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解读】《2024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环保鼓励类13大项

未来凯语 2024-02-04 03:07:28

第一节 事件概况

2023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24年本)》),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有利于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其中,涉及环保行业的鼓励类有13大项,包括大气污染物治理和碳减排、生态环境修复和资源利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有效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第二节事件背景一、政策加持,治理对象愈发明确

我国环保行业大监管格局已基本形成,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涉及水、土、气、固废处理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据此,有关部门也推出了多项政策,诸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蓝天保卫战”、“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及“无废城市”等,全面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3年环保政策治理对象愈发明确。2023年初,16部门联合印发了“声十条”,即《“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气声渣”最后一块拼图归位,针对主要类型固定污染源治理,环保行业将愈发有章可循。10月份,生态环境部紧跟其后出台《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采用同水气渣一样的排污许可模式来管理噪声污染,将进一步落实产噪单位主体责任,实现多环境要素“一证式”监管。而水处理领域,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资源集约利用、农村供水、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黑臭水体、黄河保护、长江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被反复提及;气处理领域,有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甲烷排放控制、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温室气体排放等;固体废物处置,则关注到了退役风电及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以竹代塑”、畜禽粪污资源化、危险废物、生物柴油、废铅蓄电池等。此外,环境法治体系也在加速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陆续发文,解释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规定相关司法服务、诉讼流程要求等。

二、生态环保产业投资下降,相关企业净利润下滑

2023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投资持续下降。2023年1-12月,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下降2.9%。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与提升,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政府生态环保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重大工程数量逐年增多,但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投资仍然保持下降趋势。同时,2023年前三季度,155家环境上市公司中,有半数以上出现净利润下滑情况。

第三节行业现状一、大气污染物治理(一)供给分析

环保专用设备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污染物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是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配套材料和药剂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常规环保装备的需求。202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2023年12月,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生产34495台,同比下降19.6%,增速较11月回落37.3个百分点,较2022年同期提高47.4个百分点;1-12月,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累计生产474686台,同比增长22.0%,增速较1-11月回落10.1个百分点,较2022年同期提高17.7个百分点。

(二)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2023年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1.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3.3%,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2%,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下降16.4%;O3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8%,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上升5.1%;PM10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SO2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NO2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CO平均浓度为1.3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2%。

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但仍有生态恢复治理项目未按时修复(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生态环境部在会上发布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显示,2015年-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过去十年,我国为全球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草原定位实现了从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的转变。湿地总面积8.45亿亩,居全球第四。

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3.05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率先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世界提供了防沙治沙中国方案。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水利部近期组织完成了2022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65.34万平方公里,较2021年减少2.08万平方公里,减幅0.78%。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和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提高至72.26%,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比由53.08%降至35.28%。同时,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实现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较2019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二)仍有生态恢复治理项目未按时修复

2023年11月21日,第三轮第一批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进驻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个省开展督察,于12月全面完成督察进驻阶段工作。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督察组共收到群众来电、来信举报19815件,受理有效举报16700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相关省转办13441件。相关省已办结或阶段办结11457件。其中,立案处罚1232家,立案侦查55件;约谈党政领导干部623人,问责党政领导干部289人。

2023年12月8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5省典型案例。

督察发现,福建泉州市一些县(市)借矿山修复、土地平整之名违规开山采矿,监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20年9月,惠安县批准两个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项目,由两家矿企共同成立的禾木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治理项目实施以来,矿山不仅没得到修复,矿区开采面积反而扩大近一倍。

在河南,督察发现新乡市辉县、卫辉等地违规挖砂采石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导致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赵长城遗址遭到破坏。卫辉市矿山主管部门为天然资源有限公司四车间办理采矿许可证时,未按规定征求文物行政部门意见,将长达651米赵长城遗址唐庄2段划入采矿范围。多家企业在违规采矿过程中也对赵长城造成破坏。截至12月,赵长城遗址仅存在855米,71.6%长度的长城遗址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督察发现,国家公园内存在违法违规侵占林地、非法采石破坏生态、小水电站清理整治不力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五指山花舞人间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自2021年起违法开垦258.6亩公益林地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4座电站的部分设施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至今仍在运行。

在甘肃,督察发现,2019年以来,甘南州部分采砂企业未办理征占用手续,违规占用草原、林地。其中,甘肃驰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采砂企业违规占用草原249亩进行开采。全州43家采砂企业中,37家没有达到生态修复要求。全州按照要求应开展绿色矿山创建的采砂矿山,均未开展创建工作。

