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义:有这样一位武装部长

拂晓哨位 2023-04-15 16:07:10

有这样一位武装部长

作者:王皇义

他,青海省海晏县人武部原部长玛久(藏族),1996年转业,现任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对于这个归宿,人们似乎都感到慰藉;而对于他脱下军装,人们却感到惋惜。

玛久,藏族,祁连县人,1969年入伍。1990年10月,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他奉命调任海晏县人武部部长。自他到职以后,这个人武部连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委,民兵工作突出,正规化建设成效显著。他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受到兰州军区表彰,多次介绍经验,新闻媒体作过宣传。

玛久的政绩突出,军分区曾为他报请二等功,多次向上级推荐提升。他从未去过北京,军分区领导考虑到他即将转业、人武部经费紧张,便决定分区掏差旅费,让他们夫妇到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瞻仰。每当谈起这件事,这个翻身农奴的后代总是激动万分,因为他终于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见到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啦!他终于登上了万里长城啦!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啊!

1995年底,又进行转业干部摸底了。分区领导们心里都沉甸甸的。不让他走吧,按照上级关于少数民族干部服役年龄可以放宽2至3岁的规定,他已经到了极限;让他走吧,都有些舍不得。为了慎重起见,分区刘树清司令员、魏中原政委几次找玛久谈话,又和他转业安置点的海北州领导协商,最后才上报玛久转业。州领导讲,部队能否出具一个玛久在部队表现情况的证明。为了安排好我们军队大学校培养出的这个优秀干部的后半生,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历来倡导的优良品德。但当“跑官要官”之风刮起的时候,它却受到冷落,“老实人”似乎也成为一个贬义词。然而,玛久,还是依然如故地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做老实人

玛久的话不多,按战友的话说,他的话都在人们的眼睛里。此话怎讲?是说玛久干实事,用他的工作实绩来说话——说“实话”。

1993年10月,在青海省军区党的建设座谈会上,玛久作为领导干部的代表,介绍了“听党话,干实事,守规矩,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的经验。他的发言不长,仅4000多字,但都是“干货”,用事实讲话,受到了兰州军区首长和与会同志的赞扬。

不要听汇报,最好到海晏县人武部现地看看吧!

座落在县城南侧的海晏县人武部,除了办公区外,还有民兵训练基地,操场,篮球场,单双杠,家属区,武器库,洗澡堂,菜地,温室。每到夏天,院子内树青花开,格外引人注目,成为海晏县一大景观,时常有人来此留影。

像这样占地面积17044平方米的县人武部,在青海省是独此一家,经过1994年的整治,县人武部营区建设水平在青海省军区43个县级人武部中首屈一指,成为青海省军区牧区县人武部建设的窗口单位。难怪上级机关、兄弟单位要经常光顾此地,检查、参观、见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它独有的示范作用。

看了现在的县人武部,别忘了再看看昔日的旧址。50年代的土木结构瓦房,大部分早已成为危房,如今仅有几户人家在那里居住。在这个狭小的空间,房上残缺的瓦片,早已难以承担防雨水的功能,门窗、屋檐板的红色漆皮大部脱落,围墙比古代的城墙好不了多少,人是绝对不敢轻易踩在上面的,一不留神就可能掉下来。

从旧址搬到新区,没有玛久和战友们的主动作为,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海晏县城位于高原明珠青海湖的东北部,东有龙首山,西有卧佛山。公元4年,王莽曾在此设西海郡。1958年,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在此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中华民族争了气、争了光。

1992年,随着形势的发展,这块创造过奇迹的土地,完成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逐渐拂去神秘面纱,翻过了历史的一页。如今,矗立在厂区的纪念碑,正面是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将军书法家张爱萍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2个大字,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部二二一厂撰写的碑文,详细记载了广大科研人员、职工家属的杰出贡献,两侧分别刻有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和爆炸时间。这个纪念碑,已成为青海省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厂撤人去,留下了大量的厂房、车间、宿舍、学校。这些建筑,一部分移交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于1993年10月迁此办公,不久前又新设西海镇),一部分移交海晏县。

在机遇面前,是坐视观望还是主动争取,玛久和战友们抓住这个难得机遇,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工作,写报告据理陈述,最终将县城一小学校区交给县人武部,作为县人武部的新址。

