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这种带侮辱性的称谓,是怎么被由上而下的推崇?

明月扶摇 2023-04-19 10:30:42

奴才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这个称呼并非用来自称,而是用来形容他人,通俗意义上讲就是骂人的。到了明朝时期,奴才这个称呼开始被一些宦官太监当作自称使用。到了清朝,奴才这两个字基本就跟清朝绑定在一起了,现在很多人提起大清,就不由得联想到奴才两个字,历朝历代都是君臣,最多就是宫中的阉宦,自称奴婢,但是大清朝却把大臣们搞得人人都想当奴才,这个明显带有侮辱性的称谓,硬生生的在清朝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可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称奴才的资格的。

奴才,满语叫阿哈,是奴隶对奴隶主的自称。在满清未入关之前,他们基本上算是半奴隶制社会,清朝的臣属就有自称奴才的旧俗。入关以后,满汉之间相互融合,有的满臣受到汉臣的影响而自称为臣,而有的汉臣则学习满臣献媚,自称为奴才。甚至到了康熙年间,还出现了臣和奴才同时并称的情况。这其实也无可厚非,说到底,这跟清朝是从蛮夷中走出来的有着莫大的关系。

清朝入关后,受到了先进的汉文化影响,这种称奴风气,清朝也不是没有皇帝发现不妥,想要改正。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奴才这个称呼的不妥,所以对官员的自称专门做出过详细的规定,雍正二年八月,雍正皇帝胤禛专门下旨强调,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言,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这个意思是以后不准用奴才自称来写奏折,针对范围是全体官僚的,是不分满汉蒙。

在江南提督高其位自称为奴才的奏折中,雍正皇帝还专门做出批示,向后写臣字得体。在这里雍正的意思是要汉臣高其位以后的奏折里自称臣,不要称奴才。很多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的人,就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清朝官员能够自称为奴才是一种殊荣,是皇帝把他当自己人来看待。事实上,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乾隆时期,那么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却发生在雍正朝,在雍正朝那就根本不是这么个意思,雍正皇帝带头制定规范,可不允许有人违反,所以只是时时处处提醒一下违规的官员罢了。

其实雍正不光提醒江南提督高其位要称臣,他为了落实自己制定的规范,也让自己的满系宠臣也称臣,比如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出身,而他的旗属在康熙朝晚期,归皇四子胤禛统领,也就是说,年羹尧不仅是旗人,而且还是雍正统属的旗人,他在雍正面前的自称更应该是奴才才对。然而,我们在现存的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的奏折中可以看到,年羹尧并未自称奴才,而是自称为臣。又比如鄂尔泰,是正儿八经的满洲镶蓝旗人,21岁便承袭佐领世职,作为雍正皇帝的三大宠臣之一,鄂尔泰官至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并被册封为伯爵,这位深受皇恩的满人在雍正皇帝面前最应该自称奴才,可是在阿尔泰的众多奏折中,我们看到他在官职以后加上的自称是臣。

不过,虽然雍正对官员自称做出过明确规定,但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并不能立马就改掉,往后官员违规自称的情况仍然时有出现,奴才和臣并称的情况也并没有杜绝。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乾隆年间,终于出现不一样的波澜。在乾隆六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在奏折中自称为臣,而将他的儿子称为奴才,这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于是,弘历在下旨责备张广泗的同时,再次对官员的自称进行了规定。只不过,一切以满洲旧俗为主,坚定站在满人立场的弘历,并没有延续他老爹雍正的规定,而是对满臣和汉臣进行了区别规定。如果是满臣,公事奏折要自称臣,其余奏折仍然可以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如果是汉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臣自称。自此开始,清朝官员的自称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规定,并被官员们广泛接受,并且严格执行。

在乾隆三十八年,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向乾隆皇帝一起上奏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折子,奏折内容平淡无奇,让乾隆看得昏昏欲睡,但是当乾隆看到署名的时候,写的是“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龙颜大怒,马上下令把二人招近宫中一顿申斥,马人龙身为汉臣,怎么能自称奴才呢?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乾隆是真的把这种侮辱性的称谓当作了一种恩赐。其实说白了,清朝官员自称奴才其实想要拉进与皇帝和上级的关系,而自称为臣则显得比较官方和生硬,这也是很多官员不顾朝廷规定擅自称奴才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奴才这个称谓也不是没有可能停用,如果乾隆继续严格执行雍正的政策,奴才这个称谓可能就会在清朝官场上消失,但是乾隆这个十全老人,为了坚定满洲这个基本盘,到处为满洲旧俗捧臭脚,再加上那些已经把辫子扎到心里的汉人,以至于奴才这种明显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居然会被由上而下的推崇,以至于后来人人以当奴才为荣。幸好天佑中华,新中国成立了,这种现象才消失。

1 阅读:27

明月扶摇

简介:人生有多长,人生就在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