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段里的追梦人

鹿鸣新闻 2022-05-25 09:40:06

■ 程勇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铁路发展日新月异。57年前,人类第一条高速铁路在日本问世,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和启示。建设高铁、发展高铁是我国几代铁路人的梦想。早在1978年5月,原铁道部第一次召开专题会议,初步确立了我国高铁发展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实际着手开展高铁建设基础性研究和实践,历练造就了一批“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怕吃苦、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为我国高铁建设全线铺开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力地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证。

新世纪我国高铁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穿越中原大地的高速铁路建设高歌猛进。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纳入国家计划被快速推进。动车组列车的检修基地动车所提前建成,并于2007年4月16日投入使用。坐落在母亲河畔二七名城的郑州动车段,于2014年7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它占地面积1100多亩,铺设有近百条股道,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是高铁动车组列车家族的温馨港湾。每天凌晨,一列列动车组列车迎着晨曦从这里出发,承载人们的美好梦想奔向祖国四面八方;夜幕降临,它们又披星戴月满载着大家的喜悦回到这里,接受常规体检和维修,整装待发驶向明天。动车段里年轻的新一代,像守护生命一样,日以继夜忠于职守,精检细修,为动车组列车高速运行保驾护航,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绽放绚丽的光彩。

汗水挥洒筑梦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郑建浩从小生长在河南焦作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无论干什么事都认真不走样,“认真”二字就是他们事业成功的秘诀。父母一生朴实憨厚,教育孩子也是从认真入手,只有认认真真才能把事做好,成就事业,否则一事无成。父母的言传身教,让郑建浩从小养成了良好习惯,不管做什么事都精心细做,从不马虎、不凑合,立志长大当个好工人。

2007年,高中毕业的郑建浩,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高速铁道技术专业。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丰富了他的铁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令他逐步懂得了“安全”二字在铁路运输中的特殊意义。

2011年夏天,20岁出头的郑建浩从学校毕业来到郑州动车所,学习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这时,他深感身上的压力重若千斤,面对行车中出现的问题,他明白仅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远不够用。现场就是大课堂,在技术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工艺,郑建浩一刻也不敢停歇,他没日没夜地跟着师傅学习,钻车底、爬车顶、查故障、除隐患。他知道,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在这技术密集的岗位上站稳脚跟。为了尽快掌握动车组检修技术,他的床头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动车组原理图纸,床边堆满了各类检修运用书籍。他常独自一人利用休息日跑到检修库、存车场,爬上爬下在车上查线号、对图纸,在偌大的检修库从早泡到晚。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严寒冬天;不管是在检修库房,还是在存车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埋头苦练,精益求精。有志者,事竟成。短短半年时间,郑建浩把动车组列车的构造及原理摸得一清二楚,很快能在动车组检修中独当一面。经过跟班见习、业务培训、技术测试鉴定,他如愿以偿拿到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机械师的资格证,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2016年11月,全路劳动模范路飞牵头创建的劳模工作室成立并开展工作,业务精湛的郑建浩也被吸收纳入到这个优秀团队。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动车组检修运用的全新理念、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对他来说,仿佛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郑建浩开启了另一条赛道,他不仅要干好动车组现场检修工作,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优化管理、提升效率、攻克难题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攻克疑难杂症,消除病害隐患,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越是艰难越要迎难而上。郑建浩和团队成员深入现场,CRH380A型动车组刮雨器在运行途中受到外力撞击造成断裂是常见故障,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郑建浩与伙伴们分析研究,认为是刮雨器喷头设计受力过小所致,在高速运行中经受不住外来压力的冲击。经过反复摸索与尝试,他们通过将刮雨器喷头进行焊接、加固、补强的方法,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刮雨器喷头故障,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减少材料费支出累计50余万元。针对CRH380A(L)型动车组主空压机油温过高这一频发故障,他们专门成立了QC攻关小组,从原理结构上分析原因,通过优化空压机排风方式,有效提高空压机高温环境工作适用性,使动车组空压机油温高故障占供风制动系统故障比例下降至14%,被人们称为“高铁医生”。郑建浩以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与同事们一起处理各类故障共计2000余件,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为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诺言。

