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哲学:圣学非道学、识仁、顿因于渐

文字有思想 2024-10-04 03:34:04
明清之际哲学:圣学非道学、识仁、顿因于渐

首发2024-10-03 13:24·思想与社会

圣学非道学 明清之际毛奇龄的哲学命题。毛奇龄主王学而非朱学,认为道学“自鬻老子而下”,源于道教,与儒学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明确将程朱理学归于道学,并把道学与儒学严格区别开来。认为“道学两字,六经皆分见之,即或并见,亦只称学道,而不称道学”(《辨圣学非道学文》)。“道学者,虽日以道为学,实道家之学也。”(同上)道学始倡于两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逮至北宋,而陈抟以华山道士自号希夷,与种放、李溉辈张大其学,竟搜道书《无极尊经》及张角《九宫》,倡太极,河洛诸教,作道学宗纲宗,而周敦颐、邵雍与程颢兄弟师之,遂纂道教于儒书之间。”(同上)“至南宋,朱熹直丐史官洪迈,为陈抟特立一《名臣大传》。而周、程诸子,则又倡《道学总传》于《宋史》中,使道学变作儒学。”(同上)据此,他说:“道学本道学家,两汉始之,历代因之,至华山而大张之,而宋人则又死心塌地以依归之,其为非圣学。”(同上)认为“圣学之中原该道”,“学圣既成,即谓之道。学者道之始,道者学之终,既非两途,又非两事,且并无两工夫”(同上)。所谓“圣学非道学之辨”,实即朱学王学之争。

识仁 明清之际汤斌用语。指达到仁境界的人。他发挥程颢《识仁篇》的思想,提出“仁者天道之元也”的观点,认为“知天人同原,则知吾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无间,民胞物与之念油然而生,而戒慎恐惧,自不容已。故程子谓学者须先识仁以此也”。指出:“仁之为体,非可口传耳授也,在人之默识耳。”(《嵩阳书院记》)学者“识仁”,要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咀嚼体味,加强内心修养,方能得到“求仁之方,为仁之要”,达到“浑然与物同体”。这种境界叫作“仁”,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叫作“仁人”或“识仁”。认为识仁并不难,“人人可以自尽。然须先识本体,识得本体,工夫已在其中矣。”(同上)

顿因于渐 明清之际汤斌的认识论命题。见《汤子遗书·语录》。汤斌师承孙奇逢的“顿从渐来”说,进一步提出“顿因于渐”的命题,认为认识上的顿悟不是凭空突然发生的,而是知识逐渐积累的必然结果。“先儒尝有言:顿悟之非,不知悟未有不顿者。但必学问真,积力久,方有一旦豁然大悟处,是顿因于渐也。”重视知识的积累,认为“躬行固难,只是行得一寸是一寸,积累将去”。“事不论大小,只论是非。学者须令事合理,一事不可忽略。故曰: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曰:集义是日积月累事,功夫不可一时息,一有息时便与天行之健不相似。”强调论是非,重力行,指出:“学者读书不务身体力行,专为先儒辨同异,亦是玩物丧志。”

0 阅读:0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