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在医院遭人训斥,女儿愤怒:知道她是谁吗?

曼安聊国际 2024-05-31 02:33: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编辑|暗里着迷

她的名字叫许瑾,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

数十年的艰辛劳累压垮了她的身体。

这天老人在护士的带领下,前去检查身体。

对护士来说,可能最不受待见的就是老年群体了。

医院的环境是压抑的,再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这很容易就成为护士的发泄对象。

就像许谨老人所遭遇到的情况,年轻的护士不满老人的动作迟缓,于是张口训斥起了老人。

老人连连道歉,但护士依旧不依不饶。

(许瑾和潘镜芙)

这一幕恰巧就被赶来的潘丽达看到了,她是老人的女儿。

看到母亲受辱,潘丽达的情绪瞬间失控。

她愤怒的说道:你知道她是谁吗?

中国驱逐舰之父

他的名字叫潘镜芙,被誉为“中国驱逐舰之父”。

在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海军常常会成为他国嘲讽的对象。

就连我们自己也自嘲自家海军是“黄水海军”,只能在家门口晃悠。

走向深蓝,成了数代人的执念。

潘镜芙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海军的深蓝梦,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966年,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这是我国第一次研制大型水面舰艇的尝试,意义非凡。

(1986年 潘镜芙)

潘镜芙正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和其他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起,在工业基础薄弱,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去完成这个壮举。

在当时那个年代,想要从无到有研制出一个上千吨的水面舰艇,是何其困难。

潘镜芙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是全方面的,每个方面的问题他们都要亲自攻克。

就在他们举步维艰,不知该把重心放在哪里的时候。

钱学森专门和他们一起开了一个会,在会上钱学森详细阐述了“系统工程”的理念。

潘镜芙听后非常动心,决定就依照“系统工程”的理念做舰艇研制的整体规划。

当然,要想整理出高效的系统工程,就需要摸清楚研制工作涉及到的所以情况。

首先就是国内的设备情况,要清楚的知道我国的设备能生产出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

不然到时候设计好了图纸,却发现生产不出相关的零部件,那就白忙一场了。

为了弄清楚这方面的信息,潘镜芙带领团队走遍了当时中国的相关工厂和研究所。

外出工作的日子是很艰苦的,“吃着窝窝头,每人每天三两油”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有时候忙碌起来,就连窝窝头都没时间啃了。

对于心怀理想的人来说,生活的艰苦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事业的热忱。

经过不懈努力,潘镜芙的团队完成了前期调研工作。

但接下来,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厄需解决的问题。

当时我国的海军舰艇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非常差。

潘镜芙在分析后,找到了原因。

(潘镜芙院士)

舰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当时的舰艇设计能力与舰艇的需求之间不匹配。

那时候我国舰艇的作战单元,如舰载机枪、鱼雷、深水炸弹、舰炮等,都是单独上舰的,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工作基本都依赖人工,舰艇需要做什么,都要靠指挥员的口令来完成。

如果真到了战时,是要出大问题的。

潘镜芙从来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相反他勇于创新,愿意为此承担风险。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参与过我国65型火炮护卫舰的研制工作。

当时我国的所有舰艇采用的都是直流电设计,但港口使用的则是交流电,每次军舰靠岸,对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因为一旦接错了线路,那相关的电气设备都会被烧毁。

当时才30出头的潘镜芙,就大胆提出了用交流电设计军舰。

当时所有人都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很大,我国也没有相关的研制经验。

但潘镜芙顶住了所有压力,最终完成了研制工作。

自此之后,我国的军舰都改为交流电的设计。

这一次,面对相似的问题,潘镜芙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决定推翻以往的舰艇设计经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设计舰艇。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理念。

受此启发,他决定要把舰艇上的所有作战单元,都通过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

潘镜芙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这一次也不例外。

(潘镜芙(右二)在052总师办工作时的照片)

经过近六年的潜心研制,到了1971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号”正式完工。

六年来,潘镜芙和他的团队,一刻钟也不敢浪费。

到了80年代中期,潘镜芙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我国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工程师。

