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实用的入门书

鹏程谈文化 2023-09-16 00:27:00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作者: 荣新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荣新江

荣新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部属院校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开设相关课程,指导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及多篇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该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1. 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且现在学术十分发达,很难把资料和研究信息全部收集齐全,因此在研究中往往会有一些漏洞,甚至是硬伤。对待这样的问题是可以指出的,但不要揪住不放,更不要以此否定全书的其他贡献。

2. 中国是一个重视文献编纂的国家,历史上产生的典籍著述不计其数,虽然经过多次“书厄”,但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仍然是汗牛充栋。要做某一项历史研究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阅读、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找到第一手材料。

3. 现代学术是现代科学主义的产物,它发展出的规范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是在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以后,才慢慢接受比如标点符号、引文注释等学术写作规范的。但中国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册”,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多年以来遵守的规定,所以要建立起统一的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应当注意的一点是,纪念文集的文章题目最好不要有“墓志”之类的字样,最好不用专门讨论这类资料的论文来祝寿。当然,像西方学者对此没有什么太多的忌讳,中国的先生有的人对此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有的老先生可能会有些不高兴。只有在写追悼文集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这类材料作为主题。

5. 研究生有时也要为自己的师长们写祝寿文章,这事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当拿出自己最好的文章来做贡献。在西方,祝寿文集的编纂是不让被祝寿的人知道的,到生日那天再给他一个惊喜。不过在中国,被祝寿的老师往往是要看论文的,写得不好被毙掉,那可就麻烦了。

6. 在学术刊物上第一次发表论文,是展示自己学术功力的重要手段,做得好,可以使自己在学术界站稳脚跟;但做不好,也就失去了学术界对你的信任度。所以这是一件要十分认真对待的事情,不可掉以轻心。

7. 撰写博士论文首先要早些确定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宜铺张得太广阔。早些确定了题目以后,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地积累素材。

8. 对于学术史的概述,首先是要全面,就是要把和你讨论的主题相关的研究论著都收集齐全,然后对比阅读,剔除那些完全是炒冷饭的文章,选择有贡献的论著,仔细排比出哪一点贡献是哪篇文章、哪本专著做出来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收集、阅读、理解、消化,最后还要有逻辑地写出来。

9. 我们也应当坚决反对故意写长文。能用札记解决的,不写成论文,能用一万字解决的,不写一万五。这样省时省力,也省资源。现在因为电子文本使用起来极其方便,所以很多人写文章引很多的史料,其实有许多史料是相似的,这样的史料引一两条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不必多引。

10. 在安排文章的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各个部分的比例要大体上合适。过去,有的中国学者在撰写论文时,不注意交代学术史,让人不清楚他的观点是自己的,还是别人已经说过的。其实交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是为了铺陈出你自己观点的创新之处,为正文中自己观点的论证做一个铺垫。

11.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构成的,各个部分有各自的内容分工。导言一般要介绍研究史,并简要提示本文的创新点在哪里。正文可以再细分成几节,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你的观点。结论是对论据和论点的总结,能够从理论上有所提升最好,有时要提示将来的课题展开。

12. 博硕士论文题目最应当注意的一点是,要在写作之前就考虑好你的论题要有所限制,以便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全部论文。这样的话,你的论文题目也一定要有限制。有不少学生构思宏阔,但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完成,于是只好不断地删削内容,但已确定的题目又不舍得或者忘记修改,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文不对题。

13. 在确定一篇文章的题目时,要根据所要撰写的文章种类、材料基础、发表去向、读者受众等情况来加以限定,不要给出一个大而空的题目。题目本身一定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使读者大体上知道你要说明的问题所在,历史论文一般要有朝代或其他表示时间的提示。

14. 古籍、出土文献、考古与图像材料,以上所讲的这些都属于第一手材料,我们做研究的人还要了解二手材料,这就是现代人的研究成果。这一部分的量很大,但其中也有许多没有什么用的书,如果对于原始材料很熟悉,就容易看出一些文章和专著是否有水准。

15. 考古新发现很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容易受到今日研究者的青睐。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在传世的传统文献和文物材料中,也有许多图像类资料。图像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绘画、雕塑、照片等。

16. 考古报告就像古籍一样,是我们必须翻检的内容。但考古报告往往是发掘某个遗址的结果,所以比较专门,可以比较明确地排除掉许多不必翻阅的考古报告。同时,考古报告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记录调查发掘过程,文物描述,年代分析,翻阅起来比较容易。

17. 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至少是宋代以前,越来越离不开考古资料了,这不仅仅是前面介绍的考古出土的文字资料,也包括其他文物资料。把地上文献和地下文物结合起来做研究,早就是前辈学者指出的研究古史的方法之一,但怎样才能收集、阅读、判断、准确使用考古资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18. 理校法就是用通理来校勘,因为有的书已经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19. 他校法就是用其他书中同样的文字来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20. 本校法以同一本书的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相异的地方,要辨析哪个是谬误的。

21. 对于关键性的史料,或者是自己研究对象的史料,要竭泽而渔式地收集前人整理、校录的结果,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

22. 硕士生三年,当然主要是打专业基础,要做的事很多,但与三年的博士生相比,时间是比较充裕的,所以我觉得不宜较早地确定题目,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专的范围里,而应当在专业范围里广泛阅读,扩大专业基础和相关知识。

