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要过于迷恋地下

围一圈大南京 2024-02-22 08:46:10

南京市区过去是有不少过街天桥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天桥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地下过街通道。而越是重要的路口,地面行人直接过街的斑马线也越少,如何直观快速过街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01 过街方式

过街方式主要有三种,无非是地下、地面和天桥,当然还有一种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商业与商业楼之间的连廊,算起来就是4种。但在南京广泛运用的主要还是两种,即地下过街通道和地面直接过街两种。

而一般来说越是重要的路口,越是很大概率采用地下通道的方式,而天桥这些年几乎绝迹。楼与楼之间架设连廊并横跨主干路的实际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实践者可能也就城北万象汇以及新街口德基了。

地下过街通道,固然有不少优点,比如遮风挡雨、比如安全、比如对城市界面没有有丝毫影响,但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直观性。很容易走错,费劲巴拉的走一圈,发现走错了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浪费的是时间和体力。而且因为缺乏直观性,脚程也许和天桥一样,但走地下体感上就是会觉得要更远一些。再加上有些地下过街通道不单单是一个功能,很多还是连着地铁或者商业街什么的,这就很容易分散过街的目的性和焦点性。本来2分钟过个街,通过地下通道这么一耽搁,很可能半个小时才过去,甚至最终放弃过街,这是很现实的无奈。

另外从地上视角转入地下视角的过程,也会不自然的让人强化道路两边的割裂感,这对于商业中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典型的新街口,汉中路和中山路就把整个新街口切分成了东西南北四个象限。导致步行空间并不连贯。别看新街口顶着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但实际上内部分化非常明显。

虽然四个象限通过地铁空间相互连通,但缺乏直观性,增加了过街难度和体力上的过度消耗。个人觉得即使新街口拥有丰富的地下通道系统,地面之上依然有适当补充过街途径的需求,增加多元化选择。

再比如河西元通,超宽的江东路与河西大街,更是让整个元通都无法汇聚出喧闹的商业中心感,即使其瞄准的是奢侈品高端定位。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南京这些年更多还是站在汽车的视角上来设计城市,优先保证汽车通行的便利性,而非行人,为什么为了保证车辆的快速通行,而增加行人过街的难度?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商业中心的本质是人的聚集,应该更多考虑人尺度下的活动便利性。

另外如果车行交通和行人之间的路权利益真的无法兼顾,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把两者错开?有时候贪多求全,又要做交通枢纽,又要做商业中心,两个功能反而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在我看来地面直接过街依然是目前对行人最友好的方式,也是保护商业氛围的必要手段。

02 值得优化

新街口发展过于充分,很多尝试已经不可能运用,目前也只有楼与楼之间的连廊还可以尝试,打通各大商业体之间的壁垒其实整体来说对新街口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问题,其实技术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街口各大商业体之间愿不愿意流量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抱团发展的境界,当然安全性以及责任划分也是一大障碍。如果新街口各大商业能够通过空中连廊互通起来,大家逛街的体感舒适度将大大提高,同时光顾所有商业体的意愿也将大大增强。这有助于增加新街口的整体活跃度,减弱各大商业体之间的资源壁垒。

而河西元通更多需要考虑环形天桥的可能性,现有的过街通道过于折腾,效率相对偏低,显然不符合元通商业中心尤其是重奢定位的长远利益考虑,值得优化。

而对于未来的江北以及南部新城来说,过街问题都在规划层面基本得到解决,江北中心区通过地下交通环线和地面小地块密路网的方式,在保证交通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地面之上的业态符合人的尺度。

而南部新城通过打造超长步行街意欲打造南京版的王府井大街,也充分考虑了人的步行尺度空间需求,同时小地块也在这里得到了较多运用,可见后发新城在规划层面的先进性。不过仍有优化空间,现实层面分区规划容易造成严重的潮汐现象,增加城市不必要的交通消耗,个人觉得,老城区常常运用的垂直业态系统很值得在新城区得到适当的运用,适当增加一些混合功能街区,有助于提高街区的活力感和便民性。

0 阅读:113

围一圈大南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