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对比一下薛宝钗在书中和林黛玉、邢岫烟的两场对手戏,看看她对林黛玉和邢岫烟是如何的双标?以及她绿茶味浓厚,虚掩世故的那些人情套路。
一、薛宝钗劝慰林黛玉:先挑拨,再诛心,最后送燕窝众所周知,薛宝钗最喜欢人人面前承色应酬了,但是她正儿八经的应酬《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却是到了第四十五回里。
这一年秋天,林黛玉又犯了咳嗽。
按照书中介绍是: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算起来,林黛玉这一年已经十五岁了,进贾府生活已经七八年了,薛宝钗也已经来了四五年了。也就是说林黛玉这个咳嗽的病,已经至少在贾府犯了十几次了,薛宝钗见过也最少七八次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薛宝钗早干啥去了呢?她怎么以前都不知道来关心关心林黛玉,偏偏这回来了呢?当然是因为之前宝黛还没定情,俩人经常因为金玉的传言闹别扭,林黛玉看见薛宝钗就来气,整天尖刺她,薛宝钗根本就和林黛玉搭不上话。
如今人家宝黛定情了,宝玉对黛玉和跟众姊妹丫鬟是明显不同的,而且贾宝玉尤其是总不给假正经劝学的薛宝钗面子,林黛玉也就很少讽刺薛宝钗了,薛宝钗抓住了林黛玉引用西厢记、牡丹亭词句说酒令的小辫子,来了一招兰言解疑癖,好一顿的套近乎,这次来探病属于趁热打铁,让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我们之前分析过,薛宝钗搞社交就是喜欢请客送礼的,这次给林黛玉送礼更是用了心查药方,还下了血本,拿了家里珍藏的燕窝来送。
但是薛宝钗这个人,一说话就容易带着一股子浓郁的绿茶味,想和林黛玉拉近关系,却免不了一副挑拨的意味。我们来看薛宝钗对林黛玉是这么说的。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这话是几个意思?“成什么?”三个字最妙了是责怪林黛玉不该总是在贾府生病,吃药花钱费事不是做客之道?
“总不见效”一句难道是责怪贾母对林黛玉这个亲亲外孙女照顾不周,只知道找几个太医糊弄,不知道找个高明人给她彻底治好?
林黛玉在贾府里这样都快十年了,贾府里上至贾母,下至小厮丫鬟,谁有半句二话吗?作者开篇就说了林黛玉是先天不足,“先天生的弱”,清虚观中暑那一回也明写了“本无甚大病”。
怎么到了薛宝钗嘴里就“不是个常法”了,就非得让林黛玉去找贾母,给她找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完全治好了,才算不给人贾府添麻烦吗?
那要是贾母找不到高明的人来瞧怎么办?要是瞧完了,林黛玉的病还不能彻底好起来怎么办呢?
是要让林黛玉去自挂东南枝,让大家都得了清静才好吗?是个意思吗?如果是的话,这说的是人话吗?
还好林黛玉这时候长大了,很多事情都看得开多了,她说:“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
可薛宝钗又说:“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
“食谷者生”,字面意思是食用五谷可以添养精神气血,但背后有个典故叫做“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脏实;中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真是好一个“食谷者生”呀!和那个“物离乡贵”差不多的诛心效果,薛宝钗没说下一句,不代表下一句不存在,我们读者都能想到的,心思最为敏感细腻的林黛玉能想不到吗?
所以请不要再来跟我大夸什么薛宝钗送燕窝关怀林黛玉的金兰姐妹情了好吗?听不出好赖话吗?谁家金兰姐妹当着病人的面暗示病人是会早死的呀?这种姐妹是有毒吧!
林黛玉自幼体弱,几次经历离丧,又喜欢禅理和庄子,早就对生死的事情看淡了,她自己也经常死呀活呀的挂在嘴上,这时候她并不会因为薛宝钗的话就觉得扎心难过,反而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真是太令人心疼了,这里明显就可以看出林黛玉一下子就联想到那方面去了。
薛宝钗一看她都这么说了,林黛玉都愿意接话,就知道送燕窝大有指望了,就立刻引出她对药方的研究和燕窝的食疗话题来。
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diào)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这话说的有意思,林黛玉每年春秋咳嗽犯病吃药不是常法,再找一个高明的人来给她瞧一瞧彻底治好不说,还要再让贾府给她每天供应一两燕窝,还要熬好了送来给她吃,就不嫌麻烦多事了是吧?
