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本质就是一场党争,主谋就是恭亲王奕訢。
肃顺这个性格奔放的人,在日常里根本就不把这个恭亲王放眼里。恭亲王又称鬼子六,意思就是擅长和洋鬼子打交道,和洋鬼子谈判他都能搞的定,他又是道光的六子,就的了这么一个名号。
肃顺是对待洋鬼子是强硬派,对恭亲王自然是看不上,见面也不客气,打招呼也是,老六长,老六短。从来不会因为恭亲王是咸丰的弟弟,表现得尊重一点,完全没那个必要,谁让咸丰也提防着这个弟弟呢?肃顺也跟着咸丰,轻视恭亲王。
你看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咸丰带着顾命大臣跑去了热河,恭亲王留下来擦屁股,和洋人谈判。这种关系亲疏,一看便知。
而前面肃顺处理的宝钞案,和戊午科场案,还有得罪的不少朝臣,里面很多都是恭亲王的人,所以恭亲王肃顺恨的也是除之而后快。
咸丰一死,恭亲王被排除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恭亲王这辈子就算和朝堂无缘了。上面有两宫皇太后掌印,中间有小皇帝,下面有顾命八大臣,肃顺还是你的政敌,你说你有什么机会。
有很多人说是两宫皇太后要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不乐意,所以发动了政变。根本经不住推敲,第一清朝从顺治开始就明确规定,禁止女主干政,作为后宫的皇后,不可能不知道。咸丰一死你就要垂帘听政,用脚趾头想想,这些臣子也不会答应。
第二,两宫皇太后没人啊,这两人文化水平现在说也就小学毕业。她们没有军权,有没有帮手,就是有这个政变的心,也没政变的能力。
第三,政变之后谁获利最大,表面看起来是慈禧慈安,实际上恭亲王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慈禧慈安,本来就掌握圣旨生效的盖章权利。肃顺那一伙在,她们是这个权利,恭亲王上台她们权利基本没什么变化。
有人说不对,她们可以垂帘听政了,可以干政。这你就理解错了,朝廷之上都是恭亲王的班底啊,如果一个政策发布了,朝臣都不同意,会起草圣旨么? 两宫皇太后起草一份圣旨盖上章,朝臣都不接受,消极怠工,不配合,她们又能怎么办呢?
而且我们还有新的证据,1日,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相传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奕䜣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
2日,叶赫那拉氏于1861年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醇郡王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肃顺这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似乎也没有做出要反抗的样子。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这个董元醇是山东御史,智能大概是纪委兼监委,就是一个言官,还有人说是朝廷的喷子。有人说是慈禧的人,一个山东的官,不是人运作怎么会在这个时候上这么一份折子呢,董元醇就是周祖培的门生,周祖培和肃顺也不对付。
周祖培后来与大学士贾祯疏议“垂帘听政”,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嘉奖。
如果没人有意为之,怎么会配合得如此巧妙,这边夺兵权,那边就上奏折请太后权理朝政。
当然被排挤权利之外的不止恭亲王一人,还有部侍郎胜保,僧格林沁,文祥等朝廷重臣,恭亲王很快就把这些人联合到自己旗下。
7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他去可以,别的统兵大臣来不行,防止肃顺联合湘军造反。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拟旨驳斥。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
这次就是一个试探,结果就是顾命大臣果然不支持垂帘听政,他们想掌控权利,两宫皇太后,下定决心倒向了恭亲王。
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这时候你在去看肃顺等人,根本不想有谋反的意思。要谋反要兵权在手吧,北京的他们是没有什么兵权的。小皇帝也跟着皇太后走了,连个人质都没有,毫无准备的进了北京。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
30日,发动政变。
6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两个铁帽子王没了,肃顺处斩。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小腿骨)已折矣。遂斩之。”
一代名臣肃顺,就这样被杀了。
后来曾国藩评价肃顺: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迎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大意就是:古时像李斯、曹操、董卓、杨素,他们的智慧力都属超绝当世,但他们的灾祸失败也是超乎寻常。近代像陆建瀛、何桂清、肃顺、陈孚恩这几位,也都自知自己很英雄,结果都不得善终。所以我辈可以强迫自己提升修为,而在胜过别人的地方碾压别人是不可以的。
曾国藩站在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讲自己的感受。
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者,有几个人又能摆脱肃顺的命运呢。吴起变法为了楚国的强大,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无一例外地得罪了贵族,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悲剧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