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师:一字之改佳话多

夏小晋 2023-11-19 11:06:21

郑谷(849年-911年),字守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父亲郑史曾考中进士,在柳州当官时,与著名文学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能成为‘一代风骚主’啊!”

郑谷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他21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此后连续考了十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为时局动荡,到45岁才被授予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因此被人称为“郑都官”。他曾写过一首名为《鹧鸪》的诗,当时非常有名,于是又有个别称“郑鹧鸪”。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五彩斑斓的羽毛干净整齐,看它们的动作举止,类别接近山鸡。天空阴沉雨水淋漓,它们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前花瓣飘落,听见它们在啼叫。游子听见鹧鸪声,举手擦拭眼泪;佳人听见鹧鸪声,轻声低眉吟唱。隔着宽阔的湘江,鹧鸪鸣叫呼应,夕阳西下,阳光晒照在茂密的竹林深处。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图片来源网络)

下面说说“一字师”故事里的另一位人物齐己。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六岁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诗句语出天然,后出家为僧,拜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四处云游,登岳阳,望洞庭,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这些经历丰富了人生,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齐己是一个高产诗人,《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剑客》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很难相信这首撼人心魄的诗出自一位僧人笔下,诗中剑客襟怀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视死寻常事,可谓中国古典侠客的完美形象,也由此可见作者的胸襟胆识。

传说齐己往袁州拜谒郑谷,先托人献过一首诗《寄郑谷郎中》: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无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几梦中朝事,依依鹓鹭行。

郑谷看过之后,说:“请改一字,方得相见。”过了几天,齐己又将诗送来,声称已改得诗,云:“别扫着僧床。”郑谷非常嘉赏,邀请齐己相见,两人结为诗友。

一日,齐己又作得一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拿去向郑谷请教。郑谷阅读后,沉思片刻,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称郑谷是自己的“一字之师”,这便是典故“一字师”的来历。

“一字师”佳话可以说历代都有。唐代诗人高适,一天路经杭州清风岭,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之后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高适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妥。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僧人告诉他,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径直把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把此人当作自己的一字之师。后来高适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人便是赫赫有名的骆宾王。(注:骆宾王去世时,高适尚未出生,此为野史传说。)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图片来源网络)

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载:汪内相将赶赴江西临川,曾吉父以诗相送,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的句子。韩子苍见了,把它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这样把原诗句中直白平淡的“中”、“里”改成蕴涵浓郁情感的“深”、“冷”,使诗句的表现力大为增强。曾吉父听了,以韩子苍为一字师。

元代诗人萨都剌一次撰一诗联:“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一老翁读后以为:“上联有个‘闻’字,下联又用‘听’字,两者共隐寓‘耳’意,似欠妥贴。”萨都剌问:“改何字为宜?”老翁曰:“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唐诗佳句,借‘看’字一用如何?”萨都剌十分折服,施礼叩拜老人为“一字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亦会使自己的学问和作品更上层楼。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