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新疆兵团和地方是怎样一种关系?看完文章明白了

修为之 2024-04-24 03:20:42

许多内地人对新疆兵团和自治区地方政府的关系不清楚,平时坐一块老是把兵团和自治区地方对立起来说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兵团与地方各民族的深厚情谊可以溯源到驻疆部队战士无私帮助新疆各民族的那个年代。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过去,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比较突出。

但解放军到来后,一面剿匪平叛乱,一面节衣缩食,自筹资金,拉石修渠,整治水患,开荒灌溉,热心助民,为民服务,无私无畏的精神感动了边疆各族群众,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解放军首先通过历时近一年的剿匪斗争,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而平息了两次大规模武装叛乱,并俘获了主要匪首,为边疆各族人民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

除此之外,人民解放军还将缴获的牲畜帐房等全部归还牧民群众。新疆军区、省人民政府、中共哈密地委、专署等单位部门还在对叛匪进行军事进剿的同时,共同组织了党政军联合工作组,携带粮食、茶叶比布匹和药品,深入到曾经被土匪骚扰过的镇西、伊吾、沁城山区进行慰问和救济,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揭露乌斯满、尧乐博斯匪帮的阴谋,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镇西一带哈萨克族群众派代表到哈密,表示拥护人民政府的措施,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乌、尧残余匪帮。

各民族人民也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军,由当地政府抽调骆驼、马、驴等,并组织维吾尔青壮年帮助运送物资,还有维吾尔大娘把绣有“卡其曼”花纹的手帕递给战士们擦汗,更有不少维吾尔群众日夜忙碌帮助战士们打馕,为劳累的解放军端来热腾腾的奶茶....

新中国解放后,在中央的指示下,驻疆部队不给地方群众增添负担,通过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还出动人力、物力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并无私支援和帮助各族群众发展生产。

当时,全疆划为迪化、喀什、伊犁三个大区,由中共二军、六军和五军干部分别兼任中共迪化、喀什、伊犁委员会的工作。

此后,新疆军区陆续抽调干部组建全疆3个大区党委、10个地委、80个县委机构和500多个区委,同时接管了各地专署首县府、警察局法院等机关,改造旧政权,自上而下初步建立了专区州县市和区人民政府。

1951年5月1日军区抽调近5000名汗部,参加农村减租反霸斗争。从1950年至1952年,二、六军先后派出8480余人(其中干部4418人),同地方干部一起开展工作,接管和改造旧政权,组建新政权。

至1952年底,全疆81个县(市)均成立了中共县(市)委员会,许多派出干部成为地、市、县主要领导。

此外,军区通过组织和发动群众,维护社会治安,进行了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地促进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952年8月至1953年冬,新疆军区抽调1500余名干部战士参加地方士地改革运动。土改结束后,大部分干部就地转业,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1952年2月12日,在驻疆人民解放军援助下,迪化集体农庄成立。这是新疆省第一个各族农民组成的集体农庄,是驻疆部队决定帮助各族农民建立10个1万至115万亩土地的典型示范集体农庄之一。

为迅速改变新疆没有工业的状况,驻疆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国家拨发的军费作为建设资金,广大指战员把自己的津贴费投入合作社,还节省菜金、粮食和衣帽鞋袜等,人均年节约90元投入新疆的现代工业建设。

1951年4月至1952年12月,新疆军区投资3300万元开展大办工业运动。

1952年下半年至1959年,部队将兴建的产大批骨于工厂出工作人员及设备陆续移交地方政府领导,无偿移交地方的主要骨千企业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肥皂厂、水泥厂等25个。

此外,部队无偿移交地方政府耕地55万多亩,从而使部队播种面积从1952年的167万亩锐减到1953年的99:6万亩。红雁池水库也移交地方管理。

在运输方面,部队将600辆汽车连同驾驶员管理人员无偿移交地方国营运输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总资产达8400万元。

