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出身的“蒙元首席汉臣”

农民工解古今史 2023-09-25 13:52:15

明王朝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明太宗朱棣潜邸时期的重要谋士、靖难功臣。朱棣即位之后,复道衍和尚俗家姚姓、赐名广孝,封官授爵、位极人臣,死后又追赠其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配享太庙(后被明世宗朱厚熜取消了配享太庙待遇)。但道衍和尚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尚出身的“宰相”(实际上道衍和尚并没有当过宰相,“胡惟庸案”后明王朝已经不设丞相了)。

明·“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姚广孝)画像

在道衍和尚之前,元王朝也有过一位和尚出身的宰相,而且是一位真宰相(参领中书省政事),他就是号称“蒙元首席汉臣”的刘秉忠!史载,刘秉忠去世后,元王朝累追赠其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文正”。位列三公、追赠王爵、谥“文正”,这在元王朝的汉臣中是绝无仅有的,被称作“蒙元首席汉臣”,刘秉忠实至名归。那么,这位刘秉忠到底何许人也?

刘秉忠画像

刘秉忠,原名刘侃、字仲晦,生于金贞祐四年(1216年),其曾祖父曾经担任过金王朝的邢州节度副使,并举家迁居邢州。自其祖父刘泽起,刘氏家族便在邢州定居了下来。蒙古帝国太师国王木华黎攻取邢州后,刘秉忠之父刘润投降蒙古,在木华黎麾下为官。蒙古人出于对投降汉臣的戒心,刘秉忠十三岁时,被强令送到了都元帅府为质。四年之后,十七岁的刘秉忠正式出仕,担任邢州节度府令史。但是,因为汉臣身份,彼时的刘秉忠并没有获得重用,一度对自己的人生、前途非常迷惘,后索性辞官归里,后出家、拜邢州天宁寺主持虚照禅师为师,法名子聪。

乃马真后称制元年(1242年),北方临济宗领袖海云禅师应蒙古宗王忽必烈之召、前往哈拉和林,途径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遂邀其同行。在与忽必烈的交流中,刘秉忠的才华、了解让忽必烈赞赏不已并引为知己。后海云禅师南归,刘秉忠则留在了忽必烈身边,以布衣身份辅佐忽必烈。元定宗贵由汗元年(1249年),刘秉忠之父刘润辞世,忽必烈赠黄金百两为奠仪并遣使护送刘秉忠回邢州奔丧。次年,刘秉忠返回哈拉和林。元宪宗蒙哥汗即位之初,刘秉忠上书数十万言,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深受蒙哥、忽必烈兄弟的器重。后刘秉忠多次追随忽必烈南下攻打大理、南宋,向忽必烈提出“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建议忽必烈“攻心为上”,减少杀戮,一改蒙古大军动辄屠城的旧风,为忽必烈安定汉地、大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保全了大量平民的身家性命。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帝,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旨建元纪年、设中书省及宣抚司,广纳天下贤才,但刘秉忠仍以布衣身份居忽必烈左右,时人称之曰“聪书记”。(前)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采纳翰林承旨王鹗的建议,正式给刘秉忠封官,授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政事。不久又做媒、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并专门为刘刘秉忠建了宅邸。(前)至元三年(1266年),在考察了辽、金旧都之后,刘秉忠正式向忽必烈提出了以金中都附近建立新都城,并亲自主持工程建设,这座新都城便是后来的元大都。(前)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又主持制定了元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以及朝廷百官的品级、服饰、俸禄等等,这些后来都成了元王朝的定制。(前)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以《易经》之“大哉乾元”,建议忽必烈将国号由“蒙古”改为“大元”。忽必烈欣然采纳,元王朝之名始定。蒙元的国号竟出自于一位汉臣,这也是够戏剧的了。

(前)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元大都宫阙等主要建筑竣工。同年八月,扈从忽必烈北巡中都期间,刘秉忠在驻地端坐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听闻后大为悲痛,给予了刘秉忠极高的评价并下令由内府负责操办刘秉忠的丧礼,又专程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其灵柩归葬于大都,后移葬刘秉忠的故乡邢州。

(前)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忽必烈正式下旨:追赠刘秉忠太傅、赵国公,谥“文贞”。后元成宗铁木耳又加赠刘秉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改谥“文正”。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再度追赠刘秉忠常山王。整个元王朝,汉臣位列三公、追赠王爵者、谥“文正”者仅有刘秉忠一人!蒙元对汉臣一直是都比较排斥的,可大元这个国号和元王朝的都城大都竟又出自于一位汉臣的手笔!说起来也真是挺讽刺的……

0 阅读:27

农民工解古今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