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药价放开,市场将是一片歌舞升平,没想到还有看不到的角落在发生着不幸。
最近一段时期,网络上有多篇媒体文章中报道原本很平常的治疗心绞痛的平价药——硝酸甘油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短缺状况。
壹简财经在北京地区一些实体药店了解到,硝酸甘油存货量极少,供应随时可能中断。
那么究竟是是什么导致了硝酸甘油这种常规药物的短缺呢?壹简财经发现,从2015年6月开始,我国全面放开了药品的价格,包括上述短缺的硝酸甘油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的药价,都交给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调节。
换言之,涨价加价,量多量少,完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按理说不会出现某种药物的短缺。但从目前看,现有市场价值机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调节作用。毕竟,涨价不能是无限制的。若价格涨得不合理,在药品采购时就不能够中标,也就是说,价格高也会抑制消费,导致销量相应下降。市场的价量关系,对不合理涨价会形成很强的制约,让药价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
所以,蛋糕就那么大,从供应商到原材料商和零售商,有人吃的多,有人就要少吃。回到硝酸甘油上面,其价格不合理上涨与环保、原料药硝酸的特殊性等因素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是原料药价格上涨、原料药生产厂家数量减少。
那么除了硝酸甘油之外,没有其他的平价药拼原材料面临上涨的局面吗?
壹简财经梳理媒体报道发现,浙江某药企负责人称,马来酸氯苯那敏曾出现一个月涨57倍的情况,从400元/kg涨到23300元/kg。水涨船高。
药企的生产成本也会随原料药涨价而上涨,利润没有因药价上涨而增加,药品流通和零售企业也是如此。原料药攫取了药价上涨带来的绝大部分利润,市场价格机制自然全面失灵。
那么,原料药生产商存在竞争压力吗,为什么可以随意涨价呢?
据国家发改委价监局负责人介绍,我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企业可以生产,10%的原料药只能由个位数的生产企业生产。所以这些少数企业可以控制某些药品的原料供给端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即将有可能再出现的平价药品“断供”情况,有必要让有关部门做好防控工作,只有从原材料端口增加企业,拓宽生产商的原材料购买渠道,才能打破旧有的天然垄断,保障药品市场。否则,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失灵,原材料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零售商和生产商的损失还在其次。
我们消费者的利益谁来保障呢,尤其是作为平价药品,使用量大,需求量大,病人不应该成为商业链条中的弱者,更不能成为药价放开后,垄断企业攫取利益的“韭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