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汉文帝被功臣拥立后,为何没被架空?从3个方面看帝王心术

史官观 2023-12-26 19:15:41

西汉一共有三位皇帝在后世拥有极高的声望,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以及汉文帝刘恒。

虽然在人气上略输给父亲和孙子,但是刘恒凭借“文景之治”的光辉政绩就足以彪炳千古。

但一些人不知道的是,刘恒本不具备成为帝王的资格,是因为诸吕之乱导致皇权的传承陷入混乱,位于偏远之地、在朝中权势远远不足的刘恒才被功臣集团选为了继任皇帝的人选。

可以这么说,群臣会选择拥立汉文帝刘恒,是觉得他比较好控制。

但真实情况是,24岁的刘恒登基后非但没有被架空,反而很快就将权力收归手中,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英明帝王。

刘恒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全都凭借其臻至化境的帝王心术和斗争手腕。

登机之前的博弈

受到“文景之治”这个概念的影响,不少人对汉文帝的印象都是态度谦和、仁心仁术的忠厚长者。

但真实历史上的刘恒却并非如此,他确实做到了节用爱民,但其帝王心术也是一等一的,绝非是大众认知里那个老好人的形象。

这一点从刘恒进京只有6名心腹,却很快能收拢朝政,将权势极大的功臣集团迅速分化就可见一斑。

在铲除诸吕的势力后,朝中大臣在经过反复思量后,选择了外戚势力不足、并且长居偏远之地的代王刘恒来承继大统。在他们看来,要拿捏这位实力不足的帝王实在是绰绰有余。

但这些人很快就遇到了对手,刘恒虽然一直声名不彰,但这其实是低调处世的伪装。

事实上,这位代王天资聪明,在权术的使用上炉火纯青,堪称是汉朝历代皇帝中的翘楚。

在收到长安的来信之后,刘恒很清楚局势未明的情况下,不能以身犯险。

因此,他综合采纳了中尉宋昌和母亲薄姬的建议,派舅舅薄昭到长安打探消息,确认无误后才动身上路。

虽然朝臣的迎奉之心没有问题,但刘恒很清楚,他和功臣之间必然会有一番博弈。只有赢得博弈之后,才能顺利掌控朝政,否则的话,就只能沦为有名无实的傀儡。

于是在去长安的路上,刘恒就反复思量,考虑好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想好了应对之策。

到了距长安50公里的高陵时,刘恒特意停了下来,以彰显自己并非急着即位。展现出这个态度后,大臣们就能意识到,想要掌控刘恒并不容易。

在进入长安之前,群臣在官道之上迎驾,这个时候每一个操作都很重要,稍不注意就很可能万劫不复。

而刘恒表现的非常出色,他先是平静地接受了大臣的朝拜,接着在周勃提议要单独奏对的时候,却断然拒绝。

因为周勃此举很明显要给刘恒一个下马威,一旦接受了单独奏对,就很容易陷入对方的节奏。

于是刘恒索性直接拒绝,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试探不成,周勃等人直接用了釜底抽薪之计,为刘恒献上了玉玺。

然而,这也是一个试探,如果刘恒稀里糊涂地接了玉玺,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了皇帝。但登记为帝是需要正规流程的,没有相应的仪式,帝王的权威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刘恒直接躲开了这个陷阱,表示要去代邸之后再商议这件事。

代邸是代王在长安的府邸,也就是刘恒在都城的办事处,把商议的地点放在这里,更有利于刘恒掌控全局。

到了这个地步,主动权已经顺利被刘恒掌控到了手中,接下来就是帝王登基的标准流程。而在这里,刘恒还特意加了戏,把传统的“三辞三让”改成了“五辞五让”。

到这里,大部分臣子都已经被刘恒拿捏了,他顺利展现了帝王的威势。

对功臣集团的分化拉拢

不过仅仅有威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权力掌控在手中,否则的话,根基不足的刘恒还是有被架空的风险。

而当时朝廷的权力掌控在铲除诸吕的功臣集团手中,而这个集团以三人为主,分别是陈平、灌婴和周勃。

这三人的联盟极为强势,其中既有陈平这样智计百出的谋臣,也有灌婴和周勃这种掌握兵马大权的实力派人物,实力极为强劲。

但是刘恒很快就意识到这三人看似强大,但其实他们只是铲除诸吕时的松散联盟。在新的形势下,三人之间必然很难再和谐相处下去,这就给了刘恒分化瓦解的机会,

首先,刘恒大大重用了陈平,直接将其奉为独相。而原因也很简单,陈平空有智计,却没有实际的兵权,对皇帝没有任何威胁。

经过试探后,刘恒发现陈平是传统的大臣,讲究尊奉君上,因此提高陈平的地位对刘恒是百利而无一害。

其次,刘恒对于周勃和灌婴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这两人虽然都执掌兵权,但其在朝中的威望却不同。

