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谁都不说话,这谈判可怎么办?”
在朝鲜战争谈判期间的一天,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柴成文将军,正有些焦急地对着会议帐篷的一个小缝隙,轻声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谈判陷入僵局已经多日,双方代表陷入了零交流,这样的谈判还怎么持续?他的心里是真的有些着急。
片刻之后,一张小小的纸条,从缝隙里塞了出来。柴成文打开看了一下,上面只有三个字:坐下去。而就是这三个字,给了他和谈判代表们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中美朝韩四方,在帐篷里比拼“坐功”,就看是谁先沉不住气。
传出小纸条的人非同小可,他就是我国情报战线上最著名的英雄李克农。他在朝鲜战争的谈判期间没有露过一次面,却全程掌控全局,起到了美国一个顾问团的作用。但是,他也碰到过一些小小的苦恼,那就是自己的副手乔冠华。到底两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李克农将军,想必熟悉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那句“把情报交给克工”,既是艺术的加工,也反映出了李克农的重要性。正是他在情报工作、保卫工作和统战工作中的卓越贡献,让人民军队始终在战场上掌握先机,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数次死里逃生。毛主席曾经说道:“要是没有李克农,我和恩来,可能都不存在了。”
李克农的过人之处,在于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其真实想法的蛛丝马迹。而且,他过人的大局观,出色的情报嗅觉,非凡的应对能力,也是他人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往往在战争之外,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1951年7月,朝鲜战场已经逐渐进入均势。美国军队严防死守,志愿军的大范围穿插已经不好施展;而志愿军也构筑了坚固的防线,让美军的进攻难于登天。战争进入了消耗阶段,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一方能够以消灭对方的方式,达成战争的胜利。坐下来谈判,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一年的6月30日,美军司令官李奇微宣布,准备开始谈判工作。
对于谈判,美国人可谓轻车熟路。美国人建国二百多年,很少有和平的时候,大仗大谈,小仗小谈,对于他们来讲,谈判是家常便饭。他们已经将谈判的技巧和参谋工作“工业化”,变成了一种技术工作。通常一个美国的谈判代表后面,就有二十多个专业的参谋在支持。而相比起来,中国从近代史开始,在谈判桌上屡屡吃亏,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知如何谈判。就算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日两国之间也没有经历过正式的谈判。双方的经验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所以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凭借谈判,拿到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
对于己方这方面的不足,毛主席是很清楚的。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谈判经验最丰富的,就是周总理。但是总理日理万机,一天也离不开,不能在没有方向的时候就让他去。思来想去,毛主席最终将率领谈判团的重任,交给了李克农。李克农以前没有怎么参加过国际间的谈判,但是毛主席相信,以其掌控大局的能力,和超凡的应对能力,他绝对可以完成任务。
其实,当时的李克农情况很不好。建国之后不久,他就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心脏也有问题。他的眼睛,已经高度近视,平时没有放大镜连字都看不清。而且,李克农的老父亲,此刻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这个时候,让李克农这个孝子出这趟差,有些不太合适。但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最终李克农还是同意带队出征。
但是,李克农心里有自己的隐忧。他的身体百病缠身,真要去到冰天雪地的朝鲜,他也害怕会出意外。于是他和中央建议做好预案,以备出现万一之事。中央慎重考虑之后,决定让乔冠华同去。
乔冠华是当时最著名的笔杆子,所谓“天下文章李杜乔”,才华当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新中国建立后,乔冠华以其卓越的才华,成了周总理最着重培养的外交人才。这次去朝鲜,既是让他协助李克农工作,也是对他的一种锻炼。
乔冠华也有自己的问题。他的性格有些高傲,不是很瞧得起别人。而且,他很爱喝酒,不管什么时候,身边都要装着一瓶茅台。虽然他有酒量,但是谁也难说,一个人会在酒后保持绝对冷静。