劳模领航,匠心筑梦。郑建浩和同伴们先后推出创新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实施规模化技术改造4次,进一步增强了安全保障能力。由他牵头研发的《CRH380B动车组KWD联轴节测量器》《CRH380B动车组精细滤油器排油器》技术攻关项目,先后两年获得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还有5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为高铁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生产实践中郑建浩逐步认识到,为高铁列车高速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仅靠少数人的力量不行,必须全面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认真负责、踏实能干,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这些年,他先后与新入职的人员签订了50余份《师徒合同》,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讲理论、搞演练、抓实训、强技能,带出了一批“技术精湛、作风扎实、勇于奉献”的技术骨干,成了生产一线的主力军。

郑建浩参加工作以来,用他的心血和汗水赢得荣誉和掌声,先后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全路技术能手”“铁路工匠”等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郑州局集团公司命名为“首席技师”。

动车男孩唱响神州大地

田莊生在郑州长在郑州,见证了郑州的发展。童年的田莊常听家人谈论铁路上的那些事,耳濡目染,小田莊从小就喜欢上了铁路,立志长大也要像长辈那样到铁路上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1年高考,田莊毫不犹豫报考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并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2015年夏天,满脸稚气的田莊已是一米八高的帅小伙儿,完成学业来到郑州动车段,投师30多岁的沙松,见习动车组检修技术,见习期满经过考核,他成了一名机械师。田莊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在技术上是一把好手,很快被分配到夜班整修组,专门负责处理动车组突发故障,清除行车障碍。

来到班组,干起活来田莊没得说,干净利落,绝对能称得上是个“范儿”,光鲜亮丽。干技术活,田莊是又快又好。一旦遇到车厢卫生间堵塞那麻烦可就大了,必须打开中转箱,把堵塞的粪便掏干净故障才能排除,那个气味呛得令人作呕。说实话,这是没人愿意干的活儿。不过,不愿干也得干,这是任务!

第一次掏厕所的情景田荘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深夜,一列动车组进段入库,师傅带着田莊一起上车按程序挨个检查,赶上了厕所堵塞。师傅沙松虽说是回民特爱干净,干这活儿却从未退缩过,总是抢在前面。这一次,他看徒弟初出茅庐怕不习惯,只让他在一旁递递工具,打打下手。刚刚卸下盖板,打开卫生间中转箱,在一旁的田荘便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眉毛拧成一团,紧紧地捏着鼻子,呛得只想吐。师傅笑了笑,转身用身体紧贴着污物中转箱,踮着脚尖,整条胳膊都伸进了中转箱内,在粪水中不断摸索堵塞的异物。等到作业完毕,脱下防化服,师傅身上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手上身上也沾上了臭味。师傅毫不在意,手洗干净之后,整装向下一列动车组走去。后来又说起这事,田莊说:“当时脑子里一阵天旋地转,简直是要窒息了,憋得喘不过气。”几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忆犹新。

这一次,田莊涨见识了,比自己大了十几岁的沙师傅都不嫌脏,作为一个小年轻却躲躲闪闪,深感羞愧难当。

“检修高铁列车也是什么活儿都有,不能拈轻怕重,怕脏怕累。”田莊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干的。在沙师傅的影响下,田莊从最初给师傅打下手,到主动上前抢着干,很快就适应这种环境,挑起了动车组检修的大梁。田莊果真是个好苗子。

好苗子就要加压重点培养。工长安排了3名学员跟着田莊实训。起初,新学员嫌脏怕脏,总是远远地站在一边,一脸嫌弃。田莊亲自示范做表率,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这种环境。

在一次聊天中,一名见习生问田莊:“每天都要处理卫生间故障,难道不能避免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见习生的问话,时刻在田莊耳边响起,他时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不能彻底解决呢?这些年,从车厢厕所中转箱掏出的全是卫生巾、塑料袋、泡面叉子、饮料瓶盖等异物,大多是旅客文明乘车意识不强,图方便随手扔,造成便池通道堵塞疏通起来这么难。如若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单靠手掏是永远也掏不完的。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也就随之而来。他们查资料、请教师傅,以动车男孩为主体成立“掏粪男孩”组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卫生间故障视频,发布到互联网上。同时又设计出了卡通形象,撰写了《致旅客的一封信》也在网上展现。他们还利用休班时间,组织青年职工在高铁车上做起了公益宣传,还借助电脑技术拍摄了一部接地气的音乐短片MV,扩大宣传效果。“听说过,没见过,我们掏厕所;伸进去,掏出来,垃圾一坨坨,污污污污污污污,‘掏粪男孩’就是我……”这是“掏粪男孩”小分队自编歌词,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成为“大屏”“小屏”刷屏的热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掏粪男孩”一鸣惊人。2017年春运,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国内广大媒体关注,陆续登上了央视新闻、焦点访谈、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青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腾讯、新浪等主流媒体,宣传效果倍增,田莊和他的团队不经意间成了网红。田莊和他的“掏粪男孩”还荣获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光荣称号,赢得了尊重和敬佩。

