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第二十条》的影评,这是我们老百姓呼唤司法公正的心声

亦学笔谈 2024-02-21 10:21:48

春节档虽然过去了,但观影热潮并未退去,尤其是《第二十条》这部电影,一路逆袭,就在今天,将拿下单日票房冠军。

远比票房更有意义的是,这部电影产生的社会影响,形成了对中国司法进步的巨大推动!

“每个人都希望司法公正”,这也是为何有这么多的人会去看这部电影,会为了这部电影摇旗呐喊!

深受网友喜爱的@刑法杨艳霞 老师发长文推荐《第二十条》,并在文章末尾强调“这部片子能让更多的检察官们以后守住底线”。她还“喊话”“公安部也拍这么一部片子”!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自春节以来,我们看到,为“正当防卫”,公检法和各大媒体,齐齐的支棱起来了!

司法界大咖们也都在看过《第二十条》后纷纷抵达“战场”。普法顶流罗翔老师结合影片深度解读了《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的内涵,并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部普法电影,它也不断向我们内心追问,我们应该如何过这一生。”

另一位法律大V@法山叔 也专门录了长达12分钟的视频推荐《第二十条》,认为影片“很好看、很好笑、很真诚”,并感叹道:“以前大学法学教育,老师们总会推荐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现在会多一部《第二十条》。”

当然了,《第二十条》的超高口碑不止体现在官媒和专业人士对它的认可上,更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评价和“用脚投票”上。

虽然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很多人戏言“开工了,退出春节档”,而《第二十条》在春节假期之后,虽然排片增长幅度不大,单日票房排名却在连续上升,就在今天,即将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创造了用口碑逆袭的票房奇迹!而这个奇迹不正是所有的观众们对这个片子的支持和推荐创造出来的么。

官媒、专业人士、普通观众,大家之所以能够统一认识,全部都认可《第二十条》,主要还是因为影片的精神内核打动人心。

它既体现了普通人和专业人士对法治进程的推进,也有对司法界懒政惯性思维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影片启发了老百姓提高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觉醒,绝对是法治社会的一剂良方。

《第二十条》的尾声中,雷佳音饰演的韩明坐在听证会的发言台上,说了这样一席话,“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人生。”韩明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直回闪到8年前的“于欢辱母杀人案”,这个案子也是影片的故事原型之一。

2016年,冠县一高利贷团伙对于欢及其母苏银霞施暴,辱骂、抽耳光长达一小时后,甚至以极端手段当着于欢的面欺辱苏银霞。于欢在反抗时以刀刺死了催债人杜志浩。于欢一审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个新闻也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二审后认定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因在狱中表现良好,2020年11月18日,于欢减刑出狱。

在最近《南方周末》发布的一篇对于欢的采访中,他说回头来看,这个案子对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了生活轨迹。刚好呼应了《第二十条》中韩明检察官的那句台词。

《第二十条》中所讲述的案件,与于欢案是极其相似的。

赵丽颖饰演的郝秀萍和丈夫都是聋哑人,为了给女儿治病借了高利贷。但在催债的过程中,刘文经多次欺辱郝秀萍,并虐待她丈夫,她丈夫忍无可忍举刀砍向了刘文经。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宁愿冒着妻离子散、判刑的风险提起刀?

郝秀萍又为什么决绝扔下丈夫和女儿选择跳楼?

《第二十条》借韩明之口说出了答案:因为绝望。

因为他们绝望,他们对法律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检察官的绝望。

就因为有些懒政的人,总是说“算了。遵循司法惯例,这起案子就该这么判。”就因为很少人看到老百姓真正的苦衷,所以他们才绝望。

可是《第二十条》说,不能算了。

检察官是犯罪追诉者,更应该是无辜的保护者。如果见义勇为时还手,在危急时刻进行正当防卫,会被定义成互殴和故意伤害,那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又该如何界定?

我们不应该活在混沌的、有法却不依的社会里,更不能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第二十条》,真的很值得我们每个普通人粉它!

《人民日报》说:“电影在尝试以艺术化的形式传递这样的信息:司法工作不仅是一场关乎司法判决的正义较量,更是一场叩问良心的真理之战。”

我的律师朋友说:“于欢辱母案、昆山龙哥反杀案、赵宇见义勇为案再现...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让人记住那些值得记忆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说:“我们始终要记得,对的就是对的,对的不需要道歉,法律的逐渐完善,也会让好人受到更好的保护。”

不得不说,的确有一些好作品的存在可以证明电影的确是“第七类艺术”,比如这部《第二十条》。

如果你还没看,那一定不要再犹豫,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欣赏这样一部有趣有料的电影,为新年开个好头才是正经事!

0 阅读:0

亦学笔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