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渔隐丛话》中,经典诗歌为何会被忽视?是其失去价值了吗?

啰嗦翔子和你谈 2024-05-29 02:20:4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我们原本期待的东西在诗话里是完全没有的:经典的诗歌被悄悄忽略掉了,在欧阳修的《诗话》里,既没有提到《诗经》,也没有提到《楚辞》。

经典的消失

不独欧阳修的诗话缺乏对经典的关照,刘放的诗话也没有提到,司马光的诗话里只有一条涉及《诗经》,这种忽略成了北宋诗话的常态。

所以,当12世纪中期胡仔辑录他的《苕溪渔隐丛话》时,广泛地从早期诗话和笔记中寻找材料,却几乎看不到那两部经典的影子。

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的首卷“国风汉魏六朝”中,只有5条是关于《诗经》的,涉及《楚辞》的一条也没有。

参考资料

其余31条都是关于后来的诗歌的,后集的首卷在卷题中干脆没有提到《诗经》,而是从有关《楚辞》的4则条目开始,然后直接进入了汉和后来的时期。

和书中大量的有关陶潜以及盛唐、北宋主要诗人的材料相比,这种对经典的忽略显得十分突出。

在前集中,有整整2卷是关于陶潜的,每一卷都有几十条之多:有9卷是关于杜甫的,在胡仔的书中,一些重要的诗人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胡仔所纂辑的诗话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只有7卷(一共100卷),是关于唐以前的诗歌,其中陶潜占了3卷。

换句话说,在从周至隋长达1500年的诗史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被一位诗人所占据,按照这样的分配比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在胡仔和比他稍早的诗话作者看来,陶潜的诗取代了《诗经》、《楚辞》,成为诗史中的“经典”。

现在我们知道,陶潜作为隐逸诗人在北宋呈现出多个层面的意义,他被公认为古典诗歌理想的化身。

无论如何夸大上述转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在宋诗话出现以前,人们讨论诗歌的时候毫无例外会追溯到汉以前的那两部经典,这是理所当然的。

唐代诗论特点

唐以前的诗论开篇总会提及《诗》、(《骚》,至少是其中之一(比如刘勰的《明诗》篇和钟嵘的《诗品序》)。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或机械的文献溯源,这些有影响的中国文论作品在探讨“诗歌”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和体现的思想。

比如“四始”、“六义”之名,诗歌的音乐、社会、仪式的起源,以及诗人的政治倾向等,都来自于那两部经典、两篇早期的《诗》序以及汉代对两部经典的笺注。

唐代的文论、诗论继续着这样的惯例,凭借这两部古老的经典建构,他们的诗学观念和诗歌理想,这种模式在宋代仍然存在。

欧阳修本人在他那部重要的研究和阐释之作——《诗本义》中,就倾向于追随正统和严肃的做法。

参考资料

欧阳修为梅尧臣文集写的序,无疑是他最著名的关于诗歌的论述,文中大量使用了两部经典中的观念。

比如他认为梅尧臣的穷”成就了他的文学才能(这与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如出一辙);诗人自比“逐臣”、“弃妇”,用卑微的花草、动物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他们对昏庸朝廷的忧虑以及随之产生的愤怒和挫折感。

欧阳修甚至断言,如果梅尧臣的才能和价值能够被正确认识,那么他可能已经写出了堪与《诗经》中的《颂》相媲美的大宋王朝的颂歌。

关于诗歌的思考方式

在欧阳修为他朋友所作的这篇序言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源于由两部经典生发出来的诗歌信条,但是这些传统的关于诗歌的思考方式在欧阳修的诗话里是看不到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这种对于经典的忽略,第一是诗话的相对非正式性。

在更加正式的书写中,以经典开始是传统的做法,不仅由于它们是古代的遗产,更因为它们与儒家伦理、史学、知识以及典型的诗人兼官员的形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作为最具文学性的儒家经典,《诗经》不仅被看作是诗歌的起源,而且被认为是对儒家世界观中所有“好的”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的文学表现。

参考资料

《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已经发展成为与之相辅的文学经典,其中那个遭受不公平待遇的逐臣形象成为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得不到君王赏识的官员的典型。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任何时候当用严肃的语气来探讨诗歌、需要说出诗歌的最高目标的时候,作为诗歌源头的这两部经典就会立刻被人们记起。

但当这样的要求不存在的时候,情况就改变了,当话题涉及诗歌的消遣性和娱乐性时,经典便很少出现。

另一方面源于在宋代的士大夫文化背景下,诗话所要达成的目的之一,所有这些来来回回的关于诗歌的讨论,所有的玩笑和有洞见的比较刻薄的俏皮话,诸如此类都旨在磨练参与者或诗话读者的诗歌感觉,最终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诗人。

大部分诗话材料跟相对较为晚近的诗歌有关,要么是北宋,要么是五代和唐,唐以前的诗歌引不起太多的兴趣,因为那时候律诗还没有产生。

而且相对于唐代,语言上也离宋诗更为遥远,所以对唐以前的诗歌进行分析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唐代诗人的作品却是仔细揣摩的对象。

正如我们看到的,宋代诗人对于他们唐代的对手有着复杂的感情,作为后代的诗人,他们尊敬先辈的才能,但也力图超越前辈。

相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说,宋人试图跨越唐宋之间相当狭窄的时间鸿沟,同他们的前辈竞争,如果唐以前的诗歌已经不具备太多的指导意义,那么考察真正的古典诗歌所获得的会更少。

《诗经》的四字句已经过时,只有在刻意复古的诗歌中才会用到,而且《诗经》的语言也非常遥远和古奥难懂。

骚体以及《离骚》的语句也同样如此,关注这些经典对于学者和古文献学家来说当然是好事,他们力图阐明文学的宏伟目标和崇高理想。

但这些经典并不能指导一个人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诗人,抑或帮助后人超越唐代的诗歌大师。

参考资料:

【1】中国知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诗学研究》姜学科。

【2】中国知网——《欧阳修<诗本义>与<诗经>训诂》牛巧红、康国章。

【3】中国知网——《<诗经>:从诗歌到儒家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解读系列之一》杨邦俊。

0 阅读:2

啰嗦翔子和你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