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某,女,57岁,2024年3月17日初诊。咽干口渴3月余,喜热饮,饮多则引起恶心等不适。曾验血及做头部CT,排除糖尿病和脑肿瘤疾患。咽痒咳嗽无痰,二便正常,饮食可,喜热食,食冷则难受。小便清长。舌质稍暗红,苔稍腻,脉虚无力。
证属:脾肾阳虚,津不上乘。
治则:温阳化气,利水祛湿。
拟方: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12g,先煎半小时,炒白术20g,茯苓30g,白芍20g,桂枝12g,猪苓10g,泽泻25g,炙甘草10g ,生姜3片,3剂,水煎服。
3月21日复诊:患者诉咽干口渴明显好转,前方既效,上方制附子加至15g,续服5剂,以资巩固。
体会:口渴一证临床多见。一般认为是有火,实火当清,而虚火因引起者病程较长,可分为阴虚、阳虚两端。临证必须辨明是缺水(阴虚),还是缺火(阳虚)。从中医临证角度来讲,前者需要补水,后者则需要加火。临床因缺水引起的口渴固然有之,因缺火引起的也不少见。本案患者口干喜热饮,且多饮则引起恶心,说明病本阳虚(缺火),体内并不缺水,故多饮则呕吐,素体阳虚,于是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饮。痰饮之邪上犯于咽喉,阻滞气血运行,进一步影响津液的输布,于是患者就出现了咽痒咳嗽无痰等现痰。《伤寒论》第74条云:"……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者患脾肾阳虚是病因,阳不化气、水湿积聚是病机。肾阳虚,对机体失去温煦则畏寒,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则口渴,因体内阳虚热力不足,故喜饮热水以补充热量,肾阳虚,则脾阳亦虚,脾阳虚则运化失职,水湿不运,聚湿成痰,痰湿贮留胃内。其口渴并不是胃内缺水,只是津不上承引起,故多饮则胃内水液积蓄更多,必然会引起呕吐。故治宜温阳化气,用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方证相合,故取效迅捷。
国医国术,巧拨千斤。具体应用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情程度等来化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才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