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根据我国瘦肉猪生产中存在的地方猪种无法持续有效利用问题,推出了一项基于山东莱芜猪的优质猪轮回-终端杂交繁育体系,旨在破解此难题,推动我国农村瘦肉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猪轮回-终端杂交体系详述该体系独创性地构建了双层结构,第一层级是由莱芜猪、大白猪和长白猪三大猪种构建的轮回杂交系统,主要用于培育优质杂交母猪;第二层级则是由这些杂交母猪与优选的终端公猪进行杂交,以产出性能优越的杂优商品猪。轮回杂交体系以长大莱三元杂交为基础,通过挑选长大莱商品猪中遗传品质及生产性能优异的个体作为繁殖母猪,并遵循莱芜公猪、大白公猪、长白公猪的循环回交规则,确保后代商品猪的优质特性。
据统计数据显示,该轮回杂交体系产生的母猪在各世代可望实现平均85.7%的杂种优势,显著提升繁殖性能。虽然理论上增加轮回杂交品种能进一步提升杂种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寻多个性能全面符合需求的母本品种。鉴于大白猪和长白猪作为瘦肉猪母本品种,其性能优良且与我国众多地方猪品种具有良好遗传互补性和高繁殖配合力,故在我国农村猪繁育中采取三品种轮回杂交体系显得尤为科学且切实可行。
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自1998年起至今),在莱芜地区约4.5万头含莱芜猪血统的繁殖母猪中,已有近20%(约1万头)成功纳入该轮回-终端杂交体系,并展现出卓越的生产性能。养殖户反馈,轮回杂交母猪在产仔数量、初生体重以及断奶成活率等方面表现出色,繁殖效能远超国外引进猪种。轮回-终端杂交体系所产商品猪日增重平均达700g以上,瘦肉率在59%至64%之间,明显优于内三元经济杂交组合。虽与同期外三元杂交猪相比,日增重和瘦肉率稍逊于杜长大商品猪,但轮回杂交母猪繁殖性能更高,母猪平均每窝产出的瘦肉量超越杜×长大组合。此外,由于商品猪体内含有7.8%至31.3%(平均为16.7%)的莱芜猪血统,使得猪肉呈现鲜红色泽,肌内脂肪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莱芜猪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繁育体系的优势分析相较于单一终端杂交体系,该运用莱芜猪的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繁育体系拥有五大显著优势:
首先,不论是直接投入商品生产的繁殖母猪,还是用于繁育母猪的制种母猪,除首次杂交外,养猪户只需饲养杂种母猪,充分利用繁殖性能及部分低遗传力性状的杂种优势;
其次,大部分猪场只需饲养杂种母猪,少量引种种公猪或利用配种站的公猪资源,无需维护多个品种的纯繁群,大大简化种猪管理;
再次,猪场可在商品猪杂交生产的同时,内部繁育并筛选后备母猪,显著降低成本;
第四,减少外部引种母猪的需求,降低了引入疾病的概率;
最后,频繁更新轮回杂交公猪和终端杂交公猪,使得猪场能及时选用新品种或采用公猪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有力推动良种猪的普及和遗传改良进程。
轮回杂交体系的局限性然而,轮回杂交体系并非无懈可击,其劣势主要体现在杂交组合的不固定性可能导致种猪遗传构成变动和商品猪生产水平波动,不利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统一管理,更适合中小型猪场运作;另外,除初始杂交阶段外,存在部分交配对象的重复,无法最大化利用杂种优势。
对莱芜猪保种工作的积极影响新体系在轮回杂交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莱芜猪公猪而非饲养莱芜猪母猪,与莱芜猪经济杂交恰好形成互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要求大量饲养地方品种母猪以满足二元或三元母猪制种需求面临较大挑战。而莱芜猪三品种轮回-终端杂交繁育体系则在不影响市场规律和养殖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证了莱芜猪公猪的持续利用。
据初步估算,现有的1万头纳入体系的繁殖母猪每年需配备150头左右莱芜猪公猪,若全区4.5万头含有地方猪血统的繁殖母猪全部纳入轮回体系,年需莱芜猪公猪的数量将达到600至700头,即便是全人工授精方式,每年也需要150至200头莱芜猪公猪。这一规模足以满足莱芜猪保种群体的基本需求,并有助于原种场适当调高莱芜猪公猪价格,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关键挑战新繁育体系在实际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莱芜猪公猪在亲本回交环节的应用以及如何调控轮回杂交母猪和终端商品猪的生产性能稳定性。此外,终端公猪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关键一环,因为它直接影响最终商品猪的生产性能。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强化技术研发,做好轮回猪种和终端公猪的选育与配合力测定工作,同时深入探讨和完善种猪选育、地方猪保护与商品猪生产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管理体系。
莱芜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