争得新址难,建设新区更难。要将一个破旧的小学校舍改造成一个军事机关的营区,所要付出的艰辛显然很多很多。

海晏属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很困难,人武部好不容易争取到20万元的建设经费,但还有8.5万元缺口。当时,部里只有2000元的家底,怎么办?只有走自力更生、勤俭办事这条路。

玛久和其他同志一样早起晚睡、加班加点,一起拉砖砌墙、平整土地、清除垃圾。他整天都是满身泥土,和民工没什么两样。部里一个小孩有事找玛久,还问正在劳动的玛久:“部长伯伯在哪?”把大家都惹得哈哈大笑,笑得孩子很不好意思,哭丧着脸喃喃而语:“怎么看,他也不像部长伯伯。”

在孩子的眼里,正团级的县人武部部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们没有采访过,但玛久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却是大家公认的。大家也多次劝他,不要什么事都亲自干。玛久淡淡地说:“武装部就这么几个人,我指手划脚叫大家干,自己过意不去。和大家一起干,累是累一点,但心里痛快。”

在玛久的带领下,一年多的时间,全部人员参加义务劳动日960多个,改建旧房2109平方米,新建营房802平方米。初步建立了库区、家属区、训练区、办公区,还给家属区装上了自来水,盖了小煤房,最后节约经费近万元。县上领导多次在全县表扬人武部花钱少、事情办得好。

1994年,在上级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玛久和战友们经过艰辛劳动,使人武部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三化”:

办公设施配套化。制作、添置新营具123件,更换了办公室顶棚,维修了屋面,新建了封闭式走廊,完善了“八室四库”(即办公室、作战室、卫生室、值班室、荣誉室、资料室、阅览室、娱乐室;主副食库、战备器材库、车材库、训练器材库)。

生活设施舒适化。改造了伙房、食堂,购置了绞肉机、压面机、消毒柜等设备,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台球桌、乒乓球等文化活动器材,新修了浴室,新建了篮球场,家属院每户都有自来水、煤房、小院。

营院环境新变化。投资2万余元,栽植了适合高寒地区生长的云杉树534株,种植花草620平方米,焊制花园栏杆223米,建花坛3个,基本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冬有青。

当年的7月26日,青海省各军分区、县人武部领导云集海晏,省军区基层后勤规范化管理观摩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了。

金滩乡民兵连应急分队应付突发事件的战勤编组演示,是在大雨滂沱、泥水满地的情况下进行的。民兵们的实战动作和英勇顽强、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使与会人员叹为观止:“和正规部队没什么两样!”省军区司令员张美远少将当场宣布给这个连队记集体三等功一次。省军区的通令作了这样评价:他们“创造性地形成了既符合我区实际,又比较规范统一的民兵应急分队应付突发事件时后勤保障工作的原则、方案和渠道,为做好省军区民兵应急分队应付突发事件时的后勤保障工作摸索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子。”

看看吧,这就是玛久用实绩说的“实话”。这都是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硬货、实货!正是鉴于这些实绩,军分区党委于1994年底给他报请二等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年满45周岁。

45周岁,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这是团职干部的最高服役年龄,即使按有关政策给他放宽2至3岁,如果再不提升,也就该“向后转”了。

好心人劝他:“干到这个份上,光靠实绩还不行,还得到上面走动走动。”玛久说:“我这个放羊娃,做梦也没想到能干到团级干部。不要说不提升,就是照顾我跨一步,我也干不了。”

什么叫干了干不了?明明白白的实绩,能叫干不了?可他还是那么“实实在在”地小看自己。

1995年,省军区组织了一次廉政建设4个先进典型演讲会,玛久是其中之一。后来,一起参加这次演讲的另一位县人武部长提升上任,可他却面临着又一次抉择,最终还是以转业结束了近30年的军旅生涯。

玛久,在你离开军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顺其自然?无悔?还是别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坚信的,这就是:老实人的旗帜仍然是鲜艳无比的。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玛久的一个行动准则。尽管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也冲击着军营,和组织讲价钱、论条件的现象增多时,他还是依然如故地奉行着、实践着“听党话、跟党走”。

