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致龙:说说老山战场上的“赤背技师”刘立成

拂晓哨位 2023-04-12 20:46:24
通信线路“总调度”

——记载波技师刘立成

作者:蒲致龙

他出身通信世家,父亲是市电信局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他从小就爱摆弄电器,4岁能拨自动电话要出正在机房工作的妈妈。高中毕业后,他第一志愿就是报考军事通信学院,结果如愿以偿;毕业后,他满怀在军事通信领域大干一番事业的宏伟志向来到部队。他,叫刘立成,步兵第61师通信营通信连载波技师。载波通信,简而言之,是在一对线上开通多个话路的通话。它的优点是“一多二远三保密”。当时世界上载波通信可在一对线上开20000多个话路。载波员的主要任务是与机线打交道,给电话站和用户提供话路。通俗点讲,就是通信线路的“总调度”。人们往往在打电话时,知道这个电话是守机员接转的,却不知道这个话路是怎么来的,甚至有些根本就不知道通信业务中还有这个专业。因此,若说通信兵是无名英雄的话,那载波员则是无名通信兵中的无名人。战区的通信线路和载波设备由于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质量差、性能不稳定,而且很容易出故障。有一条通往前沿的电缆22公里就有140多个接头,平均150米一个。载波电话不像一般的音频电话,断1根线,只有2个用户不通,而它却是数千数百数十个用户同时中断。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我们通往前沿的线路若中断一条线,最多的一次就中断40多个用户。因此,载波电话要求质量高,性能稳定。

作为载波技师,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十多平方米的机房里,他带着两名战士,操作12部机器,经管700多条线路,别说外行,就是内行也看得眼花缭乱。按常规,一个载波站开一部12路载波机,加上维护和保障人员需近40人,而且操作、调线、维修等是专人负责。由于作战需要,我们开设的载波机超出了编制数的10倍之多,而且操作、调线、维修都由他们3人负责。这数十部机器、数百条线路,1部机器就管几个、十几个用户,1条线就是一个用户,乱一条不行,错一条更不行。为了随时掌握机线情况,他吃在机房、住在机房,一天只睡2个小时。有时饭打回来,他忙于工作把饭放在床上,一捆就是2个小时,别人不提醒他吃饭,他还以为自己吃过了,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的程度。短短3天时间,他就对机线情况了如指掌。还在此工作了一年的友军载波技师也暗暗咋舌。交接期间,友军通信科计划对线路作一次调整,科长不放心,亲自来到载波室一看调线的是刘立成,眉头不禁紧锁,狠狠地瞪了一眼自己身边的载波技师,心中暗暗埋怨;这不是给友军出难题吗?!谁知5分钟后,线路调通了,他面露惊异之色,连称“技术过硬。”接防初期,因线路质量不好,时有故障,刘立成由于掌握了机线情况,在数十对外线中,能迅速优选出好的线路开设载波。线路一有问题,他能在1分钟左右选出最佳线路并能把载波设备调到好的线路上去,其效率之快、质量之高,令同行们佩服不已。当然,也有不顺的时候,有一次,通往前沿某团的几条电缆被炸断,而此时正是前面敌情紧急的时候,怎么办?他急中生智,通过迂回线路进行接力式调通,保证了指挥顺畅。

战区雨季经常雷鸣电闪,对机线影响很大,尽管采取了避雷措施,但由于雷电大、要保证绝对安全很困难。5月15日凌晨,雷电一次击坏了5部3路载波机,通往前沿某团的线路全部中断。此时,我前沿几个阵地正遭敌偷袭,战斗十分激烈,有线不通,接力机接替通信,刚一开机,就被雷电击坏,怎么办?刘立成当机立断,先转告总机经迂回线接转,并立即通知各站调换电路,将迂回线改成直达线,全力保障了作战指挥不间断,受到了值班首长和通信部门的赞扬。调线是一项很麻烦的工作,不但要求操作人员技术过硬,而且要相互配合好。刘立成所在的载波站是主站,他在调线的同时,还要指挥所属几个载波站同步工作。嗓子喊哑了,他喝口水润润;头晕了,用凉水冲冲。1个月里,他没有吃上一顿热饭,没有睡一个囫囵觉,2个月只给家里写了2封寥寥数语的报平安短信。他没有时间,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干,不是调线就是修理,机房气温高,他赤着脚、光着背,被战士称为“赤背技师”。他所在的机务站,被集团军评为“老山战区先进载波站”。他,被人们称为线路“总调度”的载波技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永不知疲倦地拼搏。他心中只有确保通信畅通,赢得战斗的胜利;他胸中只装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他的一切奉献,都是为了在老山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蒲致龙,陕西关中人。在军队院校读过书,在基层部队带过兵,在中军帐里谋过事,在老山前线打过仗(时任61师通信科参谋),戎马生涯数十载,职至师长,衔至大校。工作之余,撰写和发表军事论文、报告文学、战地通讯、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40余篇,有多篇军事论文在全军获奖。退出领导岗位后,仍笔耕不辍,潜心写作,著有《不吐不快》《有话就说》《闲言碎语》《长话短说》《有话直说》《铁血忠诚》《铁血丹心》等作品。

3 阅读:676
评论列表

拂晓哨位

简介:用图文音视频分享拂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