让知识点亮梦想

朱真真,这个从河南临颍农家走出来的姑娘,高中毕业以高分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完成学业后她仍不满足,又到北京交通大学在电气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取得研究生学位后参加招聘,凭实力于2017年8月来到郑州动车段,成为动车组列车的一名机械师,负责动车组的保养和维修,维护其正常运行。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四季分明,冬天取暖期长达4个月,冰冻期也有近1个月,如遇极端天气,大气温度会更低,时间还会更长。高铁动车组列车入段维修停放时间长,它的蓄水箱、污物箱、水管路等部位也会出现冻结,影响正常运行。朱真真来到郑州动车段担负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冬季负责给停放在存车场的动车组列车“打温”。简言之,就是每间隔一段时间,靠人工蹬上停摆的动车组列车,接通电源预热防冻,使动车组各部位温度不低于规定值,以免水箱及水管路冻结而不能上线运行。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笨重的体力活,朱真真和她的小伙伴们,整夜不停步地在存车场上跑来跑去,挨个“打温”保暖防冻。最难忘2018冬天那场大雪,夜里气温低到接近-10℃,她和伙伴们不停地跑来跑去、上上下下,一直到天亮车都开走都没有停歇,累得个个两腿像灌了铅一样硬是迈不开……长期这样干怎么能行呢?

朱真真边干边想,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远程控制网络系统,为动车组列车设置自动送电、自动断电功能,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降低电能消耗节约成本。何乐而不为?她把这一设想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而且十分自信地说:“用网络远程控制给动车组自动打温,从理论上讲一点问题都没有,肯定能成。”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正属朱真真在校学习主专业的范畴,难怪她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信心十足。

朱真真的想法得到了车间的同意和重视,开发动车组列车预热保温网络自动控制装置任务,自然而然地交给了朱真真。

艺高人胆大。未到而立之年的朱真真,毫不犹豫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她常常是下了班翻开书本查阅资料,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运用科学逻辑思维方法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自动控住原理图,编写软件代码,多次在现场验证,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代“动车组防冻预热监测系统”成功问世。这套系统包含温度采集传输装置、云服务器和应用终端3个部分,不仅能实时采集动车组车体温度数据,还能把每一辆动车组防冻预热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实施对车体温度的大数据分析及管理。

朱真真研制的“冬季动车组防冻预热监测系统”,经过运行考核和专家鉴定,很快被推广使用。存车场上动车组列车原有的人工“打温”预热,被高效的远程网络控制所取代,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第一代冬季动车组防冻预热监测系统投入使用,效果非常明显,仅人工成本一项一年就能节约60余万元。在实际运用中,朱真真又有新的发现,通过技术改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更加科学稳定,新一代监测系统已在全段推广使用,大家给朱真真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朱真真敢想敢干,大胆创新,领导惜才爱才,用其所长。朱真真很快被重用,被安排到郑州东动车所技术室,从事动车组故障处理工作,挑起更重的担子。现在,她又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在一个新的领域拓展,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关键时刻冲在前

李广寅是铁路工人的后代,这是一个“三代铁路工人三代兵”的家庭。祖孙三代都当过兵扛过枪,爷爷抗美援朝回来在郑州工务段成了一名养路工;父亲李喜安部队复员子承父业也进了铁路,干得风风火火奉献在一线岗位;李广寅紧跟父辈的脚步,2000年末入伍,在野战军英雄的127师380团锻炼成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进了铁路,在郑州机务段成了一名火车司机,驾驶着国产电力机车叱咤风云,干得有声有色,让人羡慕不已。

2014年,动车段建成投入运营,急需招聘一批“能吃苦、讲奉献、作风过硬”的技术工人。谁也没有想到李广寅会去报名应聘,而且顺利转岗到动车段负责动车组维修保养,他经历丰富,工作认真有担当,是大伙儿心目中的“主心骨”。

