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由作家刘知侠撰写的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随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成为读者们争相抢读的书籍。不少艺术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二次创作,把它改编成戏曲、评书、鼓书、连环画等艺术形式。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由赵明任导演,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仲星火等人主演。编剧请来了作者刘知侠本人,而军事顾问则请到了原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小说主角的原型人物之一刘金山。由于编剧和顾问都是故事的亲历者,而此时距战争年代又不远,所以无论是演员对人物精气神的刻画,还是剧组对战争细节、服化道的掌握,都有很高的还原度。
为了适应电影的拍摄要求,刘知侠对原小说进行了提炼和浓缩,忍痛删去了诸如血染洋行、小坡被捕、掩护过路、进山整训、打布车等情节,最终拿出了令导演满意的剧本。
在84分钟的电影中,有一定的篇幅来展现芳林嫂和大队长刘洪的爱情。小说中带有英雄救美式的儿女情长,在电影中则转向了描述战友、军民之间的惺惺相惜。谈起这部电影,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回忆说:“《铁道游击队》里我的戏份不多,但因为就我这一个女的,所以我演的角色就成了重要人物。芳林嫂的戏份比较散,没有重头戏。她本来是跟队长有一段恋爱戏,可那个时候对此不敢表现太多,拍完之后又剪掉了一些。”
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个个都身手不凡,艺高胆大。而为了表现他们的神勇,对于演员们则是巨大的考验。为此,剧组专门从上海铁路局借来一列火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演员们都能准确地跳上火车,这才有了片中“打票车”的精彩一幕。
而电影的高潮则要数“刘洪解救芳林嫂”这场戏。芳林嫂被押赴刑场,大队长刘洪飞骑营救。按照拍摄要求,刘洪的扮演者曹会渠必须骑着马,在列车即将到达的那一刹那从火车头前面穿越铁路。
这个镜头非常有难度,如果刘洪距离火车较远则显得太假,而距离较近则又太危险。赵明导演要求最好是“马尾要刚好被火车碰上”。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特效合成,演戏没有替身,所有戏份都得由演员亲自完成。为了这场戏,饰演大队长刘洪的曹会渠在下面反复刻苦练习。开拍那天,担任军事顾问的刘金山亲自操纵火车,曹会渠赶在火车即将到达的那一刻,纵马一跃而过,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得一身冷汗。最终,曹会渠圆满完成了这一镜头,电影中刘洪营救芳林嫂的场景也成为了这部戏的经典镜头之一。
电影中还有一场戏是“微山湖化装突围”,按道理这场戏应该在山东济宁的微山湖拍摄,但是当摄制组到达地方后,发现这里的场景很不理想,所以无奈只能选择到无锡太湖拍摄这场戏。经过大家的努力,一个比“微山湖”还“微山湖”的场景在太湖边诞生了。
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又闷又热,但影片中表现的则是冬天的戏,大家只能穿着厚衣服进行拍摄。剧组的工作人员个个挥汗如雨,而演员们则更是汗流浃背。有一场拍摄火烧场面的戏,战马都热得昏倒在地上,大家伙儿更是“苦不堪言”。当时主演秦怡穿着厚厚的棉服演戏,被捂出了一身痱子,特别是脖子上的痱子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竟然还结成了块儿。
演员们的表演让人过目不忘,而剧中的许多细节也令人称道。如岗村带着特务队前往炭厂抓人时,就使用了一挺轻机枪向屋内扫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并不是日军制式的“大正十一年式”(即俗称的“歪把子”),而是一挺ZB-26“捷克式”轻机枪。这是一个小说中并未提及,但在电影中给予体现的细节。很显然,这挺“捷克式”来源于不争气的国民党军,因为“捷克式”是国民党军的制式武器。由于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一溃千里,大量武器装备纷纷被抛弃,日军缴获了一部分。而“捷克式”的优良性能让日军爱不释手,但出于弹药供给的考虑,并未正式装备给一线作战部队,而是交给自己的二线部队和治安部队。
捷克式轻机枪
除了演员的表演,以及剧中的细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这首歌曲想起,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
这首歌运用了山东民歌中极富典型意义的音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曲作者吕其明为新四军出身,并没有音乐科班学历,但凭借着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丰富经历,且又长年在山东地区活动,因而能很好地把山东民歌中的一些特色融入到歌曲中。
当时,吕其明在作曲时,认为这部电影情节紧张,惊险刺激。为了缓解观众们的情绪,并体现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他向导演赵明建议,插曲应该优美动听,而导演也赞同了吕其明的意见。
就这样,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曲出炉了。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传唱至今,成为一首红色经典。
1956年底,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映了,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当时观众们的广泛好评,上座率屡创新高。在1957年,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日报》联合举办的国产片评选中,《铁道游击队》被列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也被翻拍了许多版本,但是这部1956年的电影至今仍为老影迷津津乐道,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红色经典[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