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展厅了解工程建设。《深圳商报》通讯员 童艳龙 摄
经济格局
●深中通道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圳向西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都可能是两地产业协同、企业合作的模式
●宝安的“桥头堡”地位日益凸显,在湾区版图上处于“C位”,同时意味着深圳有了向西发展的大通道
深中通道将如何改写珠江两岸“东强西弱”的经济格局?将如何为大湾区民众“1小时生活圈”提供便利?宝安作为深中通道的深圳入口,将如何进一步带动珠江口两岸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升级?
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在即。5月18日,由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承办的“新质生产力 链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深圳宝安出发,走进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实地探访这座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本次调研采访团聚集知名经济学家、自媒体“大 V”、中央省市区媒体记者,是今年首个赴深中通道实地采访的深圳媒体采访团。活动相关报道《从宝安出发——看超级工程链接大湾区》在深圳商报刊出后,引起各界热烈反响。
作为此次调研采访团的特邀智库专家,本人在调研后难掩激动。我认为,深中通道从经济上来讲,将带来五大效应,即区域均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产业协同效应、同城化效应和协同治理效应。作为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极大地影响大湾区经济版图,迸发出区域经济的巨大能量。
实现大湾区“1小时”都市圈深圳商报: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与中山之间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约20分钟。这对于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建设,打造以深圳为核心的湾区“1小时”交通圈 ,能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陈宪:都市圈的本质是同城化,表现形式是通勤圈,便利的交通是城市就业人口上下班和货物流通的必要条件,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空铁陆水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人口和货物流动的效率,是这些年大湾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在大湾区这个世界级城市群,都市圈之间,主要城市之间,“1小时”到达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中山、珠海将步入新的较快发展时期深圳商报:深圳通道可从哪些方面助力区域均衡,缩小珠江两岸的发展差距,改变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格局?
陈宪:说起广东经济发展的问题时,通常会提到区域不平衡的矛盾。其实,在大湾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存在的。除港澳两地外,粤9市同样存在不平衡,且有加大之势。以珠江为界,大湾区9市可以分为三片区域:跨江的广州和佛山,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和惠州(以下简称“东岸”),珠江西岸的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以下简称“西岸”)。2017年,东岸3市的GDP高出西岸4市2.45万亿元,2022年,这个差额扩大到3.48万亿元;2017年,东岸常住人口比西岸高出1704万,2022年,差额扩大至1829万,东岸比西岸多增加了125万人。
深中通道就是与西岸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具体而言,深中通道将在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和治理协同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就像过去这些年,东莞、惠州受益于深圳产业协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样,中山、珠海在深中通道建成后,也将步入一个新的较快发展时期。
深圳向西发展有了大通道深圳商报:作为国内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发展空间问题日趋凸显。深中通道的建成开通,对于深圳发展空间和腹地的扩大,有哪些助力?
陈宪:这些年来,深圳发展受到空间制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还是将问题放在东岸和西岸的比较中来看。与经济和人口发展不均衡相对应,东岸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显著受限,而西岸各市的土地资源相对富裕。以土地面积为例,2017年,东岸每万人利用土地4.94平方公里,西岸则为18.70平方公里,西岸是东岸的3.78倍;2022年,东岸每万人利用土地4.63平方公里,西岸则为17.61平方公里,西岸是东岸的3.81倍。东岸的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西岸被进一步压缩。香港、澳门两地的产业发展空间相比粤9市,更是捉襟见肘。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深港、深汕合作区建设都在缓解或克服这些影响。深中通道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为深圳向西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深圳商报:对于中山来说,在承接产业转移、获取发展资源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方面,又将会有哪些利好?
陈宪:我们的判断是在现阶段,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发展的关系,主要不是转移的关系,而是分工协同,共同构建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因为深圳有着较多的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所以,对于中山来说,如何让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在产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成为现实深圳商报:当下,深中两地一体化发展部署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产业协同方面,您认为,深中两地可依托深中经济合作区探索哪些产业合作新模式?
陈宪:“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都可能是两地产业协同、企业合作的模式。
深圳市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山生命科学园首批进驻的深圳企业。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公司深圳总部与中山基地的通勤时间将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成为现实。
与中山生命科学园相隔不远,西湾重大仪器科学园也备受深圳企业青睐。目前园区累计招引项目超过30个,其中超过1/3来自深圳。气密性检测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希立仪器设备(广东)有限公司最近完成了从深圳到中山的产业链延伸,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已从深圳进驻西湾重大仪器科学园。
深圳商报:作为“黄金内湾”主阵地、深中通道深圳段起点,宝安正成为深圳向湾融合、领湾发展的“核心枢纽”。宝安,在东西岸协调发展中将如何发挥其核心引擎作用?如何抓住深中通道开通带来的乘数效应,并合理布局?
陈宪: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宝安的“桥头堡”地位日益凸显,在湾区版图上处于“C位”,同时意味着深圳有了向西发展的大通道。为了更好地发挥“核心枢纽”和“桥头堡”的作用,宝安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发挥和利用好集陆、海、空、高、铁、地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加快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赋能和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进程。
(文章原载于 2024年05月22日《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