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魏延逃回汉中后随即身亡,杨仪:杀光他的儿子,夷灭三族

远悦说过去 2023-08-31 17:00:06

公元234年10月,费祎匆匆抵达前锋大营,面见魏延。在说到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时,魏延却表现得非常不屑,他极为不满的吼叫道:

“丞相虽然离世了,可我魏延还在,岂可因一人而废弃国家大事?况且杨仪是什么官职,怎能号令我为他断后。”

费祎走后,魏延追悔莫及,着即下令全军南下。自诸葛亮北伐以来,朝中重臣与魏延心生芥蒂者比比皆是。杨仪藏怒宿怨,刘琰怀恨在心,就连身在成都的刘禅、蒋琬也对魏延多有不满。

然而,魏延抵达南谷口不久,却死在了马岱的刀下。当魏延的人头送至蜀汉中军时,杨仪竟不顾长史形象,起身踏之,嘴里骂骂咧咧道:“你这庸奴,还敢犯上作乱吗?”更有甚者,在魏延被杀后,杨仪还下令杀光了魏延的儿子,夷灭了他的三族。

那么魏延是不是如杨仪所说的那样“犯上作乱”呢?作为蜀汉一流大将,他为何会死在名不见经传的马岱手中,而他又为何不遵从诸葛亮的命令,反而率军南下呢?

“反骨”魏延

魏延出身寒门,以流民身份编入地方豪强的护卫队,是汉末时期最底层的壮丁。与脸谱化的“反骨”形象不同,魏延自出道后,就跟随刘备四处征战,从未改换门庭。

211年,刘备入川抵抗张鲁。为防备曹操、孙权的偷袭,刘备特将关羽、张飞留在荆州,反而携带新加入的魏延、黄忠大举西进。从葭萌关到广汉郡,再到雒城,魏延每战必克,屡建奇功,赢得了刘备的信赖。

刘备晋位汉中王后,魏延凭借多年功勋,登上了汉中太守的官位。当时,刘备势力下辖荆州、益州和汉中三处。益州是刘备争雄天下的根基,由他亲自坐守。荆州北邻曹操、东接孙权,地处三国交界,蜀汉第一大将关羽已在此多年。而汉中是益州的北境咽喉,又是出兵北伐的最前沿阵地,极善识人之明的刘备选择魏延镇守此处,足见魏延在蜀汉军中的重要性。

不幸的是,魏延在汉中多年,却无寸功可立。自曹操兵败汉中后,就专心屯田。关羽北伐襄樊,名震华夏时,魏延枯守汉中,无一敌可破。刘备东征孙权,损兵夷陵之际,魏延仍在汉中,遥望东方。而在诸葛亮多次南下征讨蛮人时,魏延依旧没有获得任何出入战场的机会。因此,魏延虽是蜀汉的镇边大将,却渐渐远离了成都的核心圈子。

魏延的前景虽然一片黯淡,可他心态非常好,不仅没有自暴自弃,还苦心研究防守策略,利用工作之余,勘察汉中地形,制定堡垒战术。多年后,曹爽举兵10万进犯汉中时,王平就是依赖魏延的堡垒战法,方才击败曹爽,避免了蜀汉灭亡危机的提前到来。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代,孙权偏安一隅,曹丕称霸北方,而刘禅执掌的蜀汉,可以称得上是“偏霸”西南。蜀汉君臣穷尽半生,都在贯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他们以进攻代替防守,频频发动北伐战争。而魏延的人生,也随着诸葛亮北伐的开启出现巨大转折,从汉中太守到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都督前部军马的魏延,已然成为诸葛亮、刘琰之后的军界三把手。

然而,魏延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诸葛亮不过是一介书生,对于战场谋略知之又少,很难撼动曹魏的根基。因此,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魏延总会叫嚷着分兵突进,沿子午谷道袭击长安。

魏延的傲慢

在蜀汉,地广人稀,兵困军乏,远远比不上兵精粮足的曹魏、孙吴。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奇袭子午谷”的战术,正是出于对蜀汉综合实力的考量。然而,对于魏延来说,诸葛亮的谨慎,却成了压制他建功立业的障碍。私下里,魏延常常非议诸葛亮,怨声载道,惹恼了不少来自荆州集团的文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两年后,曹魏大将张郃也沿着子午道偷袭汉中。只是,魏军受困于连日大雨,竟在斜道中整整行军月余,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回长安,整修备战。

