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勋这个人,你了解多少呢?历史课本上提到他时,就是由他导演的1917年为期12天的复辟闹剧。张勋逆共和潮流而动,历史将他定位为负面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勋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虽身处乱世,却依然能够在那个时代翻云覆雨,可见他多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张勋,字少轩,1854年10月25日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罗塘乡。张勋很小的时候便成了孤儿,后来被一位退休官员收留,20岁时被推荐进入清军。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虽然张勋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但是他临危不乱,听从指挥,受到湖南巡抚潘鼎新的赏识,便升他做了六品管带,自此张勋开始走上巅峰之路。
1895年3月发生的甲午战争,是张勋第一个高光时刻。当时,辽东战场硝烟四起,此时的张勋正跟随四川提督宋庆在奉天驻防。
某天,日军进攻新民大沙岭,宋庆派张勋率领1250名骑兵前往新民增援阻敌。部队刚抵达不久,便与日军交上了火。
甲午海战
日军早就修筑好了工事,且占据有利地形,战斗士气高涨。反观张勋这边,带来的骑兵部队在山地无法发挥优势,只能下马与敌人交战,敌强我弱,张勋这边损伤巨大,眼看就要顶不住了。
这时,一名士兵的胳膊被日军打中,鲜血一直外涌,张勋见状,赶忙靠过去,从兜里掏出一个精致的鼻烟壶,拿起枪把将其敲碎,将壶内的额粉末敷在士兵的伤口上止血。
随队副官看到后,急忙阻止,说:“将军,这可是皇上御赐的鼻烟壶啊。”张勋听后冷笑一声:“御赐?难道它比士兵的性命还重要吗?”
士兵们看到主将把自己的生命看的比御赐的东西还重要,顿时觉得跟对了人,霎时间升腾起充足的战斗士气,迎着日军的炮火猛冲,最终反败为胜,大败日军。此役过后,宋庆嘉奖了张勋,并向朝廷报捷。慈禧批示:此仗甚慰,张勋好。
张勋爱兵如子,从不克扣下面的军饷,所以有些士兵在他的军营里当兵一当就是十几、二十年,而且这些士兵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被动员到张勋的军队里来当兵,所以造成父子兵的现象特别多。
有一天,一个负责每月发放大米的伙夫回家探亲,按照张勋的规定,士兵探亲可以带大米回家。当时伙夫每月可领2两4钱军饷、大米45斤。
当这名伙夫回到家后,发现家里的大米有很多,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家里人告诉他,这些都是张勋派人送来的。这名伙夫非常纳闷,自己在军队里也没立啥大功,为啥会给送来这么多大米呢?
回到军队后,这名伙夫找到采办询问原因,采办告诉了他实情。原来,当时的计米器具是一个敞口壶,装满一壶为5斤。发米这事关系重大,士兵们都很在乎,少了肯定不干。因此,这名伙夫发米时总是冒点尖,这样一来士兵们都满意了,可最后却常常出现米不够的现象。伙夫每次都是最后领,有时剩的米不多,他就少领点。即便有时采办送来的米比较多,伙夫也决不多拿一点,总是如数上交。
有一次发完米,伙夫把掉在地上的米一粒粒捡起来,冲洗干净后直接下锅。而这一幕正好被张勋看到,从此便注意到这名伙夫,进而打听他的为人,最终知道他公平发米的事,张勋听后非常感动。于是,张勋让采办将2000斤大米悄悄送到伙夫家,这才有伙夫回家看到的一幕。
伙夫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感激涕零,逢人都夸张勋好。后来还担任了张勋的采办,不贪不占,深得张勋信任,并将后勤事务全权交给他处理。在一次战斗中,伙夫为了保护张勋的25根金条不落敌手,直接选择跳崖。
不仅对手下的军队,张勋对老家也非常好。对于他出生的赤田村,张勋曾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缺什么尽管张口,无论是粮食或是银元,张勋都会给。若是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学子,张勋还会给予奖学金。
1895年10月,袁世凯开始在小站编练新军。他得知张勋带兵有方,便任命张勋为小站兵营先锋官。虽然张勋并不是出身于北洋武备学堂,所以不算是袁世凯的嫡系,但是张勋为人豪爽、讲义气。对北洋系的将领们挥金如土、称兄道弟,颇受大家尊重,又因为年长几岁,被北洋将领们称为“大老哥”,从此,张勋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勋仍负隅顽抗,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张勋和他的部队依然顽固地保留着发辫,仍然表示效忠清廷。人们将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称为“辫帅”,他的队伍称为“辫军”。
袁世凯死后,张勋的风头依然不减,他居然邀请各省督军代表到自己的地盘徐州开会。作为一个投靠北洋系的杂牌军阀,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总统黎元洪却没有责问,而总理段祺瑞还派代表参加。可后来段祺瑞在北京召开军事会议,专门邀请张勋去,但是张勋却拒绝赴会,一点都不给段祺瑞面子。
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