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重之时,多次提到想去一个地方,可惜最终没能实现

执笔读春秋 2023-07-30 12:07:53

毛主席晚年的时候,一直想回到自己家乡韶山冲去生活。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毛主席第一次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家乡,曾经对身边人说,希望能在当地的“滴水洞”附近搭一个茅屋,将来退休后可以居住在这里。

后来,当地相关部门在“滴水洞”修建了一栋别墅。不过毛主席只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回来住过十几天,然后就又因公务缠身,匆匆地离开了。

1976年,毛主席在病重之时,多次提到想要回到家乡的“滴水洞”生活,但是这一愿望最终并未能实现。

毛主席差不多是在十六岁之时,就离开家乡到长沙、北京等地求学了。后来的十几年里,他一直在外奔波。为了干革命,他连父亲的丧礼都没空参加。

“秋收起义”之前,毛主席不惜毁家纾难,发动全家人一起拿起枪杆子,推翻旧世界。后来他亲属当中,有六人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九五九年,当毛主席回到韶山之时,当地虽然仍有他的同宗族人,但是早已没有了他的直系亲属。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毛主席晚年为什么想要回到“滴水洞”去生活呢?

毛主席为何想回滴水洞生活?

一九五九年,当毛主席再次回韶山时,曾经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同去当地的楠竹坨给父母亲扫墓。在献过花圈之后,他曾经沙哑着嗓子对身边人说:

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的颈子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这些都不是难医的病,他们却过早去世。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一个人年纪大的时候,是很容易产生怀旧情绪的。因为人们只有到了晚年,才会在回忆起自己的生命旅程时,发现很多“昨是而今非”的小细节,尤其是一些与亲人相处的细节。

人在少年时期,往往表现得比较任性、冲动,误以为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就是天经地义,本来该得的。

那个时候,少年人并不懂得亲情有什么可贵。直到后来失去了,再到晚年再回想起来时,才会痛惜往事无可追回,这也许就是毛主席晚年一直想回到出生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主席的生父名叫毛贻昌,原来只是韶山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青年时代曾外出当过兵,见了一些世面,后来回到韶山后就通过做小生意,为家里赚来了十几亩田。

毛贻昌是一个勤奋、干练的人,因为当过兵,他的体格比较强健,脾气也十分暴躁,曾经逼着六岁的儿子下地去种田。

后来毛贻昌因为做生意和别人扯皮,吃了“读书人”的亏,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读书,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当时的毛贻昌,本来只打算让儿子读个几年,学会算账,能回家帮自己做生意就行了。可是没想到他儿子仿佛读书“有瘾”,从九岁入私塾开始,一读就是六年。

后来,当毛主席在读书读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曾经把他送到了附近的一个米店,专门去学习打算盘。

但是当时毛主席已经读过了一些像《盛世危言》、《新民丛报》之类的进步书刊,不想就这样被困在农村,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

因为这个原因,毛主席和父亲在一次亲戚聚会的时候,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脾气暴躁的父亲打了毛主席一顿,结果毛主席转身就往外跑。

毛主席一跑,他父亲就在后面追。追到一块水田附近,毛主席就威胁父亲说,如果不同意他出去上学,就要跳到田里淹死。

就这样,父亲只能同意毛主席到湘乡县的东山高小上学。毛主席在东山高小,接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后来他又考到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毛贻昌看着儿子读书读起来没完没了,怕在外面“心野”了不肯回家,于是就通过包办婚姻给他娶了一个妻子罗氏。

毛主席因为上学的事和这场婚姻,对父亲有很多的不满。尽管罗氏去世之后被写进了他们毛家的家谱,但是他本人始终不承认过罗氏的存在。

因为胸怀大志,毛主席一直在外面闯荡,直到他的父亲后来在一九二〇年去世时,他都没有回家去“奔丧”,而是把丧事委托给弟弟去全权办理。

有很多研究毛主席的学者都认为,当时他心里还“恨”着毛贻昌。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内心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