曹真伐蜀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坐镇汉中,将军中指挥权交由魏延。当时,魏延虽屈尊于诸葛亮之下,却凭借他的战场骁勇,多次击退魏军,扼杀了曹魏的反扑之势。阳谿一战,魏延深入羌地,以少胜多,全取郭淮,打出了诸葛亮北伐以来最耀眼的战绩。南围决战时,魏延又奋勇向前,斩首三千,逼得司马懿退军还营。

然而,与蜀汉大多数将领不同的是,魏延是一个极为骄傲、自负的将军。在蜀汉军中,刘琰官至车骑将军,地位远在魏延之上。可魏延不仅慢待刘琰,甚至时时欺侮。

诸葛亮爱惜人才,不惜借故打压刘琰,将他遣送成都,以此保全魏延的忠心。而在魏延拔刀威胁杨仪时,诸葛亮又主动站出来调解,宽慰魏延。可见,诸葛亮的纵容,助长了魏延的骄矜傲慢。

234年10月,诸葛亮壮志未酬,病死于北伐途中。继任者杨仪并不像诸葛亮那般英明睿智,相反的是,他猜忌好妒,性狷狭,又喜好权力,极为厌恶武将。在蜀汉军中掌握实际权力的魏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

当时,魏延坐镇前部先锋,兵精粮足。杨仪有意试探魏延,故派遣费祎前往魏延军中,将诸葛亮临终遗命,娓娓道来。不出所料,狂傲自大的魏延对诸葛亮的命令不屑一顾。他当着费祎的面,直言道:

“丞相虽亡,魏延还在,岂能因为一个人的病故,就放弃北伐大业。”

很显然,魏延对于诸葛亮多年以来的北伐策略并不认可。他妄想亲率蜀汉主力,直插子午谷,先取关中,再定陇西,成霸王之业。然而,魏延毕竟是一介武夫,他在战场上的骁勇无人能敌,可对于国家内政,却知之又少。

身死族灭

自刘备兵败夷陵后,蜀汉的实力就急剧衰落。诸葛亮五次北伐,无非是调动曹魏东西屯田之兵,减缓曹魏的实力恢复。即便如此,在诸葛亮生前,也遭到了益州文臣的疯狂抵制。因此,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坚持北伐的信念,几乎遭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

更为重要的是,魏延竟放走了“怀有二心”的费祎。在费祎抵达中军不久,杨仪就撇下魏延,悄悄的带着蜀汉主力撤往成都了。当魏延发觉杨仪异动,率军直插南谷口,焚烧栈道,阻断蜀军的归路时,一条“谋反作乱”的罪名,就扣在了魏延的头上。

事实上,魏延在“谋反”的道路上有更好的选择。他可以依附司马懿,成为曹魏中军大将。也可以割据汉中,自立称王。又或者南下成都,吞并蜀汉。尽管他并未投敌、篡位,可带兵横置在刘禅、诸葛亮认定的“接班人”杨仪身前,引发蜀汉军事冲突,又与谋反何异。

因此,杨仪、费祎怨恨他骄傲自满,刘禅、蒋琬排斥他穷兵黩武,在蜀汉朝廷,魏延成了国家走向太平的绊脚石。就连魏延的副手吴懿也对他非常不满。作为当朝国舅,吴懿在军中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魏延。在王平大声怒喝魏延谋反之际,吴懿振臂一呼,原本跟随魏延南下的将士立刻就作鸟兽散了。

不久后,54岁的魏延在逃亡途中,遇到了蜀汉将领马岱。已然沦为孤家寡人的他,以手指天,大叫数声后冲入敌阵。然而,纵使魏延武力超群,也难敌四手,不幸惨死于屠刀之下。魏延死后,杨仪极为兴奋,他肆意踩踏着魏延的头颅,当众叫骂。而在返回成都时,他又以“谋反”的罪名,杀光了魏延所有的儿子,夷灭他的三族。

有趣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杨仪扳倒魏延不足一年的时间,蒋琬、费祎就将他彻底架空了。一向口无遮拦的他,四处发泄着满腹牢骚,最终倒在了刘禅的屠刀之下。

0 阅读:2

远悦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