1990年10月,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青海牧区的30个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这个重大举措,对所有1986年已移交地方的县人武部干部来说,无疑是一次震荡。玛久当然也不例外。

对收归军队建制,玛久是衷心拥护的,而且是积极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工作的。尽管他在做工作,但思想深处的矛盾也是不断斗争着的。

玛久是祁连县野牛沟人,1969年2月入伍后,先在果洛军分区独立骑兵连当战士、通讯员、军马给养员,后来在玛沁县人武部当助理员。1981年调回祁连县人武部当参谋、军事科长、政工科长、部长。虽然他这个武装部长在收归军队建制前是个副县级,但毕竟是在家门口,人地熟悉,办事也容易。可是,收归军队建制后,虽然职务提升为正团,但却要到海晏县人武部当部长,干不了几年还得转业。虽然海晏县和祁连县同属海北藏族自治州,但毕竟人地两生,困难肯定要多得多。家人、亲戚朋友都劝他留在祁连,这自然在情理之中。但组织从工作需要考虑,觉得玛久到海晏县更为合适。

怎么办?一方面,组织的考虑显然是经过反复权衡后才慎重决定的;另一方面,家人、亲友的拉力也是很强的,而且这种拉力的感情色彩更富有吸引力,更具有其现实性和功利性。

那些日子里,玛久家里人出人进,络绎不绝。玛久也不由自主地陷入这难以超脱的窘境中。

夜深人静,玛久难以成寐。自己的家史和成长道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玛久的老家在青海化隆县,因生活所迫,阿爸逃荒到祁连山里给牧主放羊,是共产党、毛主席解救了他们一家。从他记事起,阿爸、阿妈都教导他知恩报恩,不能忘本。在队里放羊,他被评为优秀放牧员,加入了共青团。入伍后,工作也十分卖力。领导看他老实肯干,发展他加入了共产党,教育他“光报恩不行,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他只上过三年学,不识汉字,是战友们帮助他学文化、学理论。1971年,组织又送他到青海民族学院上学,毕业后提为干部。1981年,组织又照顾他调回祁连,逐步成长为团职干部。

想到这些,玛久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哪有我的今天呀!手拍胸膛想一想,如果不去海晏,能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吗?何况海晏又不是刀山火海,如果是,党让你去,你能退却吗?

玛久说服了家人、亲友,不久便把家搬往海晏。

景阳岭

从祁连到海晏,途经的第一座大山是景阳岭。景阳岭,海拔近4000米,乍一看无险要之处,山头好像一个隆起的大土包,貌似平缓的景阳岭,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

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的一兵团二军,进军新疆冒雪翻越景阳岭时,有158名官兵长眠于此。对这壮烈的一页,玛久是清楚的。如今,他要带着家人迁往海晏,当过景阳岭时,女儿心脏病发作,嘴唇、脸部发青,吓得爱人直哭。玛久抱着女儿,安慰着爱人,心里默默念着:快点,快点过去吧!

过了景阳岭,女儿病情好转,素来不善言辞的玛久,话变得多起来了,不断地介绍着途径地区发生的故事。

过了湟源县城,汽车驶入了海晏县。

玛久指着水库对女儿说:“这里有好多好多鱼呀!”

女儿一听有鱼,马上站起来:“在哪?在哪?”

“在水里。”

“能抓住吗?”

“当然能。”

女儿说:“咱们去抓吧!”

玛久故意说:“你说这水库里是什么鱼?说对了,咱们去抓。”

“肯定是湟鱼。”女儿自信地说。

玛久一笑:“不只是湟鱼,还有鲟鱼,这是刚引进的一种名贵鱼,营养价值可高啦!”

没等女儿提问,车已进入了叉路口。女儿有点不高兴,玛久又逗着说:“你知道这儿是什么地方吗?”女儿直摇头。

“那你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吗?”

女儿高兴了:“知道,知道,是电视上说的王洛宾老爷爷的歌吗。”

“对呀!”

