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数量与出现心理问题概率关系呈负相关?孩子该如何正确交友?

天天观望 2023-12-30 00:00:11

今年初,佑佑宝贝走进金州小学,对全校3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全方位心理筛查,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现象:

朋友数量与孩子心理问题出现概率呈负相关。

在没有朋友的学生当中,高达52%的孩子出现了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等。而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也在逐步下降,有4个及以上朋友的孩子中,仅有8%的学生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

可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并不重视,或者虽然重视,但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发展社交、建立友谊。今天,佑宝就来分享一下为什么孩子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建立人际交往吧~

01

同伴交往有什么好处?

儿童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成人世界,一个是同伴世界。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①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逐渐形成自己在同伴心中的位置和形象。幼儿自我概念形成处于萌芽阶段,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清楚自我与外界的边界,懂得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尊重别人。

②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获得友谊、支持、群体安全感和精神寄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感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良性互动的动力源。

③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团结协作、谦让、助人,而这是社会生活内容的基本演练,也是孩子未来学习、工作、婚恋、生活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积极的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孩子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人际交往佳的孩子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更有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发展。同伴交往不良的孩子常常出现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情绪会更敏感,更容易出现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02

儿童友谊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友谊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友谊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与物质属性以及时空上的接近相关联。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互相帮助,但还不能共患难。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的,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之间应相互信任和忠诚,同甘共苦。

友谊关系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但这一阶段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

这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身份为特征。由于择友更加严格,所以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03

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

1)给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庭大小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听孩子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能大胆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和谐交往带来的乐趣。

2)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一些纠纷往往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们自己思考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让他们自己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当孩子们为了一件玩具发生争执的时候,你可以在一旁观察,只有当事情看上去无法控制时,家长再进行介入。

3)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尤其是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

比如:

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导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

“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

当孩子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

4)创设情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多种社交机会和条件。

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

比如,家里来了客,要让孩子参与接待。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购物时,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他人正确地相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329-330

3.《CNKI》,2000

4.《心理科学进展》,2007

0 阅读:31

天天观望

简介:介绍日常有用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