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遗憾扶苏之死

熊猫滚滚侠 2024-10-03 12:59:10
一、扶苏其人其事

扶苏,秦始皇长子,出身尊贵。他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扶苏,性格宽厚仁爱,且颇具才华。

扶苏因直言劝谏秦始皇 “焚书坑儒” 一事,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将扶苏发配至上郡监蒙恬军,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也正是在此期间,扶苏结识了蒙恬。蒙恬作为秦朝末期的著名将领,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御工作。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发现彼此在政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扶苏反对秦始皇的暴政,主张以仁爱治国;蒙恬同样爱民如子,谦逊待人。他们的观念一致,使得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据史料记载,扶苏 “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他的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与蒙恬的交往中,也体现在他在边疆的生活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同时,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扶苏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政治理念,成为了秦朝历史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尽管他因谏言被派守边,但他在边疆的经历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扶苏自杀之经过

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突然病逝于沙丘,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伪造了一份赐死扶苏和蒙恬的诏书。使者带着这份诏书来到上郡,当扶苏接到诏书时,如晴天霹雳。

诏书中指责扶苏与蒙恬带领数十万大军驻守边疆十几年,却无尺寸之功,还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秦始皇,以不得罢归为太子而日夜怨望,称其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同时指责蒙恬不匡正扶苏之错,为人臣不忠,也一并赐死,将兵权交给裨将王离。

蒙恬见此情形,赶紧劝止扶苏:“公子,此诏书定有诈,陛下一直对公子寄予厚望,怎会突然赐死?我们应回咸阳一探虚实,再做打算。” 然而,扶苏却哭泣着说:“父亲让我死,我不死就是不孝,还请示什么呢?”

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他的观念里,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认为秦始皇的命令不可违抗,即便心中有疑虑,也不敢违背君父之命。再者,扶苏与秦始皇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多次直谏让秦始皇对他不满,将他发配边疆。这使得扶苏觉得自己未能得到父亲的认可,在看到这份诏书时,便更加认定自己是有罪之人。

最终,扶苏不顾蒙恬的劝阻,毅然拔剑自刎。他的死,不仅让蒙恬悲痛欲绝,也让天下人为之惋惜。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扶苏以这样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三、扶苏自杀的原因

(一)儒家文化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未明确记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家思想在秦国的确影响广泛,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扶苏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极其尊崇孝道,也非常在乎仁义道德。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孝道,让扶苏视秦始皇的命令如天旨。曾经,扶苏因上书劝谏秦始皇而被发配到边疆,这也体现了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勇敢和正直。胡亥正是抓住了扶苏过于仁义且重视孝道的弱点,与李斯、赵高等人联合伪造诏书。在这份伪诏面前,扶苏被儒家的孝道观念束缚,认为父让子死,子若不死便是不孝,于是贸然选择自杀。

(二)秦法深入人心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严格且被严格执行。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就因未教导好太子致使太子杀人,而遭受劓刑。秦法深入人心,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只要触犯法令,就必须受到惩罚,可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扶苏生于秦国,更是帝王之家,时刻牢记要起带头作用。在他心中,秦始皇的话间接代表着秦法,作为儿子的他不敢违抗秦始皇的命令。所以,当接到伪诏时,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秦法,即便有蒙恬和三十万将士的支持,也不敢违背 “君父” 之命。

(三)伪造诏书要害

伪造的诏书指出,扶苏和蒙恬带着军队常年在外,国家疆域未得扩张,战争还使军队伤亡惨重。并且扶苏多次上书劝谏,有抱怨之嫌,这也是扶苏作为长子一直未被立为太子的原因。这份伪诏可谓处处击中扶苏的要害。扶苏自己也清楚未被立太子是因战功不足。所以,当看到诏书后,他对蒙恬说完 “父让子死,子不死不孝”,便拔剑自杀。

(四)父子矛盾误解

扶苏与秦始皇之间存在着血缘矛盾和政治矛盾。扶苏的母亲是楚国贵族,而当时秦朝面临着来自楚国的威胁,如西楚霸王项羽。秦始皇担忧楚国外戚干政,所以对扶苏的态度一直不明确。在政治理念上,扶苏宽厚主张和平,反对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如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大力劝谏父亲饶了那些术士。而秦始皇是法家的忠实信仰者,对待错误绝不容忍。这样的矛盾让扶苏觉得父亲就是想让自己死。当伪诏到来时,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对去查明原因毫无兴趣,最终选择自杀。

1 阅读:44

熊猫滚滚侠

简介:简单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