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将是成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承载地

陈宪看 2024-08-05 21:36:46

省级新区,常被认为是国家级新区的“预备队”。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省级新区的数量增至21个,分布在广东、四川、山东等8个省份。省级新区的发展水平,也被视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

在8月1日举行的2024成都东部新区深圳专场城市价值推介会上,我受邀演讲并指出,在全国各省中,四川十分敢于和善于利用新区体制推动发展,推进了4个省级新区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正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设立4年来,成都东部新区利用新区体制,不仅重塑空间资源、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还在推进构建更为高效的创新和产业生态。

本人在2024成都东部新区深圳专场城市价值推介会上作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提供

需要格外注意创新和产业生态的价值。在会上,我对外展示了斯坦福大学创新经济学手册的一张创新生态图。其中,除了产业链之外,创新企业与教育机构、供应方、金融机构、消费市场、政府机构、人力资本直接还存在着各类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等,共同构建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成都东部新区的下一步发展将有赖于这一产业生态的构建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7月29日,《成都东部新区条例》在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施行,以立法鼓励改革创新。我认为,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成都东部新区的创新体制将被更好地确定,未来,创新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支撑

NBD:您曾指出,四川擅长利用新区体制推进创新发展,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正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不久前,《成都东部新区条例》通过,在您看来,其将如何助推成都东部新区的进一步创新?

陈宪:从1990年浦东新区开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一方面,新区在体制上突破原来行政区划限制,在空间上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其落脚点是产业发展。

四川十分重视新区体制,先后批准了4个省级新区,在成都就是东部新区。它最大的优势是打破原来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产业生态和产业体系。

目前,四川通过《成都东部新区条例》,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新区创新体制加以更好地确定,也能提高现实中创新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对于新区的发展是非常及时到位的。

NBD:产业生态打造是新区创新的一大重点。在您看来,成都东部新区是如何利用新区体制构建产业生态的?又有哪些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陈宪:基于近些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或者区域都存在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比较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产业发展上游要靠创新,并从创新生态的构建到产业生态的构建。第一,从企业层面来说,首先是“0到1”的创新企业,当这些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品或者服务,那么它就成为“1到10”“10到100”的企业,即标准企业。

此外,中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在推进转型升级,很多制造或服务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比如,华为原来是通讯设备的制造商,腾讯最早是社交服务提供商,现在都成为科技型企业。

这些企业就是产业生态里的物种。一个好的生态势必有很多高质量物种,尤其是能够居于头部或者链主,并推动产业链向上、向下延伸,延伸出很多配套主体。

第二,就像自然生态有各种生物链和食物链,并通过各种链将各类主体连接起来,创新产业生态也有上下游各种产业链,有配套产品链、服务链,各种链相对完整、具备各自的有效性。链条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率。

第三,还有很多相关主体,比如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研发设计机构。从生态角度讲,这些机构为物种提供养料。比如创新企业没钱不行、还要烧钱,金融服务能给企业前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公共服务保障办事便利,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链。

成都这些年发展比较快,表面上看是人口增长快、吸纳大量人才,产业增长也快,深层来看则是有一个好的生态推动产业发展。我经常说,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是人才的“巢”,有好的产业,人来了才能获得收入,维持体面生活,成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成都东部新区是成都推动产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和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未来将是成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承载地。比如成都未来医学城能够推动几方面的融合,一个是现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另一个是创新各个环节的融合创新,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开发研究、到最终量产的创新链,推动创新环节的融合。虽然现在成都东部新区刚起步,规模还不大,但是利用现有条件,发展机会很大。

要形成与沿海三大城市群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

NBD:您曾提到,成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目前,成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装备制造万亿产业,在您看来,成都东部新区将如何助力成都产业提档升级?

陈宪:城市做强产业,根本在于企业。比如合肥,这两年是所谓“创投之城”,就引进了很多企业。我调研发现,合肥会在深圳招安徽人创办的企业,从人情的角度招引,也看产业是否适合合肥。同时,合肥将招商和投资结合起来。原来招商都是给土地,现在新兴产业主要还是需要投钱,地是产业化以后的事情。因此,要把招商和投资结合起来,既有风险投资的性质,也有产业投资的性质,这样,招引成功以后地方政府就积累了一些财力,后续招投力度就能更大。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合肥很多企业都是有一部分在深圳、有一部分在上海、有一部分在苏州,因为合肥属于长三角地区,南京科研力量很强,苏州工业区也有很多产业资源。

成都东部新区以后也是这样,我们有厉害的企业,一定要利用外面的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仅靠本地资源要做强做大企业肯定是不够的。要用这样一种模式,基地在成都,研发部门建到大湾区的深圳,建到上海、苏州、南京这些地方去,建立紧密的合作。同时,也要利用人脉资源,中国是一个亲情社会,四川也有很多在外面做得很大很成功的企业,乡情总是在的。

从全国区域产业格局来说,其实每个地方承担什么功能是不一定的,哪里主要承担研发,哪里承担制造,哪里承担市场,企业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布局。换句话说,要为企业整合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并且找到更好的模式、一种更加开放的模式,甚至跟国际合作。比如深圳,很早就把孵化器搬到硅谷、德国。成都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我相信成都东部新区在这方面也会做得很好。

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中,大湾区与成渝地区距离相近。大湾区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丰富,和成都东部新区能有更好的互补和互动,产业链和配套链里可以发现很多合作的空间,在强链补链延链里可以找到很多机会。此外,包括北京、上海、苏州、南京,也会有很多合作机会,成都东部新区就要把平台和把生态做好。

(文章原载于 2024-08-02《每日经济新闻》)

0 阅读:17

陈宪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