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年龄大了,需不需要吃点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病呢?这个问题有点不太好回答。想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需要把为什么需要吃阿司匹林的原因讲清楚。
我们都知道,有心脑血管疾病,医生一般会建议你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每日75-100毫克。目前的循证研究发现再大剂量的用药并不会进一步降低血栓风险,但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我们的血液里面有一套叫做凝血因子的系统,成分很多很复杂,大部分由肝脏合成。这个系统平时是溶解在我们的血液里面的,随着我们的血液流动,只要有血液的地方里面就含有凝血因子。当我们动脉有了脂质斑块沉积后,这个斑块表面不光滑,血小板就容易粘附在上面,血小板粘附在上面,它就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激活以后,就会从可溶的状态变成不可溶解的固态。
本来这套凝血系统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当我们的身体某一处破坏后,凝血系统激活,保护身体不再继续出血。但是如果这套凝血系统在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下被激活了就出现了麻烦,导致血管阻塞,造成器官急性缺血,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器官坏死。这就是心梗、脑梗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原理。
抗血小板呢,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这种粘附功能,抑制血栓的启动步骤,阻止血栓出现。当然了人体形成血栓还有其他机制,比如静脉系统的凝血,血管破坏后的凝血,机制都有差别。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产生与血小板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般需要抗血小板而不需要长期抗凝。
按理说只要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等都需要抗血小板,理论上没错,一般也的确是这样实施。但问题是我们用药不能只考虑药物好的作用,还要考虑药物的不好的作用。前文讲过,凝血系统是保护我们身体的,当我们的身体某一处破坏后,凝血系统激活,保护身体不再继续出血。如果长期抑制血小板功能,人体的正常的凝血保护机制也会被抑制,常见的就是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而且如果一个人有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就会很高。同时年龄大,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本身即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也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如果你为了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长期吃了阿司匹林而出现了脑出血,问题可能更麻烦。
因此并不是说只要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就一定需要抗血小板治疗。事先需要评估出血凝血的风险获益比,尽可能选择一个风险最低获益最佳的方案,决定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不要盲目自行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