2021年7月20日,受特大暴雨影响,郑州市内涝严重,人们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7月23日傍晚,刚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换衣服的李广寅,看到朋友在微信圈里发来一幕幕受灾信息,条条都刺痛了他的心。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水灾这么严重,郑州城区汪洋一片,京广隧道全部灌满,大街小巷水流湍急,汽车接二连三趴窝,还有的行人不知所措处于无奈,期待有人来帮一把……

李广寅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曾是一名战士,军人的责任就是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冲上前去尽上一份责任。他再也待不住了,险情就是命令。他当即把想法告诉了爱人,妻子最了解他,说了句:“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你千万要注意安全啊。”寥寥数语,李广寅急不可待,抄起手电筒出了家门,径直向微信里发来的郑州师范学院物资转运点跑去。

出了家门一路都是水。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最深的地方埋住大腿,几次都险些摔倒。平日里骑自行车30分钟的路程,他足足走了3个小时,才到了这个政府临时搭建的救灾集散点。学校门口,停满了从各地赶来的抢险物资运输车,一辆辆满载救援物资的卡车亟待卸货。李广寅自报家门前来请缨,现场指挥人员高兴极了,眼下正缺人手,魁梧健壮的李广寅突然出现,直呼小伙子来得太及时了。一句话:“扛面袋去!”李广寅成了一名志愿者。别人扛一袋,李广寅一次扛上两袋。卸了一车又一车,一直忙到凌晨1点,这一批救援物资总算卸完了。李广寅在临时搭建的休息处所稍作休息,起来时浑身酸痛,再看肩膀、手臂磨得通红。志愿者看着他累成这个样子,纷纷投来心疼与赞许的目光。然而,李广寅却不以为然,想起当兵那会儿,这样的活儿干得多了,条件也更苦,一句话:“没啥!”

2021年夏天,那场大水说是百年不遇一点都不为过。7月20日之后的接连几天,似乎是天“漏”了,据气象部门检测,郑州地区一天的能达200多毫米,3天的降雨量比往常一年的降雨量都多。正常的秩序全打乱了,抗洪救灾成了全民的第一要务。面对人手不足的现实,李广寅在微信圈里发出了“志愿征集通知”,恳请朋友转发,尽快扩大志愿者队伍,以解燃眉之急。从那个时候起,李广寅的微信圈里,志愿者报名不断,2天召集了80多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工作之余主动前来参加义务劳动。这是一支铁的队伍,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郑州“7·20”特大暴雨防汛救灾期间,李广寅利用休班时间,带领志愿者累计转运救援物资100余车,共计1300余吨,“李广寅”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原大地传颂。

“铿锵玫瑰”展风采

在郑州动车段有一拨儿“娘子军”,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被称为勇立鳌头的“铿锵玫瑰”,张俊芬就是其中一朵绚丽的玫瑰花。

张俊芬这个在西北乌鲁木齐长大的姑娘,2014年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招聘会上,她那铿锵的誓言刚落地,命运就把她与郑州动车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郑州是她追逐梦想的地方。

张俊芬高高的个头,梳着马尾辫,性格活泼,一脸稚气。见习期间来到班组,工长安排她主管内勤,面前摆满了各种账本,查阅资料、填写记录是她工作的主要内容。初来乍到,她还摸不清头绪,不太明白车间里的活该怎么干。她把台账管理看成动车组检修实质操作的过渡,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生产一线,熟悉作业流程掌握检修工艺要求,为转岗上一线打基础做准备,要在实践磨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天下午,张俊芬考虑再三,恳请工长:“李工长,我要到现场学业务!”其实,李工长也并不想让张俊芬长期做内勤,适当时要放她到检修工班去锤炼,没想到张俊芬提前找上门谈论这事。但工长肯定不会立马答应,因为台账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要有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才能调岗。第二天,张俊芬见到工长又一次提出要求。这时,李工长心里已经有谱,说道:“我要与你‘约法三章’,一是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证人身及作业安全;二是安全离不开过硬的素质,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动车组机械师,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练就扎实的本领。当然,还有最后一条……”

“啥?”张俊芬瞪大了眼睛。

“如果是你没有按标作业,违反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后果,对不起,我可不轻饶你!”李工长一脸严肃地说。

军中无戏言。李工长说这话可不是吓唬张俊芬,铁路有铁的纪律,赏罚分明,干不好是要受到严肃处理的,历史上因责任不落实而受到处罚的不计其数。1978年12月16日凌晨,郑州机务段牵引168次客车因司机打盹未及时停车,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87次快车相撞,构成重大旅客伤亡事故,被追究刑事责任。现在管理更加规范,工作质量要终身负责,不得有任何闪失。

