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倩教授:如何基于临床和分子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将分子标记整合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风险评估中(上篇

宇康康 2024-04-03 22:29:04

编者按: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23年12月9—1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召开。ASH年会是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最全面的涵盖恶性与非恶性血液病学的国际盛会,每年大会都吸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血液病学专家和相关医疗专业人士参会,共同探讨、分享血液及血液肿瘤的前沿进展。为了让广大同仁、血液病患者和家属及时、有效地获得血液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此,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江倩教授团队将2023年ASH会议中的前沿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支持和帮助。

专家简介

江倩 教授

国家中心PI 、教授

主任医师、博导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李文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

魏蓉

主治医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又称骨髓增生异常肿瘤(简称 MDS),是一种克隆性髓系肿瘤,好发于老年人,主要症状和并发症与全血细胞减少和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关。MDS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标准,包括病态造血、细胞成熟障碍、原始细胞增多等,这些指标将疾病划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几率不同。MDS有低风险和高风险之分,高风险组更有可能转变为AML。对MDS的治疗通常基于疾病的风险程度和预后评估。虽然有多种治疗选择,但唯一能治愈的方案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在过去的40年里,MDS的诊断和预后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融入了更多的分子学标记。新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分子(IPSS-M)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改变了部分患者的危险度分组,由于存在基因突变,34%的患者升级为高风险组。新的IPSS-M也能更精准地将之前的中危患者分为两组。未来MDS预后评估的改进依赖于:探索MDS与克隆性细胞减少症之间的联系,提高基因检测的可及性,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建立治疗反应预测和动态风险模型。现有的遗传学数据非常广泛,有助于加深对该疾病的了解,并可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将病理和临床特征与基因组数据相结合,如今的预后模型更加个性化。MDS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治疗、造血刺激剂,低强度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和高强度治疗(包括低甲基化药物[HMA]、诱导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较新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疾病预后的描述和评估的一致性变得越来越重要。2022年,MDS患者的临床管理发生了转变,基因组数据被完全纳入国际预后和诊断标准-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分子(IPSS-M),世界卫生组织(WHO)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国际共识分类(ICC)。

1

继续完善MDS风险评估

从最初的法-美-英(FAB)分类中MDS的分型(1982)和Bournemouth风险评估模型(1985),长期以来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系统一直在发展改进(图A)。随着我们对MDS生物学认识的不断提高,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疾病亚型和风险群体不断细化。大约90%的MDS患者有驱动突变,41%的患者有细胞遗传学改变,因此患者体细胞突变检测可以提供很多信息。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细胞遗传学研究对MDS风险分层的影响,分子学研究改变了MDS患者的治疗方式。新的IPSS-M建立在先前MDS风险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MDS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自1980年以来,已有19项研究提出了新的风险评估模型,修改和/或验证了先前的MDS预后模型。各项研究一致确定的预后因素,包括骨髓原始细胞数,细胞遗传学异常,和血细胞减少程度。近年来分子学在MDS预后评估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图B)。有趣的是,MDS亚型,虽然通常也与预后相关,但仅被纳入四种预后模型。这可能与病态造血的程度有关,虽然对诊断很重要,但并不总是一致的。现今MDS风险分层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6个(图C),与以前的预后评估系统相比,IPSS-M低危和极低危组,中危组(中低危和中高危)保持相对稳定,极高危组略有增加。在比较生存率、风险比(HR)和Harrell一致性指数(c-index)时,新的分类对预后的评估更具优势。

MDS预后模型和诊断亚型的历史回顾

从1982年至今MDS风险分层研究及子分类。彩色圆点表示所使用的预后或诊断因素的数量。

选择风险分层研究,显示被认为是最能预测预后的不同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参数。另一个实验室结果是β-2微球蛋白(Gatto等人)、中性粒细胞、铁蛋白、乳酸脱氢酶(Bersanelli等人)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绝对计数(Nazha等人)。

选择预后模型,将患者分为不同危险组。当使用单个中等风险组时,设置为“中危(2)”。当使用单个高风险组时,它被任意设置为“(极)高危”。

编译 李文文 魏蓉

审核 江倩

排版 粘冬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髓遇而安所有。

0 阅读:0

宇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