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学校坐落在云头山脚下,我家离学校不远,每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我都回到家,等到上晚自习才来学校。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是下午4点到6点,住校生在学校吃饭,家在附近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回家吃饭,7点至9点是晚自习,10点熄灯。
我从家返回学校,刚进教室门,迎面碰上一个男生正匆匆忙忙往外走,擦肩而过的瞬间,他没有说话,直接把一封叠好的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是他,突然就明白过来怎么回事。我手里攥着信,紧张得不行,还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到座位上心里仍咚咚咚跳个不停,生怕被哪个同学看见了这一幕,误会我和他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那时候同学之间除了讨论学习,很少有别的交流,如果男生和女生说话多了,就会被怀疑是喜欢上人家,会被同学起哄。
中学生谈恋爱好像是极不光彩的事,可是正值青春,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萌动。虽然,《中学生守则》里也有不准男女生谈恋爱的条列。大家都小心翼翼,但还是有个别同学铤而走险。谁给谁写过纸条,谁和谁关系不一般,时而会在同学之间传来传去,表面上大家都装作不知道。
晚自习后,我把信带回家,因为没有装信封,而且信的内容也让我十分好奇,我料定兰姐姐不会怪我,就打开一睹为快,信的内容确实是交朋友之类的话,落款没有署名。我把信藏起来,就盼着放假,或者哪天爸爸回村里给奶奶送菜把我带上。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一直拖到放寒假。
终于盼到寒假,我就又可以回村里陪我的奶奶住一阵子,顺便给兰姐姐送信。
兰姐姐从我手里接过信,羞红了脸颊,半天不说话。她终于有他的信物,就算从此后各自奔天涯。
她拉开柜子门,从一个裹衣服的包袱里,一层一层的衣服下面抽出一个绿色笔记本,让我转交给那个男生。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有的忙着写毕业赠言,有的互赠笔记本,那个男生也回赠了一个给兰姐姐,不知道兰姐姐是否还保存着。
村里的女孩到十八九岁,提亲的自然多,刚开始总有媒婆兴兴头头给兰姐姐说媒,兰姐姐不喜欢这样的,她一句狠话就给人打发了。
村里的王婶就爱给人牵线搭桥。
这天,兰姐姐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碰上王婶迎面走来,王婶上上下下打量兰姐姐一番,又盯着兰姐姐脸上看,兰姐姐不慌不忙地问:"五婶,我脸上有花呢还是有叶呢,你这么看。"五婶眉开眼笑道:兰兰呀,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婶子想问你句话,兰姐姐似乎猜到她问什么,不想听,可又避不过去,就上前装装样子,五婶说,我给你保个媒吧,碾子坡上的李军红,小名叫沥娃,你记得吧,面子排场,家境不错,你跟了他,吃穿不愁,常言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再说了,一个村的,知根知底,婶子还能把你往火坑里推?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啦,你好好想想。兰姐姐说:才不嫁给一个从小爱"卖烂柿子"的。王婶没想到兰姐姐拒绝得这么干脆。理由不但充分,而且属实。
我解释一下,我们村的人,只要见到小孩子没完没了地哭,大人们就说,你看这娃又开始"卖烂柿子"了。那时候家里、地里活多,谁有那闲工夫安慰一个受伤的小屁孩子呢,他哭就让他哭吧,哭够了自然就不哭。
我父母也是这样。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好像是一篇作文,第二天要交,很晚了我还没有完成,就坐在桌子前等父母帮忙完成,父母工作一天都累了,让我先睡觉,明天再说,我就拗住了,嘟在那里不动。他们没管我,更可气的是还把灯拉灭了,我就伤心地坐在黑乎乎的屋子里哭到半夜,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知道这招不灵,以后就再不这样了。都说小孩子哭,就是想引起大人关注,大人不理不睬,自己自然觉得无趣。我的父母从来都不惯着孩子,从小儿我就很听话,不想让他们太为我操心。
这个小名叫沥娃的,就是个从小爱哭的孩子,肚子饿了哭,睡醒了不见妈妈在旁边哭,出去玩一会回找不见妈妈哭,自己跌倒了也哭,哭起来没完没了,就是哭停了,他父母也还总觉得耳朵边有哇啦哇啦的哭声,他家人就沥娃,沥娃地唤,他倒没觉得不好听,就嗯嗯地应着,这样长大了,连大名都懒得叫。
王婶对村里年纪差不多大小的姑娘小伙的情况了如指掌,她胸有成竹接着说,这家不行,咱们另说一家。
牛场里的高高,知道吧,他家就一个娃,父母年轻能干,家里地里不用你操心,你嫁过去还不是被供着,这个总行吧?那孩子……王婶话说了半截,兰姐姐就不顾情面地打断了她,兰姐姐回人家:"猪不吃狗不闻的,我才不嫁他,你觉得好,你嫁给他。"说完扭头就走了。
其实,不是人两家孩子真的不堪,相反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家境,好孩子。而兰姐姐当时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里,想到什么随口就说什么,为的也是婚姻大事自己能够做主,才不要别人插手。
媒婆准备了一肚子好话,还没来得及说呢,一下子就被堵上了,能不气的跺脚吗?就差跳起来,她指着兰姐姐的背影悻悻地说,你这个憨妮子,说的什么话,不愿意算了,说得这么难听,你自己找你的如意郎君吧,好心给你说,你这个看不上,那个不情愿,尾巴还翘到天上了。
村里一些爱嚼舌根的人也说兰姐姐有多高傲,多清高,挑三拣四,看不上小老百姓,想要嫁个当官的……不管别人怎么议论纷纷,兰姐姐横竖有自己的主意,只要王婶不再来扰,她就千恩万谢了,才不管别人怎么编排她。只要遇不到自己喜欢的就坚决不谈婚论嫁。
直到她去外村的姑姑家住,遇到一个小伙子,见过几次面,了解之后觉得脾气相投,人也实诚,她才松了口,愿意嫁了。这家兄弟姐妹多,兰姐姐嫁给最小的娃,就图他人好,勤快。在农村,只要夫妻俩手脚勤快,日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后来我回村里少,没碰见过兰姐姐,我听奶奶说,秋天的时候兰姐姐来看过她一回,提了一篮苹果,说是自己家树上结的,脆甜。
再后来渐渐没有她的消息,知道她有了孩子,家里地里父母孩子一大家的生计,她没有自己的时间。
一晃,孩子们上了大学,需要花钱,兰姐姐便出来找点事做。听说,近几年她一直外出打工,在饭店工作,是出力的活。兰姐姐很能吃苦,用我们那的话来夸就是:这姑娘苦好。
到了这年纪,其实也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在家休养上一段就又去了,是个闲不住的人。
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