偬五十年,从汉文帝时从军,后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历任北部边境七郡太守,抵御匈奴,为汉朝边疆安全和百姓安宁做出杰出贡献。

然其勇猛善战,人称天下无双,受后世景仰却始终难以封侯,被人哀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客观来讲,李广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和民族英雄,但与同时代赫赫有名的卫青、霍去病相比,着实逊色不少,从战场表现和战争指挥上看,更难称得上名将和军事家。

将门之后,镇守北境

李广,陇西成纪人,他的祖上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参与兼并六国,深受秦始皇信赖。

受军人家庭文化的熏陶,李广自幼学习兵法,尤其喜爱骑射,立志为国尽忠,延续家族辉煌。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甘肃固原一带),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军事生涯。

传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十分善射,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他因为精通骑射,斩杀匈奴很多骑兵。

此时的西汉刚从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走出不长时间,国力尚未恢复,文帝继位后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汉军在与匈奴的边境摩擦中更是屡次被击败。

而李广的勇猛很快传开,并被汉文帝看中,不久任命其为汉中郎,随从皇帝左右。

李广最大的特点就是勇猛,尤其是箭法高超,百发百中,汉文帝喜好狩猎,李广每次跟随,必格杀猛兽,斩获良多。

汉文帝十分欣赏李广,不由得感叹道李广生不逢时,若是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从汉文帝的话中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汉朝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罢兵止戈,文臣的影响和地位已超过往日呼风唤雨的军功元勋和武将。

终文帝一朝,李广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也许是上天眷顾,景帝继位不久就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反击叛军。

在平叛过程中,李广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万夫不当之勇,他曾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夺取叛军军旗,立下大功,声名远扬。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李广被调往北方汉匈边境前线,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他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

李广镇守北境期间恰恰是匈奴寇边最猖獗的时期,他们对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的中原农耕区域垂涎三尺,经常南下侵犯边关,烧杀掠夺,边关百姓深受其害。

李广做太守没干别的活,主要就是抗击匈奴,匈奴人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善骑射,但李广更善骑射。

匈奴人唯独在他镇守的郡县讨不到便宜。久而久之,李广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第一大将。

有一次李广率百名骑兵追逐射杀几名匈奴神雕手,深入草原遭遇千余名匈奴主力。

但李广临危不惧,命士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让匈奴以为汉军有伏兵于是不敢贸然进攻,最终全部撤走。

李广作为汉朝抗击匈奴的主力,却在多年时间里没有耀眼或值得称道的战绩,大概率是因为李广与匈奴之战都是守城之战,从未有过野外大兵团作战的机会。

而且体现李广功绩的大多是其骑射和单兵作战能力,与其说李广是统兵将领,不如说是特种作战指挥官。

这样的现象与当时汉景帝奉行的韬光养晦战略有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朝不会出现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在野外与匈奴作战的机会。

所以李广不具备相应的统筹指挥和大兵团作战能力,这就导致在汉武帝时期,李广拿不出众人期待的作战成果。

而卫青、霍去病恰恰擅长野外歼灭战和长途奔袭的能力,并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

飞将军李广苦战无功,难以封侯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未央宫由开国丞相萧何督建,自汉高祖刘邦时起就是国家政治中心,历代帝王都居住在这里,李广荣膺禁卫军长官可见深得汉武帝器重。

公元前133年,秣马厉兵良久的汉武帝开始对匈奴用兵,在马邑伏十万重兵意图围歼匈奴,这是汉武帝首次主动出击,政治意义重大。

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担当主力,然而这场围歼战却因消息走漏导致匈奴军臣单于察觉到汉朝意图而退走,最终马邑之围宣告破产,诸路汉军无功而返。

马邑之围虽然失败,但却拉开了汉匈之战的帷幕,汉武帝志在彻底击败匈奴,解除北方草原民族的地缘威胁。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兵四万分四路出击匈奴,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领兵一万从雁门攻打匈奴,另外三路分别是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

此战是卫青首次领兵打仗,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李广而言却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他将在雄才大略的武帝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一向擅长打阵地防御的李广却出师不利,在与匈奴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连自己也被俘虏。