全家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经过。

1941年,王洛宾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在青海湖畔的金滩银滩地区拍电影。

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导演让王洛宾穿上藏袍,佩上藏刀,与藏族姑娘——当地一位千户的女儿卓玛,一起去湖畔放牧。

晚霞映红了天边,染红了湖水,卓玛将羊群赶入栏中,发现王洛宾正痴痴地望着她。姑娘脸上飞起一道红霞,便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地打在王洛宾的身上,然后飘然而去。

夜晚,王洛宾久久徘徊在卓玛家的帐篷外,渴望着和姑娘倾诉衷情。但帐篷的毡窗落了下来,隔断了缕缕情丝。

时年26岁的王洛宾和卓玛在酒会上对过歌,在草滩上赛过马,夜里两人同坐在一匹马背上看过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坐在骆驼上写出来的。

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把《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保留节目唱遍全世界,巴黎音乐学院把此歌作为东方音乐的代表作编入教材,这首歌1992年10月获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并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

家人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优美歌声的伴随下,开始了在海晏县新的生活和工作。

爱是一种最珍贵的情感。由爱自己的故乡到热爱又一方土地,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对伟大祖国大家庭的热爱,更需要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宽广胸怀。

从不乐意到服从,从服从到热爱,这是要经过许多思想斗争的。最终,玛久再次实践了“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海晏县人武部部长这个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

玛久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做到自己听党话、跟党走,但这还不够,必须使自己管辖的单位和民兵都听党的话,使枪杆子永远听党的指挥。

海晏县属藏区,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同胞占总人口80%以上。由于达 赖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渗透活动,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未停止。揭穿达赖集团利用宗教、民族问题的分裂行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就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玛久十分清楚。他充分发挥自己是藏族的便利条件,经常地思考着、工作着,花费了许多心血。

海晏县城西南29公里处,有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白佛寺,为尖扎县莫德千寺所属。相传明神宗万历帝为颂扬阿哇寺活佛夏茸尕布之佛德,曾颁赠明印一枚,策封为“阿哇寺白佛”,遂更名为白佛寺。

1583年,青海环湖蒙古族呼秀图二十四部落及亲王岱仁,多次请求第三世达赖喇嘛派一名有经识造诣、佛德超众,并能代表达赖喇嘛活佛到青海讲经,弘扬格鲁派教法。达赖喇嘛派下密院领经师拉莫措合尼嘉措活佛,来青海尖扎县阿嗄绎曲林寺(阿哇寺)讲经,创建了最早的白佛寺,也就是一世白佛。清嘉庆年间,随达如玉部落迁到今海晏境内。三世夏茸尕布活佛创建了古雷寺(帐房寺院),即白佛寺的前身。1916年,七世白佛拉莫根敦丹增诺尔布在达如玉部落头人及广大信徒的支持下,于现址开始兴建土木结构的白佛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生前曾两次到此讲经。白佛寺八世夏茸尕布,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玛久是白佛寺的常客。他经常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宣传爱国爱教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做“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工作。流亡国外的达赖集团借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问题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时候,玛久和县上领导一起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藏族同胞的赞誉。

白佛寺

1991年春,玛久带工作组在青海湖乡民兵连进行“坚持党对武装绝对领导教育”试点,用自己亲身经历教育民兵,使他们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感情,试点经验得到了省军区、军分区的肯定。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玛久按上级指示,组建了民兵应急分队,对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并经常进行训练和演练。海晏县编有民兵骑兵连,进行训练却没教员,玛久曾当过骑兵,便担负教员任务。他患有胃下垂、腰椎增生、心脏病,骑兵的乘马劈刺、乘马射击、跳上跳下和马上拾哈达这些课目动作幅度大,加上年龄较大、手脚不灵,一不小心就有摔伤致残的危险。每天训练下来,他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有时腰都很难直起来。爱人知道拦不住他,就心疼地劝他多保重,他总是“嗯”一声,又继续到训练场去了。训练结束后,他累得不行,战友们一再劝说他休息几天,但他还是照常上班、工作。

玛久是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他始终一切行动听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要干好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着、拼搏着、奋斗着……

清正廉洁,乃立身之本、做人之本、为官之本。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明确规定。虽然一些腐败分子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奢侈之风蔓延,而玛久却保持两袖清风,在高原军营留下了美名。