不过,乔冠华虽然高傲,但是对于李克农这样的传奇人物,却还是十分敬重的。李克农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爱护。两人在朝鲜期间,合作愉快,配合无间,为那段特殊的日子添上了一抹亮色。
对于中朝方面的谈判团来讲,李克农和乔冠华,就是两根定海神针。为了保密,谈判团成员只称呼他们为“李队长”和“乔指导员”,从不直呼其名和职务。但是,二人一个把控谈判节奏和进程,一个把控谈判的措辞细节和技巧,将有庞大后援团队支持的美国谈判团控制得死死的,不让他们的一些非分之想有机会得逞。
当然,二人的合作再愉快,也会有出现分歧的时候。战争后期,输急眼的美国人,不顾世界公约,悍然对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使用了生物武器。一时间,鼠疫、霍乱等流行病肆虐,党和国家不得不调集了大批疫苗,才暂时缓解了这次危机。
对于这种情况,谈判团成员们义愤填膺,他们提议,在谈判桌上质问美国人,为何要干这种事。而乔冠华,也是支持这种做法的人之一。
但是,李克农却并不同意。他对美国人知之甚深,知道他们向来都是敢干不敢认。像使用生物武器这种事,纵然我方证据确凿,但美国人只要抵赖,也没有人能将他们怎么样。毕竟,连联合国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中国人既是吃了亏,也没有地方说理。而且,美国人一向心黑而面善,即使背地里的手段如何下作,也要在世界上维护一个好的形象。如果我方谈判人员,将细菌弹的事在谈判桌上挑明,很可能造成美国恼羞成怒,让谈判横生枝节。既然如此,不如不说,一切照旧。至于美国的恶行,外交部门自然会在国际上进行揭露。而谈判桌,不是解决这件事的地方。
最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听说了此事,都表示支持李克农。这位情报英雄的远见卓识,再次得到了印证。
除此之外,李克农对于乔冠华喝酒,也是颇有微词。乔冠华的酒喝得有些太多、太勤了,有的时候甚至是开会,他都要找机会喝上两口。李克农一直怕他喝酒误事,所以提出过委婉地批评。乔冠华也听取了意见,尽量少喝。但是多年来的习惯,确实有些难以改正。乔冠华只能尽量做到,在李克农面前不喝酒。
1953年7月27日,随着中美朝韩各方在板门店签字,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这之中,除了上百万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之外,李克农、乔冠华率领的谈判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经过在开城、板门店两次主会场进行的共733次谈判会议、58次大型会议,终于以一个比较公平的条件,结束了这场战争。
回国之后,乔冠华难掩兴奋之情,拿上酒就去找了周总理和陈毅陈老总。三人同样是在外交战线上工作的,又同样能喝些酒,凑在一起,自然是一场比较热烈的聚会。
此时的乔冠华,已经彻底放松,喝着喝着,就又开始书生意气了起来。在谈到朝鲜谈判时的决策时,他突然脱口说了一句:“字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的。”然而话已出口,他却突然看到对面的周总理脸色一沉。
这里说的,就是朝鲜谈判时候的一个细节。在那段日子里,李克农和乔冠华,除了要指导谈判工作之外,还有十几封往来的电文要处理。这些电文全部是发给党中央的,内容就是谈判当天的情况,以及各种细节和给出的建议。李克农和乔冠华的分工,仍然是李克农理出脉络,乔冠华补充细节。通常这个工作要在夜里进行,两个人忙完了,往往就要到凌晨三四点钟。而最后,都是李克农进行签收和下发的。虽然忙碌,但是由于两人合作比较流畅,所以仍然是一段比较愉快的记忆。
如今,乔冠华回忆起那段岁月,也有一番感慨。所以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忘了自己和李克农在资历和年龄上的差距,开口就是一句“老头子”。那么自然,当初被李克农救过命的周总理,自然会不高兴。更何况,李克农在朝鲜,数次因为心脏病发作而险些出危险,甚至连老父亲去世,他都没能回去看一眼。这样的功臣,应该得到额外的尊重!所以周总理严厉地批评了乔冠华,并让他写一份检查,然后去给李克农赔礼道歉。
几天之后,乔冠华找到了李克农,向他正式赔礼道歉。说着说着,这位才华出众的才子,竟然流下了眼泪。
其实,李克农早就听说了此事。事情很小,所以他也并未在意。而且,两人在朝鲜通力合作,李克农也十分欣赏乔冠华的才情,也理解他的傲气。于是,他赶紧安慰乔冠华,说自己并不在意,并且接受他的道歉。这件事情的影响,算是烟消云散了。
然而,正当乔冠华要离开时,李克农却叫住了他,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的眼里没有几个人,总是这样,以后很可能是要吃亏的。”
乔冠华闻言,默默地点了点头,谢过了李克农。从此之后,他身上的傲气慢慢收敛了起来,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之上,也因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71年11月,他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的会议大厅中,拿回了属于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外交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