一九三五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主席曾经对这个外国记者提到过自己的父亲。当时他用一种幽默的口吻,把自己的父亲描述成了一个家庭里的“监工”和“剥削者”。

毛主席控诉父亲当年对他太粗暴,把他的弟弟也当成了家里的雇工,在他们几岁时,就逼着他们和长工一起劳动。

逢年过节的时候,父亲会给长工吃的饭里加鸡蛋,有时候是加肉,但是他自己的儿子却吃不到鸡蛋和肉。

父亲一直试图“剥夺”毛主席在个人求学、创业与结婚上的选择权,这些无疑都是旧社会“封建家长制”的体现。

直到后来毛主席自己也当了父亲之后,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时,才明白父亲当年那样做,完全出自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大爱”。

一九四八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西柏坡与刘思齐确定了恋爱关系。当时毛岸英为了专心工作,打算尽快和刘思齐结婚。

当毛主席问到刘思齐的年龄时,毛岸英回答还差几个月才到十八岁。毛主席听了以后坚决不同意,非要毛岸英再等几个月,等到刘思齐年满十八岁。

毛岸英找到毛主席说:“我从来都是听爸爸的话,可是我今年已经二十七了,想结婚以后专心学习和工作,这样以后就不必在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

没想到毛主席就发火了,怪儿子不肯听他的话。毛主席当时的理由是,《婚姻法》虽然还没出台,但是组织上已经决定了男女以后结婚的年限,女同志就是要满十八岁才能结婚,这是规定不能变。

但是毛岸英还是想不通,他说很多人都没到年龄也结婚了。毛主席就说,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我说没满十八岁不行,就是不行!

最后父子两人争吵了起来,毛岸英夺门而出,好几天都没和毛主席讲过话。直到毛主席有一天在路上把他堵住,把他痛骂了一顿,他才肯低头。

这些人生经历,无疑都会在后来勾起毛主席对从前的回忆。也只有到了这个人生阶段,他才会恍然大悟,父母当年的做法并不是对他不爱,而是一种“大爱”。

受自身知识上的局限,过去的父母们只能用一种自己坚信是正确的方法,为孩子们的将来筹谋。一九五〇年,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葬在了异国。

一九五三年,抗美援朝胜利。也就是在那一年,毛主席得知了斯大林的死讯。眼见国家内外再无“战事”,海内一片升平景象,此时的毛主席,顿时萌生了“退休”的想法。

那么,毛主席退休之后想要到哪里去呢?他在壮年时代以前,曾经为了革命,将“青山踏遍”。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也时常乘坐专列到大江南北巡视工作。

天下的名山大川,毛主席见得多了,但是最后他想去的地方还是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不仅有如画的风景,更重要的还是那里有他对家乡与亲人的“回忆”。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两度回到韶山,当时他曾经带着湖南地方的工作人员,一起去游览“滴水洞”一带的风景点。一同去看过毛家的旧祠堂,还给大家指出了他祖坟所在的方位。

后来在给自己的父母亲上坟之时,毛主席曾低声对着父母亲的坟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当一个人想起至亲对自己的爱时,他一定是被幸福笼罩着的。而这种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爱意,在父母逝去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了。

结语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一种早已经融入中国人血脉的情结。在这一点上,即使是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也不能例外。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毛主席后来因为一直放心不下国家大事,所以就错过了重返家乡的最佳时机。

一九七六年的五、六月份,毛主席的病情开始恶化时,他多次提出想要回“滴水洞”休养。可是当时毛主席重病缠身,身上插满了管子,医护人员根本不敢让他移动。

南北朝的江淹曾作《恨赋》说:“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不管你是哪一类人,最后都逃不开“带着遗憾离开”的结局。

不能终老于“滴水洞”,也许就是毛主席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个遗憾吧。

0 阅读:245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