铁路严格管理张俊芬早有耳闻,她父亲在车辆段任职,从小就给她灌输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安全”二字牢记心中。听了李工长的“约法三章”,张俊芬拍着胸脯说道:“放心吧,安全大如天,我心里全明白。”

张俊芬到了一线岗位,要脚踏实地干一番事业。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车型的检修作业指导书、动车组必知必会、运规、技规等业务知识,不仅会背,而且烂熟于心。现场作业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请教他人,从班组老师傅、工长到厂家技术员,只要是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张俊芬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直至弄懂弄通为止。坚毅的性格与不怕吃苦的精神高度融合,升华变成巨大的动力,让她在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实现新的飞跃,出类拔萃惹众人羡慕。

2015年8月见习期满,张俊芬以出色的成绩通过定岗考试,一举成为郑州动车段首位独当一面的动车组列车女机械师。

机械师,在张俊芬看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动车组列车有成千上万个设备部件,日常养护维修中,哪怕有一点闪失,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张俊芬主要负责司机室内各项设备设施检查测试、动车组各项机能试验,配合检修小组完成整体检查维修。每次到段入库作业,张俊芬都是第一个来到现场,竣工检查确认无误,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一次,张俊芬在对CRH2E型动车组塞拉门进行试验时,发现有一个车的车门无法正常工作,并伴随着“呲呲”的异音。借助经验判断是电磁阀故障,立即通知工长和技术人员进一步检查分析,及时处理更换了故障配件,保证了动车组列车安全正点出库。

张俊芬拼搏进取,高标定位,以过硬的业务技术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赢得好评,先后荣获郑州局集团公司“尼红式青年”“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河南省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抗击疫情建新功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秩序。我们党坚持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打响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铁路人时刻听党召唤,踏征程,破万难,坚持战斗在抗疫最前线,把抗疫物资安全正点送到阵地前沿。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张熙,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2012年,他大学毕业来到郑州动车段动车,担任乘务车间动车组随车机械师。

2019年底,张熙与爱人张慧娟结束了4年的爱情长跑,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婚燕尔的小两口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张熙精心准备好了婚假计划,早早订好了车票,准备在婚假里带上爱人远行度蜜月。充满浪漫的蜜月之旅,将为他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快乐,小两口常在一起畅想那美好的未来。然而,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如同闪电般地降临人间,怎么办?毫不犹豫,没有付出哪有美好的未来。二人立刻作出决定,蜜月计划先搁置,固守阵地坚守在抗疫第一线。2020年1月23日,张熙退掉了原本预订的车票,夫妻俩不动声色在各自的岗位上听从组织安排。非常时期就要保持非常时期的姿态,迎战疫情行动要果断。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先是在武汉暴发,高铁列车从郑州出发运行也就是两个小时,驰援武汉的物资好多是高铁运输,这样的方案最快最省时间,动车组的机械师和其他行车人员要在岗待命,随时都有开拔的可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共产党员固有的品质。张熙做好了一切准备,把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告诉妻子,得到的回答令人动容。

“你放心地去吧,这是工作。关键时刻咱不去谁去?咱家的事都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有国才有家,放心去吧,不要担心我。记住,要安全回来……”妻子张慧娟这样说道。

两人一同商量,郑重地向组织写下请战书,张熙主动要求上岗加入到迎战疫情大军的行列。告别了父母和亲人,张熙踏上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如同一名特种兵,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面部被口罩遮盖了一大半,在车厢里穿梭巡视检查,严防故障惹麻烦。每次退乘卸装,贴身内衣都浸满汗水。虽说苦点累点,心里是快乐的。每逢他们运送的驰援物资正点到达武汉站,对方一句“你们辛苦啦”,都能温暖所有人。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郑州居民住宅区根据疫情需要,划分等级管理,有效阻断疫情蔓延传播。张熙所住小区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张熙工作性质流动性强,被列入重点人群,退乘之后无法回家和家人团聚,回到郑州只能住在动车段职工宿舍。

2月4日,张熙值乘的G1812次动车组上出现了疑似病例。回想起自己在车厢里来回进行巡视,虽然已经有厚厚的防护和心理准备,张熙心里难免有些紧张。按照疫情防控的程序检测,排除了他被感染的可能,才放心回到驻地安然入睡。

