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枭雄落幕:阿拉法特是如何一步步丢掉手中的枪的?

文史档世界 2024-05-06 21:20:58

1972年9月4日凌晨4点,慕尼黑奥运村门外,8名乔装成运动员的黑影悄然翻越2米高的铁丝网,朝着科隆街31号公寓扑去。

这里,住着他们此行的目标——以色列代表团。

此时,沉睡中的以色列运动员丝毫不知道,危险正在悄然降临。

拿出事先偷配好的钥匙,公寓门被轻松打开,一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惊醒,他迅速叫醒其他运动员与行刺者展开搏斗。在断断续续的枪响后,2名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很快,行刺者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放了被以色列关押的200多名巴勒斯坦囚犯,不然就撕票。

西德警方佯装答应,实际部署了救援计划。

第二天晚8点,西德警方在没有看清形势的情况下,贸然下令狙击行刺者,双方发生枪战。最终11名以色列人质全部被杀害,西德1名警察牺牲;行刺者中5人死亡,其余人被俘。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激战中被炸毁的直升机

这也是奥运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就在两年前,德国总理勃兰特还在波兰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表达对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的罪行忏悔;这场奥运会的初衷,也是调和东西德国、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安保的级别是德国刻意降低的,为的就是打造一个欢乐气氛。

惨案发生后,德国对安保的松懈遭到了广泛的指责,同时把巴解组织也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因为,这8名刺客正来自一支叫做“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

犹太人向来是睚眦必报的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更被他们视为箴言。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强调:“以色列的拳头知道做什么,我们将彻底击败他们,无论他们在哪。”

于是,一场又一场来自以色列的复仇行动开始了......

【一】

在以色列的报复性行动下,多名“黑九月”高级领导人接连被铲除。

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也未能幸免。1972年至1973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数不清的空袭,其中丧生最多的是无辜的黎巴嫩人,而非主要目标巴解武装分子。

但以色列不管那么多,他们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个。

就在以色列大力复仇的时候,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并且初期以色列被打得抱头鼠窜。

但事实上,这场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只想收回第三次中东战争丢失掉的土地,而无意将以色列彻底灭国,甚至在埃及军队突破西奈半岛后,并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喘息之机反扑。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身在黎巴嫩的阿拉法特绷紧了神经。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正愈发不可调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不断对阿拉法特展开暗杀;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又并不真正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这让阿拉法特产生了动摇。

1974年6月,阿拉法特召开了一次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的《临时纲领》中提出,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各种斗争方式来解放巴勒斯坦领土。

与会人员都感受到了异样。过去,阿拉法特总将武装斗争称为“唯一方式”,而现在改为了“主要方式”,这意味着还有灵活应变的“次要方式”。

随着阿拉法特将他的斗争策略进行补充,“渐进式”的建国方案逐渐显现出来,以往“恐怖之王”的形象慢慢被摘干净了,法塔赫在国际和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1974年10月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巴解组织被首次强调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宣布将为其提供财政援助。但与此同时,法塔赫内部的裂痕也正愈发凸显。

一个月后,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大会演讲说:“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前来,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虽然这场演讲收获了满堂彩,但是在巴解组织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什么“一手橄榄枝,一手枪”的,难道你阿拉法特要与抢走我们土地的以色列人,谈和平不成?

首先发难的是一名叫阿布·尼达尔的法塔赫高层领导,他另起炉灶,成立了“法塔赫-革命委员会”。后来,本就与法塔赫有分歧的“人阵”,也搞了一个“拒绝阵线”跟巴解对着干。

阿拉法特想要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建国的道路,举步维艰。

而以色列那边,他们可不会辨别各种袭击是出自巴解组织中的哪一派,而是将全部怒火发泄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这一整体。

更糟糕的是,巴解组织内部的一些激进分子“记吃不记打”,他们没有在约旦内战和“黑九月事件”中吸取一点教训,又跟黎巴嫩闹起了矛盾......

【二】

黎巴嫩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人口基本各占一半,教派对立非常严重,穆斯林想让黎巴嫩帮着巴解打以色列,基督徒则想帮着以色列镇压巴解。

巴解内的一些极端分子也不老实,对一些亲以的黎巴嫩政府官员展开了暗杀活动。

1975年4月,黎巴嫩长枪党领袖皮埃尔·杰马耶勒遭到袭击,他本人没死,但他身边的几名保镖则被杀害。

长枪党是基督教马龙派政党,对巴解组织一直持敌视态度,这下给了长枪党一个镇压巴解组织的机会,长达18个月的黎巴嫩混战开始了。

城市变为战场,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有着“中东小巴黎”之称的黎巴嫩变成了一片废墟。