这一次,他更进一步,将舰上的武器系统、电子系统和其他相关设备,都组成了一个完整相连的作战系统,实现了舰艇作战指挥的自动化。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海军112号哈尔滨舰和113号青岛舰相继问世。

40年的舰艇研制生涯,潘镜芙为我国海军走向深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舰艇研制工作打下来深厚的根基。

空闲之余,潘镜芙院士喜欢沿着黄浦江边散步。

看着江面驶过的大小船只,老人常常有时空交错之感,那一年的黄埔江上也有好多的船。

他的爱,他的梦

1930年,为了躲避战乱,年仅七岁的潘镜芙跟随家人来到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繁华喧嚣。

可惜这份繁华都是属于外国人的,而国人只是支撑这份繁华的耗材罢了。

对于年幼的潘镜芙来说,最触动他心灵的是父亲的沉默。

当他们一家走下码头,看到的是江面上旌旗招展的无数船只。

任何人,第一次见到这一幕,都会深受震撼。

潘镜芙也不例外,但在惊叹之余,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他问父亲,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外国的船,为什么没有悬挂我们旗帜的船呢?

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他看到的是父亲欲言又止的沉默。

(1937年行驶在黄浦江上的美国巡洋舰)

江面上的万国旗帜和岸上父亲的沉默不语,构成了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就注定了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1948年,潘镜芙因没能找到船舶设计的专业,便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机电系。

这似乎预示着,他将和大多数人一样,放弃儿时的梦想,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中。

放弃梦想的决定,确实让人感到难受。

好在他在大学里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那个女孩名叫许瑾。

这是他的初恋,也是今后陪伴他一生的爱人。

(1951年,潘镜芙(站立排左三)与美术队游杭州西湖合影)

毕业后不久,两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工作方面,潘镜芙也凭借着优异的表现,被分配到了华东电工局从事电器设计。

这个工作虽然和他热爱的船舶设计相去甚远,但他依然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久后,两人的爱情结晶就顺利诞生了。

如果没有意外,潘镜芙将享受的圆满的家庭生活,也能在电器设计的领域做出值得称道的成绩。

不过,上天显然也不想埋没了他舰艇设计上的天分。

就在他毕业后的第三年,命运的转机出现了。

这天,他收到了组织发来的一份信,希望他能够到船舶设计部门工作。

这封信来得有些完了,如果是在三年前,那潘镜芙肯定会非常兴奋,马上就会答应下来。

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了,三年的生活让他习惯了家庭带来的温暖。

如果去做船舶设计工作,那可能一年下来也回不了几次家,这让他非常犹豫。

(潘镜芙与许瑾)

他的妻子知道后,却选择坚定的支持他去船舶所。

她很清楚丈夫的梦想,也知道以丈夫的才情一定能实现心中所想。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一定会遗憾终生。

她也清楚丈夫在顾虑什么,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她对潘镜芙说道,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

你放心去为大家做贡献,小家我会照顾好的。

有着这样支持自己的妻子,潘镜芙非常感动。

带着妻子的期许,潘镜芙踏上了寻梦之旅。

之后的日子里,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往往一年下来也只能见上一面。

直到年老从一线工作退了下来,两人才有了时间享受在一起的生活。

(潘镜芙院士在家接受采访)

潘镜芙自认这辈子无愧国家和人民,唯独对妻子充满愧疚。

他决定余生要好好陪伴妻子,然而上天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2009年,他的妻子病倒了。

看着妻子痛苦的表情,潘镜芙心如刀绞。

为了治好妻子,潘镜芙想尽了办法,但都无济于事。

医院成了他们一家人常去的地方,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在得知老人的身份后,这名护士和医院的领导,都向老人表达了歉意。

潘镜芙一家都是很有修养的人,自然不会再为难护士和院方。

人力有时穷,终究敌不过天命。

他的妻子还是永远的离开了他。

(晚年时期的潘镜芙院士)

此后的日子里,潘镜芙院士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海军舰艇的研制工作上。

直到2023年10月8日,在上海华东医院辞世。

老人离去时,应是释然的。

从黄浦江上的万国军舰,但如今各大洋上飘扬的中国旗帜,是对他一生工作的最大肯定。

0 阅读:1

曼安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