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跋尾是什么?欧阳修又为什么,要将它单独汇聚成集?

啰嗦翔子和你谈 2024-05-28 16:11:0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欧阳修收集过大量石刻拓片,这是宋代古器物收藏的重要成果之一,欧阳修将1500多年间的石刻文本聚集到一起。

这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石刻及其书法的新兴趣,由此刺激其他收藏者,将注意力转向别种艺术品和古器物,尤其是青铜彝器。

欧阳修论石刻

然而,欧阳修并不只是要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不满足于聚集大批的石刻拓片,他还对收集的铭文多有评论,评论其内容及艺术魅力。

欧阳修收集的有些铭文,堪称书法典范,它们是艺术品,是文化史的遗迹,其内容有时会惹人争议,而欧阳修探索其意蕴,他的思考常常很个性化。

他针对这些铭文所写的跋尾,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重新揣摩那存留在几世纪之前人们在笔迹中的美!

参考资料

欧阳修收集金石铭文这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简要概括如下:1044年范仲淹倡导的改革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逐出京城,贬官至北方诸路。

首先是北都大名府,随后在1045年更北至边境真定府,他对铭文的兴趣由来已久,确切地说,至少始于早年在洛阳与同道学者交往时。

当时,他们正在推动古文复兴,而这样的古文在石刻中有所保存,自1030年代起,他已经不时地在收集碑刻拓片!

在遥远的北方,由于没什么消遣,欧阳修便决定系统收集他所能获得的一切古代拓片,开始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近20年,最终收集到总计1000多件拓片。

他曾一一列出帮助他的朋友们,这些朋友,随着职官任命,迁徙于帝国各地,经常会到一些欧阳修从未到过的遥远地方,在那里他们设法弄到当地的碑刻拓片,转寄给欧阳修。

参考资料

一些朋友自己也是收藏家(比如刘敞,他提供给欧阳修几件出土于洛阳的古代器物的拓片)。

欧阳修的拓片集被他称之为《集古录》,他的收藏使所有同时代的其他类似藏品集都黯然失色。

他告诉我们,由于担心撰写中会引入谬误,他没有将铭文抄写入《集古录》,而是将拓片进行装裱,捆起来,装订成厚厚的卷册。

铭文跋尾

1062年,欧阳修写了铭文跋尾,这些跋尾,他准备单独汇编成集,这篇序正式表述了他的工作意图。

此后,他便致力于为几占其藏品一半的400多件铭文撰写跋尾,作学术笔记,直到1072年去世。

欧阳修晚年将其藏品及跋尾托付其子欧阳棐,欧阳棐很可能按年代对之作了编排(始于周代,止于唐五代),因为欧阳修的藏品原本并非按铭文年代编排,而是按获得的时间顺序。

重新编排后的跋尾,名为《集古录跋尾》,在南宋被编入他的文集里,今天仍保留其中,除了这些,欧阳棐增加了一个录目,也分为10卷。

参考资料

他列出了每一件铭文的标题,并简要标明其作者、书写者和时代,录目在南宋时亡佚,不过清人通过辑佚部分得以复原。

依据欧阳修的跋尾和欧阳棐的录目,我们现在获知欧阳修收集品中700多件铭文的标题。但是就铭文本身来说,清代学者缪荃孙估计,清代留存的已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欧阳修的跋尾长短很不一致,最简略的只有数十个字,简要地介绍了铭文的出处和内容,不过,内容简略的跋尾相对不多。

毕竟,欧阳修写作大多数跋尾的目的,是要特别点评其手边铭文中的某些内容,他会关注铭文提到的历史事件,评论其书法,或者探讨作者生平或个性的某个方面。

其跋尾经常达到一定的长度——最长的一条有几百字,以表达其见解,通过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对欧阳修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

欧阳修的收集具有某种历史意义,因为就像他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是件不寻常的工作,但是,对今人来说,他如此大规模地记录所收集的铭文这件事本身,才更不寻常、更有意味。

在欧阳修的同时代,还有其他拓片和古器物的收集者,但没人如此广泛、如此费神地记录其收集品。

欧阳修的跋尾有大量内容思考往昔,经过十年的写作,这些跋尾包含了他对所获铭文的思索,角度众多,感情丰富,而这些跋尾也恰恰揭示了他对其藏品的复杂态度。

欧阳修的序

这里,我们先来看欧阳修的序,这篇序是他为所收集铭文的数百篇跋尾而作的,经常被收入选本,并被认为是欧阳修对自己工作的权威性说明。

集古录目序: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有力而不好,好之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

这篇序的几个要点值得说明一下,欧阳修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所有种类的石刻都受到冷落。

世人根本不关心石刻,一旦被树立在那里,就任其湮沦,直到丢失、磨灭和被毁,与此同时,像富人那种对待珍宝及其他财富所拥有的嗜好,却为整个社会所汲汲不舍。

欧阳修的语气明显有些情绪化,而且,即使考虑到这里有修辞的夸大,他对时人淡漠于古代石刻的描述还是让人感到惊讶。

我们以为,宋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重视历史及其遗迹,这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特征,这认识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欧阳修所说的这种冷漠,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考虑到书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听到有人说人们对镌有文字的古器物普遍漠不关心,尤其让人震惊。

我们想到的是古代铭刻在后世如何受到重视,是那些拓片集甚至石碑本身如何有名(比如现在西安的碑林,就是在欧阳修身后十年左右开始建立的)。

目前已知,北宋的几位皇帝助长了宫廷中青铜器收藏和编目的风气,其中很多青铜器是有铭文的。

第二位皇帝太宗从事过类似的收藏,仁宗更加热衷于此!其漫长的在位时间正与欧阳修的收集时间相吻合,前代帝王无疑也热衷于此。

毕竟,皇室朝廷特别乐意说自己精于古代礼乐,这种精通可以营造氛围,有力地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占有并保存古代的青铜器是精于礼乐的象征。

北宋末的徽宗皇帝将这种皇室传统趣味发展到极致,他聚敛的古代青铜器之多,为中国历史所仅见。

欧阳修的做法和兴趣同皇室截然不同,他并不热衷于收藏器物,除了很少的几件,皇室搜集青铜器,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其正统性,欧阳修完全没有这种别有用心的动机。

参考资料:

【1】中国知网——《略论欧阳修的金石文献收藏》徐美珍。

【2】中国知网——《歐陽修的集古理念及其集古詩文研究——兼及北宋官僚士大夫文人的第一次收藏熱》吕肖奂。

【3】中国知网——《欧阳修的秦汉篆书史实考论——以<集古录跋尾>为中心》刘镇。

0 阅读:0

啰嗦翔子和你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