林黛玉冰雪聪明,一听就知道薛宝钗几个意思。
接下来,林黛玉说的一篇话看上去是对薛宝钗掏心掏肺的剖白心事,其实她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因为她非常明白薛宝钗为什么前面点她不老又不小,春秋两次犯病,她才说:“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薛宝钗没说出来的,没说清楚的话,林黛玉全都自己说了,这就是跟绝顶聪明的人说话的好处,也能看出薛宝钗的虚伪和林黛玉的真诚。
因为林黛玉其实也可以应酬,她完全不用说的这么直白的。
又因为她十分清楚薛宝钗想要和她缓和关系的想法是真切的,否则也不会劝她别看禁书,又来探病,这份心情真切的以至于薛宝钗在她面前说话都不防头了,也不忌讳了,才会跟她交换自己童年的隐私,家中的丑事,又说什么“食谷者生”了。
所以黛玉才顺势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这就是林黛玉这个人最可贵之处,和她交往,说话太直,犯忌讳难听都没什么关系,只要有那么三分真切的意思是为了她好,她就能领这个情,不为别的,只为那份真实。
林黛玉甚至能猜出来薛宝钗下面要送燕窝,所以她提前说出来,她并不愿意去找贾母要燕窝吃,因为她宁愿不吃,也不想多事:“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薛宝钗果然就顺着黛玉的话说:“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林黛玉听了这话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人家对她三分人情里还带着两分世故,可林黛玉却依旧愿意领那一份情意,并且愿意十倍百倍回报,这就是“情情”了。
只可惜薛宝钗太虚伪了,她不仅冰糖没了拿洋糖糊弄,当天晚上答应了来说话也因为下雨没来,半句话也没有,她配不上林黛玉回报的真情。
二、薛宝钗劝慰邢岫烟:打压,诛心,帮着赎棉袄说完了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的事儿,再来看薛宝钗给邢岫烟赎棉袄的事儿。
第五十七回里写薛宝钗去潇湘馆的路上遇见了邢岫烟,这个安排也是巧妙,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提醒读者要对比宝钗给黛玉送人情来看。
邢岫烟当时已经是薛蝌的未婚妻了,也就是薛宝钗的准堂弟媳。古人对订婚看得很重,到了订婚之后基本上就差迎亲拜堂了,一方悔婚退婚是要触犯律法受惩罚的。
所以邢岫烟此时和薛家的关系已经很紧密了,那薛宝钗这个准大姑姐是怎么对待她的呢?
见邢岫烟天气还冷的时候就不穿棉袄了,薛宝钗多精呀,当时一看就觉得不对劲,把她叫到大石头后面悄悄问原因。
邢岫烟本来是不想说的,因为她和林黛玉一样,是很聪明的姑娘,寄人篱下,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所以邢岫烟“低头不答”。
如果薛宝钗这时候不再往下追问,只等回去后悄悄让小丫鬟避开人给邢岫烟送一件棉服或者送二两银子去,其实是没有人会说闲话的。虽然要顾虑到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王熙凤的面子,但她这样做是代表了薛姨妈这边,也无可厚非。
再说了,邢岫烟是个外来的姑娘,自己带着丫鬟,她的衣服钱包都不经过贾府婆子丫鬟之手的,棉衣也好,银子也罢,只要不明说出来,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说起来,拿了当票子送来送去,赎回棉袄送来送去,不是更点眼么?