每次退乘归来,张熙按照出退乘作业规定,做好全面消杀,并向单位进行了报备。回到宿舍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父母和家人通过视频报平安。同时,还将亲眼目睹的疫情肆虐案例告诉他们,要提高警惕严加防护,千万不能大意。

2020年3月2日,疫情得到逐步缓解后,张熙终于结束值乘任务平安归来。35个日日夜夜的想念,所有的辛苦、思念、愧疚都化作一句“我回来了”。张熙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奔向家人的怀抱,几句简短的问候温暖了全家人。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张熙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时刻请战出征,冲锋在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2020年,张熙被评为“铁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铁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共产党员”。

机械师登上大舞台

有人说,郑州动车段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这是人们给予这里的年轻人的一种褒奖。

今年35岁的刘文军,2005年应征入伍到安康武警从军,复员后入学专攻铁道车辆检修专业,现在是郑州动车段东动车所一名动车组机械师。他兴趣广泛,学习勤奋,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吹拉弹唱为人们带来欢乐。几年前,他在春晚电视节目里看到魔术师刘谦的精彩表演,心想,若能把这个表演艺术学到手,遇到段里文化娱乐活动岂不也能参与助兴?寓教于乐构建和谐氛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刘文军善于学习,模仿能力特别强,学习魔术表演如饥似渴。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学习魔术上不轻易放过一次机会,多才多艺快乐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文军参加了儿童福利院的公益演出,跟他同台演出的,还有一位气球魔术师。那位魔术师新颖的表演形式、出色的现场演绎让在座的小朋友感到新奇又惊喜,现场掌声连连不断,赢得了好评一片。此时此景,仿佛又让刘文军回到了童年,拨动了他的好奇心。也就在那一刻,刘文军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门技艺学到手。

魔术表演的奥秘关键是肢体灵活动作快,不能让观众看出破绽。刘文军请教魔术大师,传授诀窍,苦练基本功,功夫不到位成不了魔术师。他从中受到启发,靠韧劲练好全身基本功,靠巧劲磨炼手上功夫。每天下班回家,他都要在固定时间进行下腰深蹲、蛙跳等肢体训练。起初,这些基本动作一遍又一遍练得他大汗淋漓,腰酸腿疼。几天过后,身体适应了这种大强度的训练,虽说依然浑身是汗,腰酸腿疼的感觉却慢慢消失了。刘文军苦练气球魔术是在炎热的夏天,身着面料光滑的紧身衣,钻进密不透风的气球里,完成一系列弹跳动作,每次练习后衣服都能拧出汗水来。他日复一日自我加压,不知苦练了多少遍才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初次上场表演就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艺术表演的道路上,刘文军不仅能很快掌握传统艺术表演技巧,而且还善于创新发展,不照抄照搬,而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气球魔术是传统艺术,在他手里多次表演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技巧,令观众耳目一新,好评如潮。那天,他在家里收看电视,正赶上央视综艺频道播出《黄金100秒》节目,杨帆和李佳明的精彩主持让刘文军怦然心动。他梦想有一天也能登上央视大舞台展示才华,一来检验这些年他的演艺学习成果,二来验证传统魔术表演在观众心目中的反响。2015年底,刘文军几经周折,找到了《黄金100秒》节目组的报名渠道,按照要求将他气球魔术表演的视频报送节目组。导演看了视频以后给予高度评价,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而且很有新意,确定在央视演播大厅录制,作为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的一期特别节目,在《黄金100秒》栏目播映。

接到央视综艺频道《黄金100秒》栏目组的通知,刘文军兴奋异常,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他在设计节目录制时的场景,发型与着装、道具与对白、动作与技巧。在短短100秒的时间里,既要把节目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让电视观众有标新立异之感,不落俗套。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接到节目录制通知,每天下班回到家里,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这次节目录制好。抓住登场央视大舞台的机遇,用一种特殊的表演方式,仰望星空倾诉蕴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感恩新时代,赞美新生活。

2016年春节前夕,刘文军带着美好梦想来到北京,站在了央视的舞台上,展示新时期青年一代的青春亮丽。

短暂的现场互动环节后,刘文军换上蓝黑相间的紧身衣,手拿一人多高的气球出现在观众面前。只见他灵巧地转了转身体,一个低头和抬头的瞬间,气球已和他的身体连为一体,还没等观众缓过神来,他又“嗖”的一下钻进了气球内部,带动气球滚动、跳跃,并不断变换着各种形状……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刘文军动作如行云流水,现场掌声、笑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时间到,挑战成功!”现场铃声响起,刘文军得到现场观众的认可并成功晋级,还得到节目组赠送的一条金项链。