周勃是铲除诸吕行动的直接执行人,是最大的功臣,获得了百官的称颂;而灌婴虽然兵权在手,但其并没有直接参与行动,因此在威望上略逊周勃一筹。

因此,刘恒有意对灌婴器重,不仅为其加封食邑,还拜为太尉。

从表面上来看,刘恒是仁厚君主,对功臣给予了最好的待遇。但实际上,刘恒此举却是为了进行平衡,让灌婴来分化周勃的威望。

对于周勃,刘恒是很不信任的,他虽然是铲除诸吕的功臣,但其人野心勃勃,对权势非常渴望。而且周勃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一旦给予其实权,自己很有可能被架空。

于是刘恒表面上对周勃非常器重,不仅将其拜为丞相,还与其结为儿女亲家。

这种看似无与伦比的器重让周勃在朝中的处境变得有些微妙,颇有些将其架在火上烤的味道。

周勃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觉得自己处于鲜花卓锦、烈火烹油的结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因此周勃选择以退为进,提出辞相的请求,而汉文帝在几番退让后答应了周勃的辞让。

在群臣眼中,汉文帝和周勃之间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刘恒对功臣极为优待,而周勃也很识大体。

但事实上,刘恒从未想过让周勃做丞相。陈平去世之后,朝中唯有周勃适合担任相位,因此汉文帝选择顺水推舟,让周勃掌握相权。但没过多久,刘恒就下诏让列侯回封地就任。

这是应有之义,群臣纷纷表示认同。随后,刘恒提议让周勃这位丞相带头回封地就职,这样就可以让列侯安心。

面对如此羚羊挂角、毫无破绽的阳谋,周勃只能顺势答应下来,回到封地。

就这样,汉文帝刘恒不仅顺利解除了周勃的权势,还赢得了朝中官员的一致认可,堪称是帝王权术的典范。

打压刘襄,限制薄昭

事实上,除了功臣集团,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西汉宗室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其中,率先起兵对吕家发难的刘襄、刘章和刘兴居三兄弟是当仁不让的头功。

事实上,刘襄对于皇位是很有野心的,并拉拢了一大批官员。

可惜的是,在最终商议皇位人选的时候,有多个重臣对刘襄投出了反对票,而理由是他的舅舅权势极大而且还颇有野心,如果选择让齐王刘襄即位,难保不会重现吕家外戚专权的情况。

就这样,皇位落到了地处偏远、而且母家实力不足的代王刘恒手中,这个结果自然让刘襄产生了严重不满。

而刘恒对刘襄也忌惮不已,后者不仅是高祖的长孙、拥有齐国这样的膏腴之地,还坐拥平叛之功,未来绝对是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面对群臣为刘襄、刘章和刘兴居三兄弟请封的奏章,汉文帝直接选择了视而不见,有大臣问询的时候,就含糊其辞、态度暧昧,以“还有大事要忙”为借口拖延。

就这样,刘恒一直拖了两年之久,此时刘襄已经病故,而刘章和刘兴居两兄弟在朝中的影响力也大大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刘恒顺势“抹除”了给刘章两兄弟封国的提议,改封了城阳王和济北王两个郡王。而且刘恒给两兄弟的封地还是特意从齐国中分割出来的。

这样他不仅削弱了齐国的国力,还完成了给刘章兄弟封王的承诺,可谓一举两得。

结语

由此可见,汉文帝刘恒在帝王权术的使用上确实是妙到毫巅,他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了权力的收拢,坐稳了皇位。

不仅如此,刘恒还成功把所有手段都隐藏在暗处,明面上获得了仁爱谦和的贤良名声。

能做得如此尽善尽美的帝王,历史上实在是屈指可数。

7 阅读:1882
评论列表
  • 2024-01-02 16:33

    关键是陈,周等没野心帝位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条件,文帝帝王术御人之道领悟得也厉害,……

    北燕南飞 回复:
    汉朝的皇帝都是玩权术的高手。
    吹牛不打草稿 回复:
    灌樱就不服!周勃陈平本来就不和,因为诛吕才占一条线上!跟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老兵多着呢。周勃陈平为何就算出吕雉会死在他们前面呢?高祖遗言定江山,怎么会算出哪个人先死,哪个人后死呢?实际后来发生的事情都按照遗言先后顺序表,不觉得奇怪吗?汉高祖会算命?毕竟是龙族!非凡人也!
  • 2024-01-01 23:40

    起了“限制薄昭”的小标题怎么在正文里没写

  • 2024-01-29 10:42

    后世刘贺,刚进朝就带了俩百多个人,把大臣们吓了一跳,也不懂得怎么哄好霍光,不慢点被废才怪,有刘恒这祖宗的办法,愣是没一样学会

  • 2024-01-02 00:50

    诛吕中,灌婴率大军驻守荥阳城,功不可没!只要荥阳不被吕家或者别的诸侯王占领,长安可保无虞!

  • 2024-01-02 08:49

    主要是这些功臣都太老了,都是刘邦一起出来的人,刘邦白骨都没有了他们还能蹦跶几年

史官观

简介: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