但是薛宝钗明显是不准备悄么声做好事儿的,她绿茶的属性又开始挥发了,见邢岫烟不说话,立刻就把黑锅甩王熙凤头上,说她不按时发月钱。
邢岫烟一听这话了不得,就算王熙凤当时没按时发月钱,她也是不能承认的,否则一下子要得罪王熙凤、邢夫人,她可怎么做人呢?于是她只好先给王熙凤洗脱嫌疑,再说明缘故。
她是把棉袄拿出去当了,为什么呢?因为邢夫人要她拿一两银子出去养活爹妈,剩下一两她在贾府生活不够啊,自己虽然吃住不用花钱,但只打点丫鬟婆子也不够啊。
所以她当了棉袄给丫鬟婆子们买酒、买点心,只为了堵住她们的嘴,让她们少说邢家的一句闲话,免得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毕竟邢夫人是要接她出去的,是贾母非要留她住在大观园里的。
然后薛宝钗劝慰她的话就有意思了。
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她尖刺让她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
这意思里里外外就是让邢岫烟自己煎熬呗!能熬到结婚那天是她造化,要是煎熬的生病,等不到那天就领盒饭了也没办法!那是邢岫烟自己脸皮太薄,熬煎出病来,是她命该如此!就算被贾府的丫鬟婆子整天嘲笑,丢的也不是薛宝钗家的脸,人家也只会说悄悄大太太的娘家真是穷酸的要命,才会把侄女嫁到富商家换钱花呢。
至于如此难过的邢岫烟想和薛蝌尽快完婚,逃离这个地方那是不可能,毕竟“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嘛。
薛宝钗这里劝邢岫烟的话就和她前面劝林黛玉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她怎么就不觉得邢岫烟挨贾府奴才欺辱,在迎春屋里煎熬就“不是个常法”了呢?她怎么就不说“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了呢?她也不说:“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了呢?她是一点儿也不想共情邢岫烟,也不管邢岫烟在迎春屋里艰难煎熬的时间越长,会多生出很多事来了。
更离谱的是她还让邢岫烟把二两银子的月钱拿出去都给父母花销,那样的话她的父母可能就不会来催着薛家尽快娶邢岫烟了吧。
那邢岫烟在大观园里怎么办呢?别的不说,就是洗头用的花露油、鸡卵、香皂都没有的用,是整天蹭迎春的挨讥讽呢,还是干脆十天半个月不洗头不洗澡,惹人笑话呢?
迎春奶妈的儿媳妇是这样说的:“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哪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不过大家将就些罢了。”
她这话为什么说的这么顺口?又这么大声?可见是常说的,虽然不至于常在迎春面前说,毕竟有大丫鬟司棋嘴巴厉害,但邢岫烟耳朵里应该是快要听出茧子来了,薛宝钗根本不在乎这些。
她说和母亲商量什么的纯属胡扯,明明是薛蝌娶亲,薛蝌的人现在京城,既然邢岫烟过得这么难,娶了就得了,轮到的薛宝钗和薛姨妈商量什么?她们甚至商量都不带薛蝌一个的!还能指望她们真心顾虑邢岫烟的处境和感受吗?
她们故意拖着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就是要和贾府拉扯,想让贾府催着梅翰林家赶紧娶了薛宝琴,薛姨妈才愿意一换一娶邢岫烟过门,毕竟娶了邢岫烟等于以后要养活她那一对酒糟透的父母,少一养活一天是一天,商人么,在利益面前永远是理性的。
至于薛宝钗又跟邢岫烟说:“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说是了。”
薛宝钗这话,咱们也可以理解成前面说的要顾虑到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凤姐的面子吧,可她给林黛玉送燕窝的时候咋不顾虑呢?就不怕人家误会她嘲笑贾府对黛玉照顾不周,贾母连燕窝也不给吃吗?所以说薛宝钗这个人做事情,双标的不要太离谱,她只是看人下菜碟罢了。
她后面又让邢岫烟送了当票子来,又去当铺里取回了棉袄,不是一样可能被人发现么。作者还专门写了湘云拿了当票子来到黛玉屋里,说破了这件事,闹得黛玉屋里丫鬟婆子哪个不知道?
也就是黛玉这边管理严格,丫鬟婆子们嘴巴严,不会去传播和嘲笑邢岫烟罢了,那薛家当铺里的伙计呢?那负责出门赎棉袄的小厮,送棉袄的丫鬟婆子呢?
既然棉袄都赎回来了,就顺便打点一些女孩儿家常用的东西,一起塞进包袱里给邢岫烟送去呗。什么针头线脑、胭脂水粉、头油香露、纱布棉花之类的。但薛宝钗就不得,还要让邢岫烟自己派丫鬟去找她要呢。不想给可以直说,假大方最讨厌了。
邢岫烟那么聪明省事的人,她也明白了薛宝钗到底啥意思。何况后面薛宝钗借着玉佩又规训她一顿,让她“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她戴着又不让戴,摘了又不让摘,敲打谁呢?找你要东西会被嫌不省俭,不找你就是小家儿女气是吧?薛宝钗咋就这么伶俐?
什么话都让她一个人说尽了,什么好事都让她一个人做全了,她自己的逻辑总是能闭环的,而且还是把自己抬到高处,把别人踩到脚底下的,怪不得总有人被她迷惑呢。
有个这么厉害的堂大姑姐,处境已经如此艰难卑微的邢岫烟哪里敢得罪?她是肯定不会去找薛宝钗要东西的?免得又要被薛宝钗嫌弃用度上攀比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鼓捣一些没有用的富丽闲妆,擦胭脂、抹头油的也是不够安守本分了呢。
[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