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运已尽,珍珠港之事再起?

大渔的江湖 2023-01-13 19:30:30

1月11日有个颇为惊人的消息,英日两国的话事人,打着双方拥有相同“世界观”的套路,在伦敦塔签署了一项防务协议,整体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允许英日两国互相驻军,以方便双方更为紧密的参与各种“规划”。

联想到英日签署协定的前几天,美国将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指挥权从夏威夷转移到东京横田基地,日本忙着在西南诸岛增建130座弹药库,8月份日本媒体又透露出,日本有意把自己打造成飞弹桥头堡,并将造上千枚远程飞弹专门对准某国,显然,日本已经是有些按耐不住,准备要兵行险招,为以后做准备了!

不少人可能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张,那么不妨先看看以下这组数据。

2021年,日本出口392万辆汽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德国出口230万辆,位居第二,我国出口汽车205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2022年,1至11月,我国汽车出口298万辆,同比增长54.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59.3万辆,每五辆车中至少有一辆是新能源车,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距离日本的318万辆只有一步之遥。

这组数据最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均价从去年的1.6万美元提升至1.8万美元,11月更是创记录的达到2万美元,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汽车的量不仅在增加,质也在同步提高。

我以前多次说过,日本之所以在90年代房股双破,长达30年的通缩下,还维持着GDP总量不变,还能维持着较为体面的生活,是我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后,极大地降低了全球的生产和通胀成本,日本的高端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再凭借着全球的大市场,源源不断的赚取收益,才有效的对冲了内部的需求不足,以及泡沫破裂后带来的巨大债务。

但是,日本精心打造的循环,正逐渐走向全面垮塌!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发展初期,为了完成原始积累,通过一些手段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订单,是一种生存下的合理,但不代表我们需要一直这么做。

一个国家一旦开始工业化,或者说城市化,不论最终是穷还是富,新生儿的数量都是直线下降,并且无一例外,皆是不可逆转,以这个为基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模式走下去,能够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养老的老年人却越来越多,前者代表着总收入在减少,后者代表着总支出在扩大,这一减一增,足以形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到时别说去追赶先达国,自家的日子,能否过稳都是一个问题。

缓解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学习欧洲引入人力资源,扩大新生儿的数量,但这两个办法都不治标不治本,非长久之道,唯有最后一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来对冲人口的结构性失衡,通俗的说,只要收入能够持续大于支出,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拼尽一切进行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产业升级本身是一个耗费大量资源的过程,升级的过程中,总体资源如果没有出现跨越式的增量,就只能减少低端产业链的投入,说的明白点,只要产业升级,低端产业在高端产业的挤压下,会出现资源不足下的产能不足,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也乐见其成,否则也不会在去年,美国通胀最高,接连派人飞往我国的时候,断然拒绝美国的要求。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过去40年,过度充当全球压舱石的日子,不会再出现了,反而为了更好的产业升级,筹集更多的银子,会对外输出成本和通胀。

而当这场竞赛开始,最先感受到实质压力的并不是美国,而是日德韩,没办法,谁让我们选择的众多赛道中,汽车(电车)和芯片是他们的支柱性产业,这两个行业的增量近些年都已经很缓慢,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原有产业链的吞并。

我国虽然在半导体上还需要一些时日,电车上却是实打实的具有领先优势,前两日特斯拉在国内降价,国外涨(平)价,足以说明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说在电车这个市场,我国已经一骑绝尘。

说到这里就得提一件事,很多人总觉得咱们的产业升级不成功,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电车替换油车,这么一个至少创造几百万就业,上万亿美元的产业链,他们视而不见,却整天对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可能只有几亿美元的赛道争论不休,先解决最需要的问题,再解决次需要的问题,不是很正常吗?

仔细想象,这些年,日本的家电业务,造船业务,都被我国逐步蚕食,确实挺可悲的,但这些加起来都没有汽车重要,很多叫不上名字来的产业,虽然看起来很高端,利润也不低,但这些都是细分赛道,拉动的经济,创造的就业,实在太少,远不能可以汽车产业链相比,因此一旦失去汽车市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堪称毁灭性,最惨的是,常态的手段,日本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无力解决。

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找不到足够的需求,本国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快速裂变,最大的两个市场,一个比还他们先进,一个悄悄摸摸的对他们封锁,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十年之内,只要中美,顶多再加上一个欧洲,共同的推进电车产业链,电车对油车即使做不到完全覆盖,50%应该还是有的,到那个时候,原本油车排名第一的日本,还剩下什么?以往依靠海外收益,压制国内债务循环的套路,必然走向全面垮塌,届时还能维持发达国家的体面,只有天知道。