尽管在沙特的调节之下,内战告一段落,但冲突仍在继续,黎巴嫩境内出现了100余个大大小小的政治团体,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彼此互相攻伐。

终于,观望许久的以色列决定亲自下场了。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驻英大使遇刺”为由,出动海陆空10万人,大举进攻黎巴嫩境内的游击队,他们不仅想彻底清除巴解武装,还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

这便是第五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几乎是一场以色列单方面的暴打,在以色列使用坦克、飞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协同掩护作战时,巴解组织中许多人的武器甚至还是二战时剩下的。

仅仅12天时间,巴解组织12年积累的家底就几乎被打光了。

阿拉法特看着这满目的疮痍,只能带着残兵败将们远走突尼斯。

此时的阿拉法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

他自己一生躲过了近60次暗杀,但并不能代表上苍永远眷顾着他,从埃及到科威特,再到约旦、黎巴嫩,如今又要去突尼斯,他始终无法再回到他的老家加沙。

他半生的颠沛流离似乎都在证明一件事——他的信仰指向的是条死胡同。

在无限悲凉之下,阿拉法特向命运“妥协”了,他手中自由战士的枪滑落了。

1984年,阿拉法特在埃及的斡旋下,主动与曾经的仇敌约旦和解。

12月,又向以色列提出了一个新方案——“以土地换和平”。

这一宣言彻底让炸了锅,无数的骂声加在了这个53岁的老头上,巴解组织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各种极端势力蓬勃发展,其中就有如今正把中东搅得天翻地覆的哈马斯。

阿拉法特仍不气馁,最终出现了1993年8月的那副“世界名画”:

阿拉法特带着他那独特的方格头巾,快步走向以色列总理拉宾,两人在美国白宫草坪前紧紧握手,并签订了象征中东和平的《奥斯陆协议》。

次年,阿拉法特回到了他阔别27年之久的家乡加沙,他的家乡人民挂起了欢迎他回家的横幅,庆祝这位奋斗半个世纪的英雄为他们带来了和平的曙光。

【三】

事实证明,以色列击毁阿拉法特手中的枪的同时,也同样会击毁他手中的橄榄枝。

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犹太激进分子枪杀,伤重不治。此后,《奥斯陆协议》沦为了一张废纸,一波又一波的袭击,不断朝被以色列分割成无数飞地的巴勒斯坦领土袭来。

到2001年后,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控制地区所有可落脚的官邸,几乎都被摧毁,巴勒斯坦唯一的一座机场也被炸了,以色列想让阿拉法特无处安身。

阿拉法特成为了一位没有国土的总统,但他仍然宣称:“这是我的祖国,他们可以杀死我。但是没有人能够把我赶走。”

此时,以色列总理是极为强硬的沙龙,他下令将阿拉法特死死围困在城中,一围就是3年。

就算期间阿拉法特的健康状况极为不佳,也不让其外出就医。

直到2004年10月,以色列才在舆论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地把阿拉法特放了出去。

2004年10月29日,病入膏肓的阿拉法特被空运至法国贝尔西军医院。

这次,他没有戴着那标志性方格头巾,而是穿着夹克衫和皮帽,面色憔悴的他向为他送行的民众挥手致意,声称“他一定会回来”。

但病魔这次没有放过这位中东“不死鸟”,11月11日凌晨3点,阿拉法特永远地离开了。

小结

有人说,阿拉法特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战士;还有人说,他是造成巴勒斯坦苦难的“罪人”。

但毫无疑问,他几乎等同于巴勒斯坦国家的象征,是他给了这片土地以解放的希望,又亲手毁掉了它。我们无法苛责阿拉法特更多,因为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

阿拉法特已经离去20年,巴勒斯坦人的真正解放却仍未实现。

直到今天,阿拉法特的家乡加沙地带仍是一个巨型的露天囚笼,或许,这场冲突仍会继续下去,因为阿拉法特给了当地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参考文献:

1. 法塔赫研究-贾龙阳

2. 左手持枪__右手持橄榄枝──阿拉法特传奇_袁金辉

3. 阿拉伯联盟对巴勒斯坦政策的演变(1945-1989年)-田俊才

3 阅读:1674
评论列表
  • 2024-05-07 20:48

    阿拉法特就是罪人!巴勒斯坦的罪人!从来没有和平是谈判桌上获取的!

    用户42xxx98 回复:
    一派胡言,你家被劫匪侵占不要反抗?难道用跪下来软化劫匪,有用吗?
    Money你别跑 回复:
    呵呵没有阿拉法特的忽悠 以色列压根就不会从加沙 和约旦河西岸撤军 根本没机会组织起来大的武装 更不会有建国一说 从一开始约旦和埃及就没想让他建国
  • 2024-05-08 07:15

    作者不要歪曲史实!

文史档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