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罗刹海市》丨已破吉尼斯纪录

我是酱香姐 2023-08-08 17:29:04

刀郎的《罗刹海市》还在持续爆火。火爆程度超乎想象,这首歌的传唱和播放也绝不会仅仅是流行音乐的风靡一时,更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首传世经典之作。

截止7月30日18时,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中的《罗刹海市》全球网络播放量已超过80亿次。截止发稿时间,估计会超过100亿次。

远远超过了2017年发行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55亿次的吉尼斯纪录,成为全球播放量最高的单曲。

火爆出圈惊艳全球

这首歌从发行到现在将华语乐坛搅得天翻地覆,在这特殊的几年本就风云激荡的世界,平添了出乎意料的热闹和娱乐的气氛。

中国民间几乎动员了全部的娱乐手段,二胡、提琴、唢呐等等,京剧、豫剧、黄梅戏.、大鼓书种种,一切能用的艺术手段老百姓都用上了,中国百姓把一个本来普通的流行音乐,演绎的风声水起,以至波涛汹涌。

国内舆论,除四个明星对号入座外,其中对号入座的女歌手,恶评数量已破七八百万。

这首歌的火爆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娱乐圈,就连很多大学教授都在点评这首歌的歌词,甚至相去甚远的经济学家也站出来与大家谈歌论道。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罗刹海市》的解读。而每一种解读,都是这首歌里隐藏的神秘“彩蛋”。

连美国人听了这首歌都坐不住了,说从罗刹国往东两万六千里,正好是他们的纽约,刀郎在骂美国。有媒体呼吁,对刀郎应该“制裁”,对—个民间歌手,不知美国佬会整个什么制裁法?

德国议员们也惶惶然,说刀郎“唱的是德国”,他们说,如果说苟苟营是美国,那么马户就太像他们的舒尔茨了,绿党就喜欢两面三刀!

如此等等,如果再以这样的热度传播下去,这个世界不知还有多少对号入座者,可能刀郎还要应对无数是是非非。

假面世界鬼国无异

7月19日刀郎发布的《罗刹海市》,歌词是借鉴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文言短篇小说《罗刹海市》。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中描绘了一个以丑为美的"大罗刹国",那里颠倒美丑、曲意逢迎。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美少年马骥。马骥到海外经商来到大罗刹国,这个国家以丑为美,越是丑的地位越高,越是漂亮的越要当乞丐,所以,马骥来到这里就被看成是怪物,人们看到他都吓跑了。

后来,马骥因为才华被执戟郎赏识,将他引荐给皇帝却未得召见。然而,有一天,马骥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舞剑,执戟郎认为这样很美,就让马骥按这样的扮相去觐见皇帝,马骥果然得到了重用。

这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故事,因为在这个罗刹国好人不得志,坏人飞黄腾达。戴上一个假面具之后,反倒被大家接受了。

之后村民们带着马骥去赶了海市,他被东洋三太子引荐给龙王,一切事情都和罗刹国截然相反,这里环境清明、人物貌美、重用贤才,马骥凭着一篇《海市赋》,获得了极大的尊重,还成为了龙王的女婿"。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究竟想表达什么?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这16个字正是揭示蒲松龄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曲意逢迎之人青云直上,这也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有关。

他学富五车,但最后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因此他写了非常多批判当时科举制度的代表性作品。

现实社会的世相,人人都装出一副假面孔去迎合世界,这世态跟鬼国无异。

颠倒美丑,曲意逢迎,在哪里都如出一辙。如果世界真这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那真正有才华的人很难有出头之日。

蒲松龄用一个虚构的美丑颠倒的国家,来讽刺一些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社会现象。

以罗刹国暗喻社会,庙堂之上各行各业位高权重者,都是一些戴着面具阿谀奉承的丑恶之徒,真正有才华的人无用武之地,沦落到只能从虚幻世界里寻求精神寄托。

含蓄委婉态度鲜明

刀郎的歌只是为了复仇吗?不见得。

有人说这是刀郎对多年前在华语乐圈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无端诋毁的反击,如果这样理解,这的确是致命的一招。

即使刀郎不出声,大众也知道是哪几人,出声吧,又等于直接点了名,借用一首歌报一己私仇。

“含蓄委婉,又辛辣讽刺,看似无怒无骂,实则什么情绪都发泄出来,什么都说了都骂了。”这样想好像有点小瞧了刀郎的格局,丑化了这首歌的立意。

刀郎的改编让整个故事的背景重回了往东二万六千里西的中国,人物特点更加鲜明,更加具有戏剧冲突,而使蝇营狗苟,惺惺作态,颠倒黑白,又当又立的人物本性更加突出。

《罗刹海市》是对社会黑暗的讽刺,更是对世道不公的控诉,是用尖锐之笔暗喻社会丑态,揭露不可明说的潜规则和暗箱操作,其格局和立意远远在所谓的复仇之上。

历史上的中国,也只有《红楼梦》引发过世代热议,刀郎作为一个歌手和音乐人,只用一首歌的吟唱和传播,便搅动了世界,这怎么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奇观。

