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名作《论持久战》英译本是如何出炉的?

大熊的聊斋 2024-10-03 22:27:12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由于中日双方实力悬殊,日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更是在1937年12月13日,对南京城内的国民党军人和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受害者达30余万人。

日军占领卢沟桥

1938年1月,李宗仁领导的徐州会战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日军紧咬不放,徐州失守,中国大面积国土沦陷,使得许多人开始被失败主义的情绪所笼罩,认为再战必亡国。于是,出现了两种论断。

一种是亡国论,认为中日实力悬殊,国民政府无力再战,主张投降日本;而另一种则是速胜论,认为中国应该取得美、英等国的支持,迅速结束战斗,一举消灭日本。

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人都没有正确的答案,甚至感到迷茫。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对于长期抗战是十分不利的。毛泽东同志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并在全党乃至全国范围内“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为此,毛泽东同志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将自己关在窑洞里,七天七夜没有出门,除了一天两顿稀饭和咸菜外,就是不停地抽着劣质纸烟,埋头写作。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写作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派警卫员将写作好的文章送到解放社进行校样,后来解放社送来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第43、44期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一文,立即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冯玉祥在武汉得到这本书后,立即自费印了3千册,分送国民党要人。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读后,更是大为叹服,他还从中归结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如获至宝的白崇禧后来还把《论持久战》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读后,也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深表赞同。

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抗战,中共党组织决定将《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向外发行,扩大影响。

最终,翻译工作交由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年仅20多岁的女地下党员杨刚承担。

杨刚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小接受四书五经、文史古籍等传统教育。杨刚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她1926年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次年免试进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读书。1928年,她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杨刚

杨刚才华横溢,交友广泛。与美国著名女作家项美丽是好友,后者是美国刊物《纽约客》的资深记者和特约撰稿人,还兼任上海英文报《字林西报》的编辑和记者。

1935年,项美丽来到上海,当她得知杨刚将翻译一部中共高层领袖关于抗日方面的著作后,决定将杨刚接到自己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寓所中。就这样,杨刚开始了翻译工作。

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杨刚常与当时与项美丽的爱侣、精通英文的邵洵美一起研读原著,斟酌字句,最后一起定稿。

说起这位邵洵美,绝非一般人物。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家境颇丰。。早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文学造诣颇高,同时是诗人、翻译家、出版家。

为何作为一个美国人的项美丽,会掩护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翻译《论持久战》呢?邵洵美之女邵绡红曾这样写道:“她是出于正义良知,一种国际主义的道义。淞沪会战的炮火就在她身边燃烧,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在她友人间传播,她看清日寇的丧心病狂,怎能不站在中国人民一边?”

在项美丽、邵洵美的帮助下,杨刚很快就完成了《论持久战》的翻译和定稿工作。

项美丽

邵洵美

在协助杨刚翻译时,邵洵美认真阅读了《论持久战》全文。在翻译的过程中,邵洵美还在以项美丽名义创办的英文杂志《CandidComment》(中文译名《公正评论》)上予以连载,并在编者按中写道:“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没有别的书比这一本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了。”

《论持久战》英文版从1938年11月1日至1939年2月9日在《公正评论》上分4次连载完毕。连载过程中,邵洵美还计划发行单行本。

1939年1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为《论持久战》英译稿单行本专门写了一篇序言,题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毛泽东在序言中写道:“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利益,也为了世界利益。”毛泽东序言中“上海的朋友”,其实就是杨刚、邵洵美、项美丽等。

译稿完成后,地下党组织把译稿的排印和发行托付给邵洵美。因为邵洵美创办的时代印刷厂不能印制外文书籍,他遂将这一任务交给与上海时代图书公司素有业务来往的一家印刷厂。两个月后,500册英译本完成,32开本,封面白底红字,印着英文书名《论持久战》以及作者“毛泽东”的名字。

因为英译本的《论持久战》不能公开发行,邵洵美将这500册书的一部分由杨刚经中共地下渠道发出,另一部分由邵洵美与友人王永禄以及项美丽的朋友、德国驻上海实习领事皮特.华尔夫夜间开车塞进霞飞路、虹桥路一带洋人寓所的信箱内。

随之,《论持久战》英译本在寓居上海的外国人士中辗转传播,并迅速传到海外,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0 阅读:0

大熊的聊斋

简介: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