23. 应当说明的是,所谓“善本书目”,并不仅仅是版本目录。“善本”的定义有多种,并不一致,除了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之外,善本书目里也包括刻印虽然不好但却是天下仅存的孤本,还有抄本、稿本、校本等,大多也是孤本,当然有的书也有多个抄本。

24. 有关唐史的基本典籍的版本,可以参考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他介绍了每本书的版本的基本情况,言简意赅。黄先生对于版本学有很深的造诣,所以虽然话不多,但一本书不同版本的优劣,都能非常清楚地交待给读者。

25. 版本本身是一门学问,我们不是要研究版本本身,而是要使用古籍做历史学研究,所以我们对于版本学的基本知识要有所了解。

26. 大家在做自己的史料长编时,对于收集到的史料,有的时候需要对勘不同的版本;对于自己一定要用的材料,如果没有非常好的整理本时,还需要自己做校勘,校订出最好的文字来使用。

27.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许多地方简牍层出不穷,这些简帛文献产生的时代,早的到战国时代,晚的到孙吴西晋,各种类型,各种内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其中既有构筑中国文化脊梁的《周易》、《老子》、《论语》等“要籍”,又有各类行政文书,还有个人的私信、遣策、名刺、习字等。

28. 20世纪初,斯坦因在敦煌长城烽燧下掘得汉简,经沙畹考释,为世人所知,特别是由于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的出版,更加受到学界的关注,得以与甲骨、敦煌文书、清代内阁大库档案一起,构成推进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四大发现。

29. 石刻史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唐人墓志的传记资料,远远多于两《唐书》的史料,而一些不见经传的人物,恰恰是新的史学思潮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群体,如妇女、地方士人、下层民众等。

30. 在丰富多彩的出版物背后,也有很大的隐忧,就是许多工作做得不到家,拓本重复影印,辨伪工作不够,录文大多没有校记,许多材料来源交代不清,像《唐代墓志汇编》那样交代所据拓本或照片的来源,像《隋代墓志铭汇考》把前人研究成果尽可能汇聚起来的著作,实在是不多见的。

31. 石刻作为文献材料的同时,往往也是一种书法作品,有的还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特别是碑刻,更是如此,墓志也不乏其例。

32. 从形式来讲,敦煌文献主要是写本形态,印刷品只有早期的简单印本,而吐鲁 番则有宋元时代的大部头刻本佛经和儒家经典、史书、韵书、字书等,还 有回鹘文、藏文、蒙文刻经。

33. 从内容来说,敦煌主要是佛教文献,但也有许多道教典籍,还有少量但极其重要的摩尼教、景教的汉文写本,而吐鲁番除了发现大量佛教文献之外,还有大量的各种语言所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的文献,这是敦煌写本所无法比拟的。

34. 其实,对于有的馆藏,与其翻目录,不如直接翻图录,因为图录的题名依据的就是相关目录。但有时图录对名称著录不清,还需要对照目录来看图录,而且图录没有有些目录所包含的提要、研究文献索引等内容。

35. 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丰富的简帛史料,不论你要研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法律、经济、社会、对外关系等课题的哪个方面,几乎都不能不理会简帛史料的存在,特别是我们要关注下层社会、妇女、疾病、儿童等新的史学领域时,这些简牍中包含着大量传世文献所没有的文书档案。

36. 在翻阅传统史籍、石刻史料、出土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做史料长编的时候,还需要有一定的版本知识和校勘常识。中国古书许多都经过反复的刊刻,不同的刻本间有不少差异;出土文献有的时间已经很长,即使是比较新出的文献,有时也有多种不同的录文出现。

37. 石刻史料数量极其庞大,延续时间很长,而且种类繁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不少石刻资料甚至可以改写我们已知的历史,因此已经是现在史学研究所不可不予理会的文献材料。

38. 中国自宋代以来,就有发达的金石学,所研究的资料包括金属器皿上的铭文和砖石上的铭刻。作为金文的主要材料,先秦时期的钟鼎铭文是研究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但这类资料比较集中,而且文字数量不多。

39. 一般来说,要对一个问题做彻底的、系统的研究,最好是先做史料长编,把所有相关的史料,都收集起来,按照类别,或者按照年代,或者按照你要论述的角度,把所收集的材料条理在一起,然后一步步分析,从中检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用到自己的研究文章中。

40. 中国传统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多彩,我主张只要有时间,就广泛地翻阅各类图书,打下雄厚的学问基础;同时也要在翻阅中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翻阅,甚至重检已经翻阅过的图书,从中辑出自己研究主题所拟要用的材料,也确定一些书是要仔细阅读的基本文献。

41. 虽然工具书为我们查找古籍提供了很好的指南,但如果大家有时间,还是要直接翻看原书,就是把丛书中的书一本本拿出来翻看。

4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五十四年首次刊印,对于每一种收录的书都做了提要,除了对书名、作者、卷数、主要内容的提示外,还做了大量的烦琐考证,这对于我们使用这些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43. 清朝文字狱大盛,所以《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保存古籍,也是毁灭古籍,凡是有碍清朝统治的著作,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被排除在外,甚至销毁。

44. 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隋书·经籍志》,它是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和书籍存佚情况的主要参考文献。

45. 《汉书·艺文志》既是我们奠定古籍目录学的基础,又是建立中国古代典籍基本构成的知识架构的必经途径,每个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都应当熟悉。

0 阅读:2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