督察发现,青海省一些地方小水电开发生态保护不力,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截至督察时,64座列入“退出类”的小水电站,仍有23座没有完成退出方案。由于生态流量泄放不能满足稳定、足额的要求,导致部分河流出现减水脱水现象。

三、危废处理行业快速发展尚处于朝阳阶段

随着危废产生量的不断激增,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日益突出,迫于改变环保污染现状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支持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日趋严格的监管力度助推了危废处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2%,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的前半阶段,2022年我国危废产生量进一步增长,达到9255.64万吨。国内危废利用处置量从2016年的4429.51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8898.55万吨;危废处置率从2016年的82.84%增长至2022年的96.14%。

我国危废处理行业尚处于朝阳阶段,市场空间广阔但参与者众多且分散,尚未出现领先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较弱,资质单一。不过,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以及危险废物处理行业高毛利率的吸引,众多企业涉足该行业,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特别是环保督察力度加大后,不规范、不达标的小规模处置企业退出市场,促进了行业集中进程。同时,许多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新进入者也通过并购方式涉足危废处理业务,使运营该业务的公司数量快速增加。随着危废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的正规化、专业化发展,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龙头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形成规模效应。随着新型技术的出现,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的数年里,可能会出现许多新型的技术来更有效地处理危险废物,这将大大提高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整体效率。例如,水处理技术可有效消除污染物,而新型技术则可以有效利用污染物,将污染物转化为更安全的产物,可以减少危险废物的危害。

第四节行业问题

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水平不高。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正处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体系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要。环保产业应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强化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技术服务,提升生态环保产业减污降碳支撑服务能力和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多要素集成治理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系统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全过程污染防治、全产业链配套协同尚未形成合力。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不足,一些核心关键部件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充分。

另外,生态环保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供应不足,先进标准应用和采信不够。市场主体培育不充分,具备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全过程服务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较少。市场竞争不规范,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生态环保产业底数不清,对政策制定支撑不足,扶持政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节行业前景

生态环保行业加速整合,持续高质量转型发展。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虽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当前环保“督察高压”步入常态化,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助推增加环保产业投资,降低环保企业经营成本;国企改革再出发,纷纷布局环保产业,加速行业整合,环保产业正向品质化、集中化转型升级。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近年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已成为城镇污水治理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从最初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向管网、泵站、厂站等全系统的提质增效进行转变;以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为抓手,从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水环境改善、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转变;从城市水环境系统的整体治理需求出发,合理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有针对性地确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出水标准。目前,水环境治理项目已开始延伸到以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岸线景观等组成流域环境单元的“系统模式”。与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水环境治理产业增量提质发展的新契机。未来,随着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城镇开发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公益性环保项目缺乏投资回报机制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环保产业有望实现量级式增长。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目前,钢铁、焦化、水泥等非电行业中的大量企业仍未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未达到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非电烟气治理改造需求持续升温,环保市场空间需求继续释放。燃煤发电厂液氨罐区尿素替代升级改造有望大幅提速。VOCs作为形成O3的重要前体物,生态环境部已将VOCs治理攻坚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收官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VOCs相关政策标准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VOCs的减排与控制行业将继续延续精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以重点行业为着力点,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和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工作,逐步提升污染源监管及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削减VOCs排放总量。在移动源治理方面,未来将提升移动源排放远程在线监管手段,采取大数据比对、情景采集对比等多种方式,提高检验操作合规性和准确度,持续推进开展在用高排放机械及船舶的排放治理工作,降低高排放移动污染源造成的污染。

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未来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工作,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进程。继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形成与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收运处理系统,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铅蓄电池、废塑料、医疗废物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与减排。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高风险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加大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与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动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标准体系建设。

第六节投资建议

重点鼓励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建议关注生态环保行业细分领域相关投资机会。大气污染物治理和碳减排方面,《目录(2024年本)》聚焦于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氢氟碳化物处置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等前沿领域。同时,对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处理及高效过滤材料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鼓励措施。

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利用上,矿山生态恢复、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成为关键点。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则强调了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分类技术的重要性。

危险废弃物处置方面,着重支持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高效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及处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和设备开发,以及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均受到高度关注。

建议重点关注以上生态环保行业细分领域相关投资机会。

0 阅读:0

未来凯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