所以留给日本的路,只剩下一条,常态下无法扩大自己的优势,那就选择非常态,相同的道理也适用美国,我国是制造业起家,只要外部的环境没有发生巨变,不断扩大贸易圈,找寻更多的市场,是我们的本能,这种趋势持续的越久,我国能够提供的商品种类越多,以我国为主的贸易中心就会越明显,另外还有最重要一点,制造业和军工存在高度相关性,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在两者之间来回转换。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俄乌冲突中,对于无人机的应用,很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这东西虽然单体的杀伤力比不上传统飞弹,但是在灵活性,准确性,抗电磁干扰,生产成本上,却有着巨大优势,战争不论什么时候,打的都是钱,想象一下,一方发射一枚最便宜,不带反导功能的飞弹,需要几万美元,另一方,却拿着造价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谁可以坚持的更久?如果后期无人机再叠加人工智能,几百万的总量,同时疯狂输出,有几个国家顶的住?

之所以把这个拎出来,也是因为,经济如果得不到武力的加持,总归是有极限的,就好比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多数时间不是用来互殴,而是一种威慑,一种维护贸易的手段,说的明白点,你千辛万苦的和某国达成了协议,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本想着要不了多久,就能收获果实,结果等你前脚回国,后脚某国看你鞭长莫及,立马撕了协议,吞了资源,你能奈何?这也是为啥除非有着超高收益,不然资本很少流向后发国的主因,事实上,我国在后发国的投资,很多都不是私人主导。

因此,制造业(科技),经济,军事三者互为犄角,才是登顶的必要条件,而这条路,是美国曾经走过的路,也是我国现在要走的,原本美国靠着先发优势,只要认认真真的把初心找回来,合理的调节贫富矛盾,全力的拼搏下一轮产业升级,不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很难对它造成根本性障碍,奈何自大也好,不愿意也罢,眼下美国并不想这么做,那么阻止他国,复制他走过的路,成了必然选择。

欧洲被俄乌局势整的焦头烂额,自己内部的声音迟迟无法统一,一旦俄乌局势长期化,或者再也无法合作,甚至形成一个火药桶,欧洲就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毫无顾虑的吸收东欧的资本,技术,人才,制造成本会慢慢丧失优势,到那个时候,欧洲经济陷入滞涨型衰退,经济问题此起彼伏,欧债问题会不会爆发,欧盟还能否存在,都是个大问题,整个欧洲资源都会加速流入中美两国。

但这并不是美国的最终方案,他需要的是所有资源,这么一个明显的漏洞,绝非美国所愿,之前套路是通过菜菜子这类人不断的挑衅,加剧两方的矛盾,不过眼下这位已经要狼狈退场,未来是否还能通过这个锚点,得到想要的,充满了不确定,再者对方是有退路的,真到了那一步,死磕到底的可能性很低!

日本则不同,之前安倍在的时候,向来是出嘴不出力,鸡贼的很,现在换成了岸田文雄,以往不敢做的动作,开始慢慢伸手,如果刻意学习乌,充当亚洲的锚点,是有一定概率重演鹅乌局势,一旦一切如其所愿,即使是美国吃剩的残羹剩饭,也足以让日本延续国运。

大家不要忘了,日本的加速崛起,就是从豪赌甲午战争(1894年8月1日)开始,一个在18年后,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为标志,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宣告寿终正寝,另一个则借着这次机会,拿着清朝赔来的大量土地,2亿两白银,启动重工业革命,普及了全面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极度膨胀。

但我国不是128年前的清朝,是有能力展开快速反制,稍有不慎,别说是借此发展,沦为大国竞赛中的炮灰,才是大概率的事,想来除了经济原因,彻底被老美驯服,岛国的豪赌之心再起,重演珍珠港事件,也是重要因素。

总之,日本甘愿充当马前卒已成定局,但是不代表以上这些逻辑,会立即兑换,按照我的猜测,等到美元镰刀再也割不动,再也无法抑制内部矛盾的时候,美国才有可能走出,这决定性的一步,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执着于挖走欧日韩的工业,毕竟二战时期美国是靠着决定性的产能,最终压倒一切!

4 阅读:187

大渔的江湖

简介:说一说政策股市,扒一扒历史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