玛久的廉洁是有名的,也是公认的。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有口皆碑的,甚至有些令常人难以理解、不近人情;对他人,坚决按规定办事,有时叫人难以置信,但更叫人心服口服。有的人总认为青藏高原艰苦,牧区贫穷落后,县人武部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要物没物,没有强调廉政的必要。玛久可不这么认为,觉得青海固然艰苦贫穷落后,也同样有个讲廉政的问题,有一个如何过好权力、金钱、美色“三关”的问题。有些看起来不起眼,可能在内地和发达地区不屑一顾的问题,而在艰苦地区的影响却很大。

玛久有了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就特别注意。

县人武部一年忙到头,征兵是最红火的时候。每到征兵,玛久的办公室、家里门庭若市,求帮忙的人不少,有权有钱的打招呼,过去不来往的也找上门,从不认识的也攀上亲戚,送钱送物的也不少见。玛久坚持一个标准,坚决按规定办事,有权有势有钱有关系的不合格兵员,谁也去不了;没有关系、没送礼、没走后门的合格兵优先入伍。部里一位领导的亲属身体不合格,没有入伍;一位没找过任何人帮忙、没送过礼的普通工人的儿子,条件合格,他们批准入伍。征兵工作搞得好坏,衡量的一个基本标准是部队不退兵。玛久到海晏县人武部工作6年,从没有退过一个不合格兵。“无退兵”说起来容易,可要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其中渗透了玛久和战友们多少心血和苦衷呀!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已被共产党扫除的现象,不知什么时候,又在起作用了。为了钱,不知有多少人包括一些曾经立过功的老干部,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代价,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的制裁。只要能捞到钱,一些人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交易,什么道德、纪律、法规、党性,统统抛到脑后,党内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里像商品交换的“生意”经,严重腐蚀着党的肌体,侵蚀着活生生的健康生命。党在呼唤,人民在呼唤,历史在呼唤:清除腐败,反腐倡廉!

一次党委会上,在进行完预定议题后,玛久作起了检讨:

“前几天,我到西宁出差,连来带去两天时间。返回后,司机小毛报销差旅费,给我多报了3天。这是贪污行为。我已经批评了小毛和后勤科的同志。问题的根子在我,因为我是部长,对小毛教育不够,他才敢到后勤科去多报,后勤科见是我的报销单,也就放过去了。这绝对不行!希望大家监督,以我为戒。”

小毛多报差旅费不假,但他有他的理由:这次跟部长到西宁出差,来回两天不假,但没有住旅馆,而是吃住都在部长亲戚家。在亲戚家吃住两天,亲戚家的花费难道还会比3天的差旅费少吗?只多不少!你部长不占公家便宜我敬佩,但也不能公家占亲戚家的便宜吧!

玛久批评小毛,小毛就是不服气。最后,小毛没好气地说:“你是部长,你有权,你想咋办就咋办吧!”

后勤科的同志讲,小毛来报销时说明了情况,我们觉得有道理,也就变通了一下。

一听后勤科的同志讲“变通”,玛久就火了:“坏就坏在‘变通’上,规定就是规定,一规一定,丝毫不动,这也‘变通’,那也‘变通’,规定还有什么用?”

此事过去了几年,但同志们还在传诵着这件难以忘怀的经历。

是啊,3天的差旅费无非就是24元,过了也就过去了,谁也不会理会它。可玛久就是从这能过去而硬不让过的事上,看到了防微杜渐、严于律己的重要性,看到了“变通”之风的危害性,看到了“变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相同之处,看到了端正党风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单位做起的重要性。

一段时间,酱油紧张,街上买不到,玛久便在部里的灶上打了一斤,付款时,炊事员不以为然地说:“开什么玩笑!不就是几毛钱嘛!算了,算了。”玛久执意要交,炊事员推托让后勤科发工资时扣。玛久二话没说,就跑到后勤科付了款。后勤科的同志有了过去的教训,便收了款,也开了收据。

玛久夫妇和两个孩子身体都不太好,爱人孩子每次到西宁看病,都是坐公共汽车去,从未坐过部里的汽车。爱人心里不高兴,也不敢说什么。有人说他太机械、太认真了,玛久却说:“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连自己的爱人、孩子都管不住,还怎么管别人呢?”