李广被匈奴活捉后,被放置在两匹马中间的网上,走了十多里后,假装死去,待看守骑兵放松时,突然跃起,跳上旁边匈奴骑兵的马向南狂奔。

数百名匈奴骑兵追击李广,李广用夺来的匈奴骑兵的弓箭射杀追兵,得以逃脱。

这场战争中,四路大军有三路遭遇失败,只有卫青取得胜利。

对于这样的结果,汉武帝既生气又高兴,气的是李广在首秀作战就以如此不堪的结局收场,实在辜负了他的期望,按照军令,李广被贬为庶人。

不过让他高兴的是自己选择的卫青非常提气,自己没有看错,卫青将会是抗击匈奴战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当然,仅仅通过一场战斗不能否认李广的能力,公元前123年,李广调任郎中令,后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郡出击匈奴。

郎中令贵为九卿,掌宫廷侍卫,是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中枢职务,李广任此职说明汉武帝仍有重用之意。

此次出击定襄也是让李广戴罪立功,不过这一次李广仍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很多将领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唯独李广没有。

三年后,李广再次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这次与他共同出征的是张骞,后者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

可惜李广的运气实在不好,刚走出几百公里便遭遇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

四千汉军对阵四万匈奴骑兵,这样悬殊的差距着实让李广的士兵都很恐惧,但唯独李广气定神闲。

他将汉军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匈奴倚仗人多发动猛攻,箭下如雨,汉兵死亡过半,弓箭消耗殆尽。

危机时刻,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杀匈奴副将数人,这才稍稍打退敌军气势。

战斗断断续续持续一天一夜,李广镇定指挥,其高超箭法百步穿杨,愈战愈勇,终于在第二天成功等到张骞援军。

匈奴军见情形不好便自行撤退,这时的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在张骞的护送下收兵返回。

李广两次出征均无攻而返,汉武帝看在李广过去守边有功的份上未加责罚,只是李广再不能独当一面,其主角光环逐渐褪去,沦为抗匈战争的配角。

漠北决战迷道无功,飞将军意难平,自裁疆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力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匈奴威胁。

此次出征汉武帝极为重视,征调骑步兵十万,战马十四万匹,民夫后勤保障人员数万,朝中曾与匈奴交手的将帅几乎倾巢出动。

卫青、霍去病挂帅,各领五万骑兵分别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

在这次出征中偏偏落下李广,心有执念的李广多次请求出征,汉武帝开始以李广年事已高为由拒绝,后来实在架不住其央求,便同意他出任前将军随同卫青出征。

不过在出发前,汉武帝还是警告卫青: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万不可不让他与单于对阵,否则将不能俘获单于。

其实所谓的年龄还是命运都是托词,归根结底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已无法担当重任。

卫青对此自然心领神会,在大军出塞后,自带精兵追逐单于本部,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

东路迂回绕远,缺乏水草,根本无法与卫青主力汇合歼敌,这让作为李广的前锋十分不解,他屡次要求卫青更改军令,而卫青始终不为所动。

恼怒之下的李广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向东出发了,然而李广军中缺乏向导和通边情地理的边疆汉人,导致在行进过程中迷路,未能如期到达指定地点。

结果卫青歼灭匈奴单于主力回师后,才在途中遇到姗姗来迟的李广,按照汉律,未能如期参战是要接受军纪惩处的。

卫青没有为难李广,而是派人让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了解原因。

李广本就因未能参战而懊恼,这次又要接受质询更是羞愧难当,他决定亲自到大将军府请罪。

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广,回忆戎马数十年,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为了大汉边疆安全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今竟是这般下场。

此时的李广累了、倦了,他不想在回京后还要接受刀笔吏的羞辱,于是拔刀自刎,可怜的飞将军就这样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生,李广军中将士听闻都为之痛哭。

纵观李广一生,始终没有骄人战绩,不能称其为优秀的军事家,终其一生也未能封侯,但其报国忠君之心天地可鉴。

这种勇往直前的保家卫国精神激励后世每一代人,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0 阅读:7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