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新四军和八路军奉命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不断袭扰、打击、牵制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武装的迅猛发展,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打击,直至阴谋使用武力予以消灭。1941年1月7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名的皖南事变,围歼我正在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使新四军损失了军部,损失了包括军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数千名指战员。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
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军事上坚决进行自卫,在政治上展开猛烈反攻。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新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将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先后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各师领导干部的任命。6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各旅领导干部的任命。
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
八路军第五纵队于2月编成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吴法宪),政治部副主任邓逸凡。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全师2万余人。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文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十九团(团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王东保、副团长朱庆祥),第二十团(团长周长胜、政治委员冯志祥、副团长马云辉),第二十一团(团长俞增林、政治委员罗友荣、副团长王良太)。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二十二团(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赤民<张池明>、副团长童世明),第二十三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第二十四团(团长胡继成、政治委员鲍启祥)。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副旅长孙象涵,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寰。辖第二十五团(兼团长孙象涵,政治委员李浩然),第二十六团(团长翁徐文,政治委员谢锡玉),第二十七团(团长赵汇川、政治委员蒋明)。另辖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金明。9月,又成立盐阜军区,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刘彬。12月,成立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黄克诚兼,政治委员吴胜坤。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大冈、斗龙岗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地处侵华日军华北、华中两军的接合部,是联系华北、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枢纽。第三师担负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1943年冬,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在泗沭县(今泗阳县)庄圩与参加整风学习的淮海区党政军干部合影。前排左起:张克辛、吴信泉、邵幼和、刘震、钟伟、李少元;中排左起:覃健、沈启贤、黄克诚、金明;后排左起:黄忠诚、杨纯、张彦、田养泉、冯志湘、刘述周、吕镇中、李一氓。
八路军第四纵队于2月编成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原第四、第五、第六旅依次编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二十八团(团长冯志湘,政治委员朱世明),第二十九团(团长王德荣、政治委员王德贵)。第十一旅旅长藤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三十一团(兼团长兼政治委员张太生、副团长陈明芳),第三十二团(团长姚运良、政治委员周启邦),第三十三团(团长蓝侨、政治委员王其梅)。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未到职),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三十四团(团长张永远、政治委员李廷杰),第三十五团(团长寿松涛、政治委员蔡永)。另辖萧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治委员李忠道;
1941年6月13日,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三师九旅领导合影于第九旅驻地皖东北泗南半城镇(今江苏泗洪县半城镇)。图中左二为张震寰、左五张爱萍、左六赵易亚、左七张彦、左十二韦国清、左十三彭雪枫、左十四张震球、左十八张震、左二十国大芝圃、左二十四萧望东。
特务团(团长程致远、政治委员蔡永);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黎同新);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姚运良,政治委员周启邦,参谋长沈联成;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兼校长彭雪枫,兼副校长吴芝圃、张震,教育长方中铎(后刘清明),政治部主任李干辉,副主任张明河。全师共1.5万余人。第四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运河以西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扼华中交通枢纽,是联系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纽带,又是向东挺进苏北、向西发展中原的前进阵地。第四师担负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进而向河南省敌后发展的任务。
1941年1月于淮海区合影。左一梁兴初、左三吴世安,左四张爱萍,左五江彤,左六金明,左七张震球。
新四军独立旅,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编成。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于1940年12月南下华中,进入淮海抗日根据地,执行支援新四军作战任务。1941年2月编成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原辖第十三、第十四团依次改编为第一团(团长胡大荣<后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二团(团长江燮元、政治委员叶绍贤);9月中旬,又以1939年底成立的淮海地方武装淮河大队改编为第三团(团长吴觉<后吴德政>、政治委员晏成山<后袁功庭>)。独立旅主要活动于淮海区与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接合部,作为新四军的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机动作战,参与巩固和发展淮海抗日根据地。参加了程道口战役。后于1942年12月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
新四军各师整编情况图
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挺进苏北后,只留下第二支队六团与地方武装坚持皖东北,日伪军乘机大举进攻,根据地大部丧失,只剩下洪泽湖边一条狭小的地区。为恢复皖东北根据地和保障皖东与豫皖苏的后路,新四军军部决定由张爱萍旅长率第九旅第二十五团、第二十七团回师皖东北,留政治委员韦国清率第二十六团继续坚持淮海地区的斗争。2月5日,张爱萍率部到达泗阳县山子头地区。12日上午,首先攻克青阳镇,全歼敌一个团。之后乘势扩大战果,经过40余天连续作战,恢复了皖东北根据地中心区。5月初,第九旅部队在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和第四师十旅各一部协同下,剿平洪泽湖顽匪,使洪泽湖及其东、西、北岸地区连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有了可靠的立足点。
1941年,开辟洪泽湖湖区的第九旅部队
1941年2月,新四军第四师编成后,其主力所驻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即遭到新黄河以西地区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骑兵第八、第三师等部队的大举进攻。第四师在四倍于己的顽军进攻和日军不断“扫荡”的困难形势下,英勇抗击3个多月,阻挡了顽军东进苏北和北上山东。终因兵力对比悬殊,地形条件不利,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人员伤亡和非战斗减员达4000人,遂奉命暂时放弃豫皖苏边的大部分根据地,转移至皖东北地区休整。8月起,第四师师部移驻第九旅旅部泗洪县半城,后移驻半城附近陈圩乡大王庄,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1年8月1日,第四师成立骑兵团,任命黎同新为骑兵团团长兼政委(后周纯麟接任团长)。图为彭雪枫与骑兵团领导和战斗英雄合影。前排中为彭雪枫,左三程坤源、左五周纯麟。
是年9月5日,新四军军部决定,为便利指挥起见,着令第四师十旅拨归第三师建制,第三师九旅拨归第四师建制,原旅团番号照旧不变。同时,命令调第九旅旅长张爱萍为第三师副师长。9月10日,第三师十旅安全抵达淮海区的古寨、钱集地区归建。11月,张爱萍调任第三师副师长,韦国清任第九旅旅长,第十旅政治委员康志强任第九旅长政治委员。
1941年11月18日,陈毅代军长在泗阳县新行圩子宣布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干部调整命令。左三起:张震球、彭雪枫、张震寰、韦国清、陈毅、冯定、张云逸、张爱萍、康志强。
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1945年春,为增强皖江抗日根据地力量,3月下旬新四军军部决定由第三师组建一个独立旅。4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在在淮海区里仁集(今泗阳县里仁乡)召开成立和出征誓师大会。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副旅长覃健任独立旅旅长,淮海军分区兼第十旅第二支队支队长冯志湘任副旅长,淮海军分区兼第十旅第二支队政治委员石瑛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二、第三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俞和坦,政治委员蔡永,副支队长潘宗元,参谋长范振江,政治处主任郭永昌。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李少元,副支队长惠占荣,参谋长王志增,政治处主任王世琳。每个支队辖3个团。全旅共4000余人。4月下旬,独立旅与前往接应的新四军第七师含(山)和(县)部队会师后,月底到达皖江巢(县)无(为)根据地。第二支队和旅部驻巢南地区,第三支队驻含和地区。同年9月21日,独立旅奉命北返淮海区,10月4日回到淮海区泗阳县里仁集,归建第三师。
1945年4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在泗沭县(今泗阳县)里仁集举行成立和出征誓师大会。图为独立旅出征前合影。前排左三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竭诚,左五为第三支队政委李少元,左六为第三支队政治处主任王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