他爱人患心脏病、子宫瘤住院做手术后,一直病休在家。全家四口人就靠玛久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加上爱人还要吃药,前后共花了近万元,他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为了工作,他很少回祁连老家。一次到分区所在地门源县开会后,还是自己掏钱买汽油回了一趟老家,仅待了一天时间。

1993年,玛久遇到了头疼事。

一天晚上,副部长德高找玛久,说是即将转业离队的县人武部政委找过他,看能不能把他的弟弟调到人武部当职工。

玛久一听,好半天没说话。

县人武部要补缺一名职工,许多人都盯着这个空位置。按规定,县人武部职工的管理权在部队,工资事宜由地方承担。地方的头头脑脑也有不少打招呼的,为了缓解县人武部的压力,县政府专门规定了这个补缺职工的条件:一是共产党员,二是优秀退伍士兵,三是事业单位的工人,少哪一条都不行,具体人选由人武部选定。

老政委的老家在宁夏西海固,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家中的一些困难,特将弟弟从老家调来海晏县,在一家企业上班。老政委即将转业,曾经回老家几次联系安置问题,吃尽了苦头,求了不少人,还是没有着落。每当谈起此事,老政委总是感慨颇多。他自己都解决不了安置,怎么解决弟弟的问题呢?

老政委看到弟弟所在的企业很不景气,想到自己即将离队,万一自己转业到老家后,弟弟一人远在青藏高原,日子可怎么过!如果能把弟弟调到人武部,有老战友关照,自己也放心些。可又一想,虽然一直和部长玛久相处很融洽,但如果直接找他说明此事,他要不答应咋办?琢磨再三,决定还是先找副部长德高。德高是当地人,蒙古族,他也即将转业,和自己有着共同处境,万一有什么困难矛盾,也好周旋、通融。

德高告诉这个情况后,玛久虽未吭声,内心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玛久从祁连县人武部调来海晏后,老政委虽然年长、资历老,但对他一直很支持,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个人感情和两个家庭的关系也很融洽。老政委从18岁入伍就到青藏高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高原,落下了一身病,转业后的工作安置还无着落,玛久常常为帮不上老政委而内疚。如今该帮忙的事情来了,怎么办?

晚上回家,爱人知道了这件事,从不过问人武部公事的她,这次却滔滔不绝地唠叨起来。

玛久心里本来就不好受,爱人一唠叨,他就不由自主地有点发火。爱人不理会,还理直气壮说,你的工作我从来没干扰过,可这次我不说不行!人家老政委从咱们搬到海晏后,一家人那样对咱们好,你又不是不清楚,到青海当兵几十年,临走了就这么一件事,你还不帮一把,你还有一点同情心吗?他转业回老家安置工作,咱帮不上忙,他弟弟这个忙你总能帮上吧?地方有些人不愿要转业干部,你们当兵的自己再不帮自己,那算什么革命大家庭呢?你又不是不转业,当你转业的时候,还求人武部办事不?

爱人说了一大堆,玛久毫无招架之力。

过了几天,在一次部党委会上,玛久把职工补缺的事摆了出来。他首先讲了县上规定的条件和想调入的几个人选,以及县上一些领导打招呼的情况。在讲到老政委的想法时,也如实地汇报了自己的难处。

党委会议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玛久开腔了,我看这件事的根子在我这个部长心太软,心一软,县上的三个条件也就软了。县上的条件是从我们武装部的长远建设考虑的,是公事,其他的情况都是私事。武装部是县上的军事部,县上定的原则,我们可不能违背呀!

说到这里,玛久停了一下,翻了一下笔记本,用右手食指指着一串名字说,这么多的关系,够条件就有这么多,该照顾谁?同情老政委的处境,我并不比大家差,但这个人情不好做呀!他弟弟连一个条件都够不上,要是我们调进来,怎么向县上交待呀!老政委的工作,我去做,我向他解释。

玛久一席话,就像一把重锤敲在大家的心上,“公正用权”的烙印,刻得太深太深了……

历史的进程走到了1996年8月,海晏县人武部部长玛久脱下了军装,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军营。

玛久虽然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岗位,可他“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一串串足迹却深深地留在了高原军营。

发展的时代,也需要玛久这样的老实人了。老实人——中华民族的脊梁,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需要,我们的后备力量建设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

老实人玛久,战友们忘不了你!你的精神仍在高原军营闪光!

1997年8月写于海北军分区,2023年4月补记:玛久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任上退休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作者王皇义供稿

0 阅读:358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