节目临近尾声,主持人杨帆打趣地说道:“希望今年你能把项链送给你的女朋友。”

刘文军笑着说道:“我回去要把这条项链送给我的爸爸,让我的爸爸给我的妈妈亲手戴上。父母为我一生操劳,项链代表我的心,永远不忘二老的养育之恩……”话音刚落,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刘文军亮相央视大舞台的精彩表演,伴随着电波传遍五洲四海,朋友们的问候与祝福,化作无穷的动力激励他勇往直前。近几年,每年郑州局集团公司都要举办职工艺术节、颁奖晚会等活动,刘文军都要受邀登场表演,增添欢乐气氛。他还多次受到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邀请,参加《世界华人春晚》《星光大道》《黄金100秒》《幸福账单》《综艺盛典》《乡村大世界》等栏目录制。今年春节前后,他又受邀参加吉林卫视春晚和湖南卫视元宵晚会演出,为亿万电视观众送上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科学布局巧安排

今年32岁的魏宽,名副其实的“高大帅”,思维敏捷,决策果断。2009年7月,他毕业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来到郑州动车段成了一名动车组机械师。若是亲朋好友问起他的职业,魏宽总是风趣地回答是动车组列车的“保健医生”。

动车组列车是高速铁路上高速行驶的运载工具,构造复杂,大小各种部件成千上万,它也和人一样,一旦某一部位有“病”了,不及时“治疗”则会酿成大祸。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884次从慕尼黑开往汉堡的ICE动车组列车,在时速200公里的运行中,第二节车厢因车轮外钢圈疲劳突然爆裂,造成列车颠覆的重大事故,吞噬了101条鲜活的生命,88名旅客受重伤,惊心动魄,教训极其深刻。它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安全无小事,责任大如天。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动车组入库检修时,隐藏在车轮部位的隐患未被发现,形象地讲,就是未能及时发现车轮“病灶”,致使列车带“病”运行,而后瞬间爆发,夺去百余名旅客的生命,不同程度地致残88人,事故现场惨不忍睹,刻骨铭心。血的教训让魏宽深感机械师的责任重如泰山。

每天,他总是提前到岗,会同检修师傅围着动车组察看动车组各部位状态,爬上爬下,滴水不漏,决不让“病害”蒙混过关。3年的风风雨雨把他磨炼成技术成熟、吃苦耐劳、作风扎实、纪律严明的优秀人才,他的一举一动都进入到了领导的视野,一致认为是个能挑大梁的人。

2017年,段领导要从基层选拔一名“业务熟、技术精、能力强、有经验”的机械师,出任郑州东动车所调度室计划员,魏宽高票通过,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心细认真,每天都把来来往往的动车组列车资料报表填写得清清楚楚,现场检修台位上的检测设备一一记在脑子里,提报的各种计划准确无误,为车辆检修作业提供了可靠依据。2019年初,组织上安排他出任动车所调度室工长。沉重的担子放到肩上,魏宽如同一头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他给自己制定了“八七”工作制——早8点上班,晚7点下班。有时忙起来,下班的时间更晚,一天至少要工作11个小时甚至更长。工作再苦再累他都毫无怨言,列车安全运行是他最大的快乐。

郑州是全国路网中心,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规划设计的以郑州为中心,“米”字型高铁网已有99%的线路建成通车,只差“最后一公里”。郑州动车段承担的工作量愈加繁重,配属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越来越多,检修能力达到12线24列位,存车能力增加至72股道,工作量较之以前几乎翻了一番。调度室提报的动车组列车检修“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更是翻倍增长,100余列动车组的检修调度计划魏宽都心中有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决不让动车组列车带“病”上线运行。

魏宽参加工作以来,他牢记初心,恪尽职守,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报效祖国。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他被国铁集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我国高铁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截至目前,全国高铁营业里程已达4万余公里,运营时速最高达到350公里,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从跟进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新的飞跃,引人瞩目。中国高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张凝结着像郑建浩、朱真真一样千千万万铁路人辛勤汗水而又亮丽的“国家名片”!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2年第3期

0 阅读:15

鹿鸣新闻

简介:秉持专业新闻理念,报告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