在商业方面,军人合作社结束对外营业,并把城镇中军人合作社职工2000人,商品2000多万元,无偿移交地方商业部门。

此次调整,随同企业移交而转到地方工作的干部战士共计10797人(其中排以上干部1470人)。

在民族政策执行方面,1949年解放军进疆前就十分重视。

10月4日,彭德怀从兰州来到酒泉后,第一兵团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

彭德怀就进军新疆执行各项政策和注意事项做出重要指示。

后来驻疆部队开始大生产时,军部进一步要求官兵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规定了"七不准”,核心是不与民争地、争水和争利,不准占用群众的物资。军部非常重视执行民族政策。

1950年6月24日,中共新疆分局召开会议,王震传达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意见和指示精神。中央认为,目前新疆主要是安定下来,不要广泛发动斗争。过去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一贯实行压迫政策,现在要多做好事。

50年代解放军干部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减租反霸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新疆军区驻疆的解放军。兵团成立后,继承了驻疆部队爱民为民的传统,在造福各族人民工作中增进与地方各民族的团结。

兵团作为自治区的一部分,其每一步发展,也都离不开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由于兵团在新疆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没有农场作为经济基础和军事堡垒是不行的。

在整个20世纪50>60年代,兵团部署和垦区规划得到了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犬力支持。为兵团的发展划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1962年“伊塔事件”后,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沿边境地区田责成兵团有计划地共迅速地建立若干边境农场,以期能联成平条农场带,作为国防的屏障。

11月,兵团党委向自治区党委写出了《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报告》。11月28日,自治区党委作了批复,就有关建场原则手士地划拨方案以及注意的问题。

此后,各地、州与兵团有关师,在自治区具体指导下,进行踏勘协商并以纪要协议等形式定下来,报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党委以新党发文作了批复。在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地、州边划出1760万亩土地,作为边境农场款,另由兵团划出14万亩地安置边境内迁群众。

至1966年底,兵团共建成边境农场38个,耕地面积234.13万亩。分布在昌吉自治州1个、克拉玛依市1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2个,塔城地区9个,博尔塔拉自治州8个,阿勒泰地区3个,哈密地区3个,阿克苏地区1个。

同期,在各垦区建设发展方面,兵团的发展离不开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

兵团成立初期,要发展农业,自治区就划给荒地和水利资源;要发展畜牧业,就划给草场,要开矿,就划给矿山。

1961年,为解决石河子新建城建设用地,经自治区批准,将沙湾县星火公社的4个大队划为石河子管辖,划给土地7333.33多公顷。

农七师在奎屯建师部时,乌苏县将1000多公顷农田800公顷首蓿地划给农七师。

20世纪50年代,仅昌吉地区就给农六师划出土地4万公顷。

1969年2月,农三师开发小海子垦区(即现在的图木舒克垦区),自治区将场社合并的区域全部划归兵团农三师。

50多年来,不论农一师、农二师开发塔里木河流域、农四师开发伊犁河谷、农六师开发五家渠、农七师在下野地、塔城、额敏一带开发新农场、农八师开发莫索湾、农十师开发北屯,还是60年代农五师开发博乐,以及21世纪初,农十四师开发皮墨垦区,都是在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实现的。

同时,自治区还将兵团内部国有土地纳入自治区统一的管理法规中。

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其中对兵团国有土地管理机构、所有权性质、土地使用证核发办法和国有荒地进行开发性生产,以及根据统一规划进行开发国有荒地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兵地土地管理权限。

如今,兵团14个师175个团场已纵横南北疆,形成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布的沙漠前缘团场带,以及沿着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分布的边境团场带,呈“两圈一线”分布,成为镶嵌在新疆广袤原野上颗颗璀璨的明珠。

有了地方政府和各民族群众的支持,有了壮大的垦区牧场,兵团屯垦成边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更密切了兵地各民族间的交往。

由此,新疆的每一个角落都驻守有兵团战士,无论是偏远的高山上的牧工,还是兵团基层连队的指挥员,职工或民兵,都在时刻守卫着祖国的疆土。

如果说兵团是条大鱼,那么,新疆各族人民就是源远流长的水,兵地团结亲如一家,鱼才能更大。

50多年来,兵团人努力遵循着自己的价值准则,顾全大局、维护民族团结,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把发展新疆经济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边疆繁荣的共同发展目标里,兵团与新疆各族群众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水乳交融,凝铸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般深厚的血肉亲情。

欢迎关注,谢谢了!

0 阅读:0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