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回倒两年以上,老城淘汰论、老城空心化这类的观点可谓是大家心目中相对主流的认知,看规划、看未来可谓是那个时期几乎所有买房者的必修课。但这一切在今天这个时期开始有些动摇,大家似乎对于宏大的规划越来越不抱有特别大的期待,新城区也似乎不再那么受欢迎,不那么香了,这是怎么回事?
01 资源兑现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源兑现的速度比期望值要低不少,很多板块当初的规划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规划的医院、规划的学校、规划的地铁、规划的商业或商务功能没有兑现或兑现周期过长等等。
一般来说核心板块基本上还好,即使兑现的速度稍慢,但主体功能基本还是可以落实的,比如除了新街口之外的三大市级中心,慢归慢,但该有的基本没怎么落下,大家基本上还比较有信心,南京一定要一鼓作气完成这些主中心的塑造,奠定南京未来发展的基础。
但各大远郊板块,问题就比较突出了。那么经历了此前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很多人也确实认识到了规划与真正落实之间的差距,从盲目相信规划到理性看待规划,是很多朋友正在经历或已经完成重新认知的一个心理过程。当然早期南京相对粗放式的发展,尤其是近郊远郊遍地CBD的做法确实有些好高骛远,有一些脱离了实际需要。
02 人性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新城区在规划层面缺乏更加人性化的考虑,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在很多城建的细节方面。比如新城区明明是一个非常宽松的生活环境,但我们的道路设计却非常死板,车道分割的想法确实不错,但道路的过分绿化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必要。
道路需要确保的首要功能应该是通行与停车,但很显然我们很多新城区的道路漂亮是真的漂亮,但是停车功能较为缺失,这给本就没什么人气,商业相对发展较慢的新城区带来了更加不利的因素,很多新城区的实际居住生活体验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便利,甚至很多时候在这方面还不如老城区。
另外南京是首个完成了区区通地铁目标的城市,但远郊往往只有一条线路,显然地铁站点的覆盖不可能那么全面。因此解决最后5-10公里与地铁站点的接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我们常常说南京远郊地铁线路的客流比较糟糕,一方面可能确实有些线路布置在了远郊的田野之上,但更多时候其实是没有做好换乘转换点的设计。
家距离地铁站10公里,不想风吹日晒,也不想人挤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开车先到地铁站停车场,或换乘中心之类的停车点,然后改乘地铁前往市区。但有多少地铁站点的周边提供了相对较大的停车场?一些有停车场的还是内部专用。所以我们在抱怨远郊线路客流量低的同时,有没有想到,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换乘点。如果地铁站旁有大型的停车场或停车楼等便民设施,谁愿意直接开车进城?不仅堵车,还费油,到了地方还得给停车费。
当然南京很早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前几年也陆续建设了几个大型的换乘中心,但个人觉得一个是数量不够,另一个是建设周期往往过长。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换乘中心最简单的体现方式就是地铁站点周边的停车场,其实落实起来并不复杂,而我们非要搞一个大型的TOD项目,虽然初衷是好的,而且堪称一步到位,但是这注定项目的落成需要很多时间,且数量不可能太多,等建好并投入使用,可能一晃就是5-6年过去了。
03 新老交界根据我的观察,其实这些年发展比较好的区域,往往不是规划特别高大上的全新板块,很多反而是新旧交界的半新板块。比如说江北虹悦城附近,百家湖周边、城北万象汇周边、六合欢乐港附近等等、这些区域要么属于老城,与新城一街之隔,要么属于新城与老城遥相呼应。
因此既能享受到新城区发展的红利,又能借力老城区既有的人口、商业、交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设施。即使房价并不突出,但生活质量或便利程度往往还都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