人们对营营勾勾的种种社会现实早已经不满,社会期待回归理性、回归真诚和善良,正义和公平,地球人更期待和平。

就中国现状而言,也希望回归传统和美好。人人都能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生活。这是全国民众长久以来的期许。对于各行各业,私下权钱交易的肮脏勾当,人们早已深恶痛绝。

沉寂多年的刀郎,是否是“十年磨一剑,剑剑封喉,”也只有刀郎自己知道。过度解读也没有意义。

而最重要的是,是刀郎用一首歌曲,向全社会敲了一次警钟。

刀郎的歌曲和他的传奇经历,恰如其分地触动了草根阶层的情感软肋:

草根群体对爱情的无助渴望,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抗争,时而流露出悲情与疲惫,时而表现出坚强与倔强。在屡遭打击后只能黯然地妥协退让,积累的委屈终于在《罗刹海市》中重新得以宣泄,让人深思自己存在的意义,而不是讽刺他人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作品方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作品,它并不是简单的在于批评讽刺,而是有着真善美和正能量的表达和传递。

歌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切都是为了更为美好的社会,不单单是批判而批判。

警钟敲响文化传承

但是就这样一部被翻新的聊斋故事,本应该为中国人所熟知,却发现没几人读过这本传世之作。

人们为了更深入地解读歌意,纷纷购买《聊斋志异》。刀郎凭一首歌带来聊斋热销,恐怕这也是刀郎没有想到的。

而问题可不仅如此,本来中国一部古典小说,应该为中国人熟知的小说故事,整个社会却没几人读过。现在的我们已很久很久不读书了。

对于文化殖人和资本买办们控制的娱乐圈,《刀郎罗刹海市》的发布像是唤醒现实文艺世相的一把匕首。艺术、文化要回归人民,服务人民,而不应该是权贵们的玩乐和资本割韭菜的工具。

影视圈、音乐圈,小鲜肉和流量小生当道,他们贩卖的都是容貌焦虑、情爱纠缠、权色交易、金钱至上,扰乱我们普通人像吸食鸦片一般的作品,只是在刺激我们的感官,麻醉我们的精神。

我们整天在泡沫花边新闻里打发日子,更不要说读那些传播历史文化的古代经典小说了。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是一记警钟,但愿人们在忙着观看刀郎热点的时候,也能有所醒悟。

从刀郎与那几位大腕们的恩怨中,也突显出中国音乐文化和这次热点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如果说刀郎的创作真相社会解读的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话,或者真的是十年磨刀,志在决斗的话,那么这是一次真的知识学问与庸庸碌碌欺世盗名,蒙蔽社会的行为的斗争的胜利。

刀郎的十年不鸣,志在磨剑,沉于寒窗,修行丰富自己,最终用知识和思想说话,并意于反击,最终现身惊动世界,让世人为之倾倒封神。刀郎深藏的内功深厚,让人惊叹!

相反,那些因自觉对号,闻之则跳的某些人,倒是应该切切实实反思一下自己,多少年来,他们仗着得来的名声,凭着一首歌,摇头晃脑在各种场合指点文艺行业的江山,硬装专家,占着台面撑霸,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是厌烦的。

为什么某些人的社交账号会有那么多恶评,不要以为这些恶评都是对刀郎曾经遭遇的不公的同情,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表达的,是对这些自以为是、见不得光的行业现状和行为下的“艺霸”们的藐视和不满。

刀郎热不是一时的流行音乐热潮,潮水褪去后人们又会去追逐另一波浪潮,而是我们应该通过《罗刹海市》领悟些什么?

我们怎么像刀郎一样十年磨刀十年充电,敬畏思想,传承文化。真刀真枪与时代浪潮,行业动荡交战?否则一朝战来,便会原形毕露,洪流之下没有防洪堤也会被冲刷得片甲不留。

一首歌是否好听,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对歌词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好作品、好内容永远不缺观众,用作品说话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最核心的竞争力。

如果说以前喜欢刀郎的歌,喜欢的是他那豪迈粗狂的曲风、热辣直白的歌词、沧桑浑厚的嗓音,而对刀郎《罗刹海市》的喜欢,就是喜欢他对音乐的追求和创新、真诚与勇敢。

相比一首歌、一张专辑、一段往事,经典文化中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与内涵,等待着更多像刀郎一样的文艺创作者去发掘去传承。

这样的音乐精神,需要被推广。

下篇将为朋友们分享,《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原文及白话文翻译,没有买书又想了解此篇的朋友,请持续关注酱香姐公众号的发布。

0 阅读:31

我是酱香姐

简介:酱酒界最懂酒的女人。 关注我,不被高价酱酒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