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能打败强大的明朝攻进北京城,却无法对付不足十万的清军,这实在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因为清军在和明军的长期作战过程中,虽然向前挺进了不少,但是一直无法攻克山海关,根本就灭不了明朝。而李自成能够灭掉明朝,按照这样的比对,李自成的实力,应该比清军的实力强得多。哪怕清军加入了吴三桂的几万部队,最多也就十多万。这十多万军队和李自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相比,显然算得了什么。可是为什么,李自成却无法打败清军,最后反而被清军打败了呢?
就算李自成的大军在山海关一片石打了败仗,但也不过仅仅是一次败仗而已。李自成一生数次打败仗,甚至打来只剩下18骑,李自成也能够东山再起。
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一片石败给清军以后,却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鸿基
当然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但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在战术层面上的失败,是他失败最主要的原因。那么,李自成有哪些战术层面的失败呢?
战前没有战术分析李自成所打的一片石战斗,应该说是一个轻率冒进的战斗。
李自成从来没有和清军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清军打仗的特点是什么,事前没有详细地进行过战术分析,不知道该怎么和清军打仗。
要做这个功课还是容易的,当时他的身边有很多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员,他应该找这些人来,商讨一下战术。但是他并没有找过这样的人,就直接让刘宗敏带兵出征打仗。
刘宗敏
然而,刘宗敏却并不愿意出征。李自成让他打仗的时候,他曾经对李自成说,大家都是做强盗的,凭什么你在京城里面享受,让我去打仗呢?李自成没办法,只好亲自率军出征。
李自成在打这一仗之前,没有战术安排和探讨,主帅又不愿意去打仗。可见,这次作战是相当盲目,同时也是相当傲慢的。最终打成什么样子,已经很清楚了。
战中没有战术设计李自成打一片石大战,采用的是一窝蜂跟上的打仗方式,明显就是群寇作战方式。他把人马全部带到一片石,与吴三桂和清军硬拼,看不到他进行过什么战术设计。
事实上,当时李自成主要考虑的是吴三桂,都没有去提防清军。他认为清军根本就不敢和他作战。
现在已经无法判断,这种打法是吴三桂和清军提前的一种战术安排,还是碰巧而已。但不管是战术安排还是碰巧,这些东西李自成都是应该先考虑到的。为了让清军不参与进来,他就应该有针对清军的预案,可是他并没有这方面的预案。清军一打进来,他显得手足无措。“丙戌,李自成自称帝,即位于武英殿,伪磁侯刘宗敏扶创出,平立不拜,曰:‘尔故我等夷也。’伪官皆拜,宗敏不得已,再拜而退。丁亥昧爽,李自成出齐化门西走。先运薪木积宫内,纵火发炮击毁诸宫殿。又烧九门雉楼,火光烛天。先是,三桂知贼将西走,设疑兵于西山,密取酒罂数千,实以石灰,夜埋齐化门道上,上覆浮土。贼万马并驰而出,践罂皆穿,马足惊踣,后骑相压奔,石灰迷目不可视。疑兵远噪以惊之,贼阵大乱。三桂望城中火作,知贼走,绕城而西,追奔三十里。贼马骡俱重载,日行数十里,追兵至,尽弃其辎重妇女。自卢沟至固安百里,盔甲衣服盈路,贼兵散去者又数万。三桂徐收所弃,已逾数百万。贼既得脱西走,三桂复率大兵追贼。至保定,贼还兵而斗,奋击破之。又追破之于定州北,夺其妇女二千,获辎重无算,招降溃贼万余人。自成屯真定,既屡败,愤极,复勒精骑击三桂。三桂兵张两翼以进击,斩其大将三人,首万级。自成大败,还真定,益发兵攻三桂。三桂接战,自晨至晡未决。三桂分兵迭战,自成渐引却。自成中流矢坠马,掖而骑驰还营,即拔营西走,度故关入山西。三桂以兵逐之,及关而止,遂还军京师。”
战后没有战术善后李自成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历史上有一个比较被大家所认可的说法,就是李自成是流寇,他进行的是流寇作战。
李鸿基
什么是流寇?也就是说,李自成在作战过程中,是走到哪儿打到哪儿,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根据地。当年他也打下了不少城市,但是,并不是他打下了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就归他所有了。而是等他们打到别的地方以后,他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自成在商洛一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并且一直打到北京,这个问题表现得还不算太明显。因为那时候明军没有什么斗志,并且军力又比较分散。因此,李自成想打那些地方就比较容易。明军想的是,李自成打得差不多也就走了,不会留下来,所以也不会着力和李自成作战。
当李自成打到京城去以后,他曾经打过的地方的明军,看到李自成已经当皇帝了,所以表面上也就依附李自成了。这种情况也是明末明朝官员和军队的一个特点,后来当清军打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是很快就投降了清军。但后来吴三桂等三藩举起反清大旗的时候,各个地方的人又开始反正,不听从清朝的命令,表示自己的拥护明朝的。这就是明朝末年,在三角关系下的明军的双重人格。
李鸿基
所以,李自成在当皇帝的时候,各地都表现得风平浪静。但是等到李自成在一片石失败,又从北京城退出来以后,各地就是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
李自成没有发现这种问题,所以打得非常匆忙,败得非常匆忙,逃得非常匆忙,整个打仗匆匆忙忙,所以最后一溃千里,败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